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什麼族?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臺灣省的主要民族是什麼

在臺灣,所有的原住民都屬於高山族.

1、阿美族

人口約14萬人。居住在花蓮北部的奇萊平原至臺東、屏東恆春半島等狹長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阿美族能歌善舞,臺灣較受歡迎的職棒、籃球明星有許多是阿美人。社會組織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齡大小組成嚴密等級,部落有頭目負責,實施任期制和遴選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祭拜受到普遍重視。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贅女方和為女方家庭幹活。民族製品有製陶、藤編和織布等。

2、泰雅族

人口約9萬人。居住在南投縣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埔里是臺灣全島地理位置中心,以盛產蝴蝶聞名於世。該鎮周圍雖是現存平埔族較為集中的地方,但該鎮以北的南投、臺中縣、花蓮縣、宜蘭縣、臺北縣的雪山山麓,生活著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為超自然神靈。民族顏色是紅色,衣服分為7個系列。工藝品以織布、藤編為代表。泰雅文化,成為少數民族文化中保存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3、排灣族

人口約6萬多人。居住在屏東縣的8個山地鄉與臺東縣大武太麻里鄉。排灣族內等級分明,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等級,前三個為特殊階層。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祖靈信仰。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尤其是服飾是臺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為華麗典雅的,以刺繡宗教信仰神靈為主,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雕刻、陶壺、古琉璃珠是受到人們歡迎的珍品,其中陶壺是頭目家族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4、布農族

人口約4萬多人。居住在中央山脈兩旁、海拔1000至2000米的花蓮、高雄至臺東的山區,是典型的高山族。布農族分為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巒社群和蘭社群。以山田燒墾和遊耕為生,對於農作的祭儀複雜和隆重,布農人相信,歌聲越和諧、優美,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藝品是藤編。只是在布農族的慶典活動中,沒有舞蹈動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躍動作。

5、卑南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統和竹生的南王系統,清朝康熙年間曾被冊封為"卑南大王",鄰近的阿美族和排灣族都要向其納貢。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實力,是因為這一民族保持男子訓練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獵祭"反映的就是這一現實。民族內部設立祭師和頭目,信仰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藝品是藤編籃子。

6、魯凱族

人口約1萬多人。居住在臺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谷鄉、高雄縣茂林鄉等地。魯凱族是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世襲等級,等級可以隨著婚姻而改變,社會內部重男輕女。宗教信仰為造物主和祖靈,其中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祭祀和敬重的對象。陶壺、琉璃珠、藤和竹器、刺繡是民族工藝品。

7、鄒族

人口約7000多人。1998年10月28日由原名“曹族”易名而來。居住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稱為北鄒;南鄒則居住在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兩族語言、服飾和社會組織大同小異,祭典儀式不同。全族分為大社、聯族、氏族、亞氏族四個部分。歷史上鄒族曾經盛行男子集會所,少年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狩獵的訓練。宗教信仰為超自然的神。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和皮帽是族人節日時的主要打扮。手工藝品主要是皮革製品和藤編籃子和網袋等。

8、賽夏族

人口約有7000人,在新竹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賽夏族又分為南北兩支,各有一名頭目,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族內盛行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定為姓氏。宗教信仰是超自......

臺灣最著名的少數民族是什麼族?

臺灣最著名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國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臺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製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臺灣省主要民族是什麼?

臺灣人口共23,龔52,392人(2012年5月統計),人口總增加率為2.5‰,人口組成以漢族為主,佔總人口98%。

參考資料:臺北亂談

臺灣省的少數民族是什麼民族? 20分

大陸稱之為“高山族”,

不過“高山族”這3個字在臺灣人面前行不通,沒幾個人懂,

臺灣的習慣用語是“原住民”,或者以族名稱之,

臺灣的少數民族比如泰雅族、儲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

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等族。

這些臺灣稱之為“原住民”的部族,在人類學上屬“南島語系”,

是一個即古老且分佈甚廣的特殊民族,

有部份人類學家甚致認為,臺灣為南島語系的始源。

中國臺灣的人民是什麼族也是漢族麼?

