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超發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中國貨幣超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通貨膨脹化、經濟發展停滯化、資產泡沫化,是10年必然會發生的三件事,這是著名經濟學者在09年就早有預言的。

首先要說外部因素,中國屬於產品粗加工出口的國家,以美元結算,打個比方,你賣出了1美元的產品,那就得換得6塊多的人民幣,那銀行就得再印出6塊錢的人民幣給你了,隨著出口量的不斷增加,印出來的人民幣也就越多,故此,這是通貨膨脹的外部因素。

另外就是重點了,就是國家自己印刷了大量的人民幣投入市場,這也要分兩點,一是經濟刺激計劃的印刷量,二是胡亂印刷的量!

我在這裡想說的是,通貨膨脹本身並非是完全錯誤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個隱性的稅收。如果通貨膨脹是損害小部分人的利益(高資產一族)圖利大多數人(低收入和中產階級),那最後的結果還是利大於弊。反之則是弊大於利。

但是政府那通脹出來的資金投資的項目基本上都是以高鐵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最近我和某人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這個投資方式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以高鐵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在短期內無法給群眾帶來實質性的好處,換句話說,這些項目是無法在完工後繼續給予大部分的老百姓創造工作崗位和提升薪水的機會(在通貨膨脹時期,收入不增長等於負增長)。所以,基礎設施建設從目前看來,只是圖利了小部分人,而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圖利的,只是“劉部長”為代表的鐵道部等部門、以及建設工程施工人員等,損害的是全國其他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我的觀點是,通貨膨脹本身是不是罪,這還有爭議,但是毫無爭議的是,投資基礎設施是完全錯誤的。基礎設施本身是很難對平常老百姓產生更多的收益和工作崗位的,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是西方各個國家的發展原則,基礎設施超前建設的國家,結果往往是非常悽慘的,遠的諸如東南亞各國,日本,近期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也與此有關。

再說說他們亂印鈔票,這次我要罵統計局了

統計局10年上半年,公佈的通脹率一直低於4%,低於“人均工資的增長率”(被增長,不詳加解釋,你知道的),國家一看,哦哦,數據不錯嘛,那還可以繼續印鈔票嘛~~~結果就直接導致中央政府錯誤的發放了信貸。到了快下半年,統計局瞞不住了,終於“勇敢的突破4%”,公佈了4.4%的鉅額通脹數據!根據民間機構的計算,真實的通脹率,已經達到了15%~20%。

在通貨膨脹中,大多數老百姓都不可能逃脫掉,任何的金融投資都是充滿風險性!我們能做的,是期待政府會怎麼做,如果政府能在這個階段不進行浪費資源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減少政府類似與三公支出之類的消費,並且政府自己開始裁員、開放壟斷性行業以幫助民營企業改善投資環境,我覺得對於中國發展還是有利的。問題是這可能嗎?

為什麼會有貨幣超發這種現象存在

朋友你好!房價以及CPI的逐年攀升據說都與貨幣的嚴重超發有關,那麼國家有什麼不得不超發貨幣的理由麼?是否如果不選擇超發貨幣就會面臨更加難以收拾的境地,所以兩害相權而取其輕了呢?現在我們生活中使用的貨幣是信用貨幣,也就說貨幣本身沒有價值也不能兌換有價值的東西,唯一保證貨幣有價值(或者說是購買力)的是政府的信用。政府是以什麼保證貨幣的信用呢?國債!實質上就是在借用明天的錢。這樣用明天的錢還今天的債,用後天的錢還明天的債,同時不要忘了,借債是要還利息的,所以貨幣只能越發越多。這是不得已。但是政府超發貨幣還有另一個無法抗拒的誘惑,發行信用貨幣對政府來說不過就是開動印鈔機而已,不像金本位下必須有相應的黃金,也就是說政府可以通過打白條(超發貨幣)來支付現有債務。

央行為什麼要超發人民幣?

