拂曉不可問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春風萬物發萌芽,風調雨順物色佳。忠孝兩全仁義在,何愁貧苦不榮華

國姓爺克盡忠孝兩難東都瀛海泣血

南明永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鄭成功統兵2萬5千、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蘭遮城(明鄭時稱熱難遮城)長達八個月之久(南京之圍殷鑑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終於驅逐佔領臺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志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臺灣)改為東都明京,作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

(驅逐荷夷完成父願)

公元1661年(南明永曆15年10月3日),清廷以鄭氏父子私通共謀,將鄭芝龍一家族人包括叔父鄭芝豹,鄭成功三弟鄭世恩、四弟鄭世蔭、六弟鄭世永與侄子侄女等11口皆在北京柴市一齊被清廷斬首,(一代船王梟雄落幕),噩耗傳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陸哭泣曰:「汝父當初若聽兒勸諫,今也不會慘遭殺身之禍,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兒當為您復仇!」。

(全軍縞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1月21日,鄭成功對荷夷發動總攻前四日,驟然接獲君父叔父弟輩侄子侄女一家族十一人慘遭清廷殺害噩耗,痛不欲生,每逢午夜起身望北痛哭,不勝襟抱潸然淚如雨下久久不已,鄭成功在痛失君父與對荷蘭總督揆一文攻武嚇置之不理,顯然身心俱疲壓力重重,哀慟、悲憤、創傷,軍糧短缺之情勢逼迫下,終致忍無可忍,斷然決定孤注一擲,下令全軍化悲憤為力量,決議於1662年1月25日拂曉,傾巢一軍36門火炮全方位攻擊,一連發射2500發火礮,〝熱難遮城〞荷蘭軍民哭天喊地,哀鴻遍野,牆倒人亡,荷蘭守軍傷亡慘重,逃的逃,終於豎起白旗投降,結束紅毛在大員38年高壓苛政統治。

(告慰君父在天之靈)

公元1662年1月21日當下鄭成功悲傷交集,哀慟之餘,凜然懣忿,義憤填膺,顫慄痛哭,的寫下七言絕句復臺詩文采一首,以悼念祭告秉遵先父在世生前書信囑咐遺志,收回大員(臺灣)之付託,無愧於父親之培養與期許(足以告慰君父在天之靈),詩云:〝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字裡行間透露出鄭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員克盡忠孝兩全無私無愧無遺無憾與其「胸懷大襟」、「為善仁民」、「兼愛非攻」的和平精神。

(瀛海泣血忠孝兩全)

終其鄭成功償生功過,實為忠臣孝子,除秉遵父親鄭芝龍生前書信囑咐遺志收回臺灣之付託,並繼承父親一手建立的海上強權霸業外,且發揚光大,移孝至忠,無愧於父親之培養與期許。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迄父鄭芝龍「投清保明」最後一支抗清武力,迨母田川氏於泉州安平受辱自盡,成功遭此連番劇變曰:「....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兩全之局耳」。從此鄭成功擇在南安豐州孔廟焚燒儒服棄文從武,祭拜先師雲:「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昭鑑」,以孤臣孽子自喻,起義視師誓言反清復明,開啟大英雄坎坷戎武多秋多難的一生。

公元1662年6月23日(農曆5月8日)正午鄭成功臨終前一刻,他仍念念不忘故國河川家園,置瀛臺穿著冠帶大明朝延平郡王朝服,西向大海遠眺有船來否,內心徬徨不知所措,雙手掩面而泣捧著明太祖的遺訓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屏居遐荒,遽損人事,然本藩與眾卿已無君無國矣!大員雖復,尚孤懸海外,國家仍未統一,有何面目見先帝於九泉之下乎(萬念俱灰瀛臺泣血)?....罪臣朱成功生當亂世,身受國破家亡之痛,今國土未復,家仇未報,忠孝兩虧,將死不瞑目!蒼天!蒼天!何使孤臣致此極也?....隨之雙手抓臉、悲憤憂鬱、哀傷痛哭、猝發心疾、驟發癲狂、自砍顏面、年僅39歲,含孝而忠。......

七律詩的 “粘、對” 是什麼意思?

七律的粘、對

粘,是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偶數字的平仄相同,最後一字平仄相反。

對,是指對仗,七律要求中間兩聯是對仗,每聯偶數字平仄相反(相對),最後一字平仄也相對。而且,上下聯的讀音節奏相同,同節奏的字、詞詞性相同(名詞對名詞、、、)。

相關問題答案
拂曉不可問是什麼意思?
尚不可知是什麼意思?
不可售是什麼意思?
秒不可言是什麼意思?
分級不可用是什麼意思?
孺子不可交是什麼意思?
不可擋是什麼意思?
佛曰不可說是什麼意思?
高不可攀是什麼意思?
愚不可及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