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及其影響?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於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並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採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並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於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於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製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衝”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衝”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

中國從90年開始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原因是什麼?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是互補的,所以不可能同時出現順差,但在我國卻出現了雙順差的現象

1、經常項目順差,指進出口貿易、出口大於進口。

2、資本項目順差,指入出境投資、外資流入大於本國資本輸出。

雙順差的影響:

當國際收支順差來自於大量實際資源的輸出時,會制約一個國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外投資的淨流入,則增加了對遠期利潤、利息流出的資金需求,同時可能會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如果流入的資金中包含大量遊資,很可能會對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另外,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還可能招致夥伴國的經濟對抗和制裁。

我國國際收支中貨物貿易長期順差的原因分析

內容提要 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從主觀因素來看: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三是我國政府推進出口行業發展壯大,扶持進口替代產業日趨成熟;四是國家為了保護相對較弱的行業,從而在關稅壁壘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貿易保護。從客觀因素來看: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外部需求強勁,拉動我國出口增長;二是國內投資增長趨緩,國際市場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了進口,卻帶動了出口;三是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四是我國的人民幣匯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較快發展,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3億美元,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7110億美元。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同比增長801%。經常項目順差增加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按國際收支口徑,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6307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3425億美元,進口2882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4%;貨物貿易順差542億美元,增長823%。

貨物貿易進出口順差的擴大,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作用。

從主觀因素來看:

一是我國處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生產力大幅提高,但消費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28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平均達9.6%,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還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之所以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主要是由於改革開放大大激發了經濟活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猶如兩條自動向前滑動的巨輪,帶動中國生產力大幅提高的同時,推動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另一方面,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並未引起我國消費需求的同步增長。由於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會平均消費傾向。從理論上說,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低收入者則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二十年來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保障體制,是消費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保證。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縮小各階層收入差距,可使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提高,從而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

二是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形成了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的製造業體系,對一般產品的進口需求減弱。

跨國公司將生產或服務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賦稅更低,企業負擔的其他成......

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是什麼? 20分

形成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有:1、結構性失衡,儲備總量高;2、我國長期實行出口鼓勵政鄲;3、加工貿易導致雙順有效差;4、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足;5、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6、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試分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成因,分析其對我國經濟會產生什麼影響

1、我國勞動力價格便宜,商品成本低,價格便宜,出口商品具有價格優勢

2、我國對於出口產業有出口退稅、免稅的鼓勵政策。促進了出口的增加

3、我國每年吸引的外商投資據世界前列,每年有近幾百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流入

影響:

1、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我國外匯儲備2008年底近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使得我國面對風險的能力增加,對增強我國的國際清償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使得我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大量資金流入使得我國的貨幣供應增加,長期大量的順差可能造成通貨膨脹。

3、大量的外匯盈餘如果找不到適當地投資機會,會產生大量的機會成本。

4、大量資源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使得我國實質性的資源對外流失。勞動價格的低下,犧牲了人們的福利水平。 長期下去,國內的收入水平增加緩慢,內需無法擴大,貧富差距加大。

中國國際收支為什麼會出現雙順差

“雙順差”還意味著人民幣供小於求,因此會導致人民幣升值。由於人民幣的供給小於需求,人民幣的價格就會上升,即匯率就會下降,人民幣就會升值。外商直接投資FDI國際投機資本大量流入是導致雙順差的原因之一。

分析中國近年國際收支順差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有哪些

近十年來中國國際收支為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原因有以下幾點:1、中國政府以外貿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國廉價的商品在全球暢銷導致了經常項目下的順差;2、資本項目下的順差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國外資本對中國進行直接投資,導致貨幣流入,另一方面對資本流出實行了管制措施。3、資本流入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為了發展外貿出口行業,人為地低估了人民幣的幣值,導致了市場產生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從而使得大量套利資本流入國內等待分享人民幣升值的好處。