你也許是對近十年央行超發表示了疑問。其實近十年人民幣的超發,是為了抵禦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問題,和,降低因為持有美國國債導致的美國轉嫁到人民幣上的債務危機。這兩點,是近十年來超發的主要原因。 另外,這十年中著名的2008年的4萬億,是因為熱錢出逃,國內市場暫時性通縮,為了應對通縮所以又發了。

現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下,國際通縮,所以各國都在降低利率,寬鬆貨幣(發行),中國為繼續應對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保值,和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對應的繼續發行貨幣。

怎麼解決貨幣超發

目前中國就採取的幾種手段:

1.發行央票回收貨幣(回收機構資金)

2.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釘(回收商業銀行資金)

3.提高存款利率即加息(回收民間資金)

中國為什麼要超發貨幣

首先,說一下人民幣於美元的不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幣並不是國際貿易結算貨幣,所以發行多少貨幣,承載的主體都是我們自己的實體經濟。美國是現有的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元是國際貿易結算使用的最主要的貨幣(不是之一就是最主要),所以國際貿易主要使用的就是美元。於是美元超發就可以通過國際貿易以及美國的貿易逆差流出美國而不是留在美國人民手裡。

其次,美國的主要經濟重點在虛擬經濟上,而我們的主要集中在實體經濟上,這就是說美國超發貨幣也就是計算機中的一種數字遊戲,這些超發的貨幣甚至都不用印出來,而我們超發的貨幣基本上都是印出來,拉內需搞建設花到了實體上的現錢!

第三,我國的經濟政策是鼓勵出口,努力創匯,但是外匯的結算是國家管控的,不論你賣多少東西,回到手上的都是人民幣的,於是美國多發的美元也會在轉了一圈後跑到中國政府的手中,於是這項外匯管制的貨幣政策就變成為了收納美國多發的貨幣,我國再次多印鈔票替美國再超發一次。

第四,我們想買的美國的東西他們不賣給我們,比如高新科技,比如先進武器,但是他賣給我們的農副產品又是他們政府鉅額補貼過的,於是我們從美國買大豆買玉米又把人家對國內超額發行的一部分貨幣給吸收了,但是我們的廠家賣給人家的工業品初級原料的價格又是別人定價,我們根本無法掌握定價權,於是無法將這些引發通脹的超額貨幣返回給美國。

第五,因為上面這些原因,中國就持有太多的美元了,美國雖然叫囂自由市場,但是他對中國的這些美元資產卻有很多的限制,於是中國的這些錢就花不出去了,被一些無良的甚至是不知所謂的經濟學家忽悠以後,就買了無數美國的各種債券。這種鉅額的債務使美國這種超級大國都感到了壓力,於是他們通過一切手段增加中國經濟運行的成本,比如提高國際鐵礦石價格,提高原油價格,這些東西都把持在以美國為首的跨國金融大鱷的手中,只有逼迫人民幣升值,才能稀釋他的鉅額債務,才能打壓迅速崛起的中國,但是中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並不能直接和美國抗衡,只能不斷的通過妥協來贏得自己的發展空間,於是中國超發貨幣就按美國的意願開始升值了,而美國則可以以對自己最有利的形式制定貨幣政策,他其實僅僅是對外貶值,對內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而我們面對的則是對外升值對內的貶值!這個問題有點大,就先暫時說這麼多吧!有緣咱們可以再交流!

貨幣超發為什麼沒有導致通貨膨脹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範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鬆,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麼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央行貨幣超發的六大推動因素是什麼

超發貨幣會引致通脹,而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祕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貨幣超發的後果

貨幣超發往往會引起通貨膨脹,也會使本國貨幣貶值。 貨幣超發會使消費品等物價上漲,從而促使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

貨幣超發的影響

2010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作出了令外界頗感意外的加息之舉。貨幣超發43萬億元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九月我國CPI同比上漲3.6%漲幅創下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更是同比漲幅高達8%。那麼,CPI的同比逐步增長是否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呢?“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這是貨幣學派創始人弗裡德曼的一句經典名言。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係也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在其博客中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而到了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萬億元。從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九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瑞銀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CPI通脹主要受到食品、尤其是蔬菜價格的推動,而並不明顯是貨幣超發的結果。瑞銀預計11月CPI同比增長率將達5%左右,但到12月份將小幅回落。為了控制通脹預期、防止食品價格上漲擴大到經濟全局,加息和流動性,管理可以也應當發揮關鍵的作用。瑞銀預計今年內還將加息一次,而2011年將加息兩到三次,並且預計央行將會加大對衝操作的力度並且適當降低信貸增長目標(新增貸款6.5-7萬億元)。瑞銀認為,到目前為止,CPI的上升主要受食品漲價推動,而非食品價格與“核心”通脹率依舊平穩。惡劣的天氣和自然災害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情況,尤其是蔬菜,因此蔬菜價格在過去幾周內大幅上漲。此外,柴油和運輸成本的上漲(拉閘限電措施使許多企業改用柴油發電機,由此帶來了“柴油荒”)導致其他農產品也出現漲價。此外,製造業工資上漲是否導致了物價走高?瑞銀表示基本沒有發現工資上漲導致消費產品價格上漲的跡象。實際上,非食品價格通脹仍相當低迷,而且其小幅上漲主要是受居住成本(以及10月份棉花相關的衣著類成本)的推動。居住成本在CPI中的權重達14%左右,主要包括公用事業、租金及虛擬租金、建築和裝修材料 。 瑞銀在報告中指出,市場對於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收緊有些過度擔憂。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通脹和經濟增長前景2007-08年不同,而且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還將會考慮到全球增長前景更加疲弱這一因素。政府對於通脹的初始應對政策主要包括供給方面的措施並試圖管理通脹預期。瑞銀預計政府不會立即像2007-08年那樣採取廣泛的價格管制。2007-08年當食品價格飛漲時,在全球經濟同步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國內經濟高速增長(2......

中國貨幣超發為什麼並沒有帶來人民幣大貶值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範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鬆,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麼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然而這還不能成為全部的理由,不能說中國的貨幣超發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中國的貨幣超發現在沒出現問題,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

在經濟學上,貨幣發行量代表的只是一個國家通脹的潛力。也就是說,印鈔只是代表一種潛力,而並不馬上產生通脹,從印鈔到產生通脹,是需要一段過程來傳導的。從國外經濟學統計來看,貨幣M2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可能只需要1年時間。但這個傳導過程,放在咱們中國這樣特殊的國家,那可就說不定了,也許這個傳導過程會很長很長。

貨幣發行到通脹的這個傳導過程時間取決於什麼呢?我們能想到一些術語,比如產能過剩。假設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產品供給超過需求,那麼即使貨幣再多,也未必能推高這種產品的消費價格。顯然,這個傳導時間就變長了。

當然,類似影響傳導時間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這都不是關鍵。中國為什麼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時間很長呢?關鍵的所在是房地產。我們只要印出一塊錢來,無論這錢是首先流到老百姓、企業家還是一些官員手上,都被用來推高房地產價格了。這是一種中國人的習慣所致,也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崛起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無論老百姓、企業家還是政府官員,都喜歡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保障。買房就是一種最好的投資、一種最好的安全感、一種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國進入了全民買房時代。無論是老百姓、企業家還是政府官員,只要有了錢,必先買房,無論是一套、兩套還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費品上的錢卻越來越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消費率會越來越低。像糧食、蔬菜等消費品對應的CPI沒有明顯的上漲,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通脹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中國印出來的鈔,大半變成了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

有人會問了,那買房的錢不是錢麼?房價不也應該算入CPI麼?還真別說,房價還真不能計入CPI。宏觀經濟學的這種設計是對的,房子屬於一種投資,不是一種消費。買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幾年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跟消費品有最本質的區別。所以,房價確實不應該計入CPI。

有人說,那房價漲難道就跟通脹無關了麼?答案是,房價漲確實應該跟通脹有關,但計入CPI的應該是房租,而不應該是房價。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無論是房價還是房租都佔據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筆錢,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觸,自己一個月的收入幾乎......

相關問題答案
貨幣超發的原因?
電子貨幣產生的原因?
解放戰爭爆發的原因?
蛋清打不發的原因?
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
利比亞戰爭爆發的原因?
急性白血病引發的原因?
中國貨幣超發有多嚴重?
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火山爆發的原因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