中國近幾年國際收支為什麼從雙順差變成一順一逆以及用的政策

縱觀貳0依貳年的國際收支情況,歷經十餘年的“雙順差”現象不復存在,中國國際收支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逆差”搭配的新格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貳0依貳年全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依9三依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依陸吧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9陸陸億美元。   “貳0依貳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較貳0依依年增長陸%。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初步形成‘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新格局,外匯儲備增長明顯放緩。”外匯局對此指出。   經常項目盈餘收窄 投資收益逆差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依漆陸三億美元,下降5陸%,大大低於貳00漆年~貳0依依年年均順差四55貳億美元的規模。   根據外匯局數據測算,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為貳.三%,已處於國際認可的合理範圍之內。一般而言,這一比值反映經常項目是否出現過度盈餘,國際上通常認為低於四%是較為合理的區間。我國這一比值曾在貳00漆年達到依0.依%的高峰,印證了此前中國國際收支出現過度的貿易盈餘。而此後數年,該比值逐步回落。   外匯局指出,貳0依0年~貳0依貳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比的下降,主要體現了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我國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推動了進口增長。”外匯局稱,“其次,我國更加註重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態環保,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加大了出口企業相關成本。”   根據外匯局統計數據,貳005年~貳0依依年,我國對外投資收益率均值為三.三%;美國這一比率為四.三%,德國和日本分別為三.吧%和三.四%。   業內也有觀點認為,我國投資收益差額為負,原因不在於對外投資回報太低,而是利用外資成本較高,這反映了我國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的結構性差異。   “投資收益出現逆差可能有很多種情況,一方面可能有一部分投資收益當年期沒有迴流。”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稱,“另一方面主要是由於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收益低於外資對華投資收益,這種情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   而從收益項目的最新變動情況來看,貳0依貳年投資收益項目逆差四貳依億美元,下降四0%。   對於下一階段的經常項目管理政策趨向,外匯局指出,需要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續的國際收支平衡機制。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資本項目首次逆差   去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依陸吧億美元的逆差,這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逆差。全年跨境資本流向改變了單邊流入的格局,開始呈現明顯的雙向變化。   外匯局指出,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主要是非直接投資項目逆差較大,反映了境內主體境外資產運用的增加和對外負債的減少。   宋泓認為,資本項目出現逆差很重要的原因是藉助人民幣升值,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加,並且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髮酵,國際市場上的一些投資機會對中國企業很難得,因此出現了比較集中的企業對外投資現象。   數據顯示,貳0依貳年,我國其他投資項下淨流出貳陸00億美元,上年為淨流入吧漆億美元。其中,其他投資資產淨流出(即對外資產增加)貳三依陸億美元,其他投資負債淨流出(即對外負債減少)貳吧四億美元。   另一方面,從銀行信貸收支的數據看,貳0依貳年銀行新增各類外匯存款依三依四億美元,除部分發放境內外匯貸款外,其餘均由銀行用於境外放款和投資。   外匯局認為,其他投資對外資產增加和外匯存款的增加,體現了藏匯於民的積極成果。而去年吧月外匯局曾正式發文終結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和居民自主保留合法取得的外匯收入。   對此,商務部國際......

1994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持續出現“雙順差”,這種現象反映了什麼問題

雙順差即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都呈現順差。 其中,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指貨物進出口收支、服務收支、收益項目收支、經常轉移收支等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指各種形式的投資項目,如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 雙順差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

“雙順差”是一種不合理的國際收支格局,中國的“雙順差”更是同各種制度缺陷、價格扭曲、宏觀經濟不平衡相聯繫的。“雙順差” 已經並且正在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福利損失。

當國際收支順差來自於大量實際資源的輸出時,會制約一個國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而國外投資的淨流入,則增加了對遠期利潤、利息流出的資金需求,同時可能會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如果流入的資金中包含大量遊資,很可能會對一個國家的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另外,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還可能招致夥伴國的經濟對抗和制裁。

“雙順差”還意味著人民幣供小於求,因此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國際收支理論認為,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收支決定的。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都意味著在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大於供給。由於人民幣的供給小於需求,人民幣的價格就會上升,即匯率就會下降,人民幣就會升值。外商直接投資FDI國際投機資本大量流入是導致雙順差的原因之一。

中國雙順差產生的原因?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於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並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採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於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並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後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於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於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製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衝”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於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衝”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

相關問題答案
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
如何調節國際收支順差?
國際收支差額怎麼算?
什麼是國際收支逆差?
國際收支的含義?
如何平衡國際收支?
什麼是國際收支不平衡?
什麼叫國際收支結構?
如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
什麼是國際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