臺灣原住民,在學術分類上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esian),是指漢人移居臺灣以前,最早抵達臺灣定居的族群。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及文化人類學的推斷,臺灣原住民在臺灣的活動已有數百至數千年之久。早期的臺灣漢人,由於種族沙文主義作祟,都將屬於臺灣南島民族的人稱之為「番」。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所使用的語言都是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在人類學上被歸屬於南島民族。從人類學和古文化的角度看來,臺灣原住民族的缺齒、紋身、口簧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佔、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都是屬於該文化的特質。南島民族是現今世界上分佈地域最廣的民族,由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直到南美洲西方的復活節島,其間所有的大小島嶼,除了澳洲與少數說巴布亞語民族的區域之外,都是南島民族的領域,東西的延伸距離,超過地球圓周的一半,總人口大約2億5000萬之多。

近年來,由於民主化後的臺灣各個族群之族群意識高漲,基於相互尊重的原則,1994年起改稱為「原住民」,並普遍獲得採用。但亦有人認為使用「先住民」一次更為貼切。

依照一般常見的分類方式,臺灣的原住民可以再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兩大類。基本上,這個稱呼的由來也和比較晚近才移民臺灣的漢人有關。在臺灣的清治時期,漢人曾依原住民漢化程度的深淺將其分為「土番」和「野番」,其後又依原住民歸化與否將其分為「熟番」和「生番」。其中,已歸化的原住民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歸化的原住民則多居住在中央骸脈一帶,於是自閩粵二省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即稱居住在平地之原住民為「平埔番」,而稱居住在山地的原住民為「高山番」。日治時期以後,日本殖民政府仍然沿用「平埔番」和「高山番」作為政治上的分類,只是將「番」字改為「族」字。

戰後的學者仍然依循過去的這種二分法來對臺灣原住民進行分類。舉例來講,日本學者土田滋就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將臺灣的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前者包括現今住在臺灣高山地區和東部的9個族群: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雅美族。後者則包括原居於臺灣北部和西部平原、現已幾近消失的10個族群: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和猴猴族 (引自李壬癸 1996,68「臺灣南島語言分佈圖」)。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進行民族識別與民族認定時,忽略了臺灣原住民族的多樣性,將因歷史因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留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臺灣原住民族,識別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亦稱呼為「高山族」。

如果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所認定的標準來看,該委員會認定的臺灣原住民族總共有12個族群,除了傳統「高山族」的9個族群以外,尚有邵族、噶瑪蘭族、以及原來被認為是泰雅族之亞族的太魯閣族。

高山族群

泰雅族(Atayal; Tayal)

賽夏族(Saisiyat; Saisiat)

布農族(Bunun)

鄒族(Tsou; Cou)

魯凱族(Rukai)

排灣族(Paiwan)

卑南族(Puyume)

阿美族(Amis; Pangcah)

達悟族 (Tao; Yami,昔稱雅美族)

太魯閣族(Taroko)

平埔族群

噶瑪蘭族(Kavalan)

邵族(水沙連)(Thao)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道卡斯族(Taokas)

巴則海族(Pazeh)

巴布拉族(Papora)

貓霧捒族(Bab......

臺灣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哪個族

阿美族   原住民資料整理 臺灣原住民族群目前已有14族,其名稱族別如下:   阿美族、泰雅族、雅美族、賽夏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鄒族、邵族、葛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的正名,不僅尊重民族意願,且符合民族政策應有的公平性,請原民會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法令,會同相關部會協助賽德克族自主及永續發展;請教育部將賽德克族族群特色、文化、歷史,納入鄉土文化教材,讓臺灣社會族群更加多元、文化更加豐富。   撒奇萊雅族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是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擷取“kiray”的音而來。Sakizaya一詞意義傾向“真正之人”,是特定的一群人,使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臺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撒奇萊雅族相信祖靈的存在。根據日文文獻的記載以及撒奇萊雅族耆老的口述,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   “噶瑪蘭”是一個民族的族名,也是宜蘭的古地名。在漢人大舉來到宜蘭開墾以前,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主要族群。 噶瑪蘭人自稱“平原之人”,他們天生喜歡接近水,是一個愛水的民族。過去他們居住的地方,多半在宜蘭河流域的壯圍鄉、礁溪鄉和宜蘭市,以及冬山河流域的五結鄉、冬山鄉和羅東鎮境內。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侖山等地。為一父系的小家庭組織結構社會,在家庭或親族間均以男性權威為主。   阿美族-臺灣人數最多也是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屬於母系社會,在每年的7~9月舉行為期7天的豐年祭典。其祭典意義:有飲水思源、不忘祖德的意義。   泰雅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群中第2大族。在原住民族群中,有“鯨面”習俗的是泰雅族、賽夏族。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第3大族群。分佈於屏東縣、臺東兩縣。每 5年舉行“竹竿祭”(又稱5 年祭)是為最重要的祭典,竹竿祭為期5天,通常在10月25日舉行,(下次舉行的時間預計是在民國97年)。   布農族-是典型的高山民族,為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在原住民族群中排名第4的族群,主要依靠農業維生,兼而從事狩獵、採集等活動,而文化成就上首推精巧的紡織技術。重要的年度祭典是“打耳祭”,通常是在4月份舉辦。   *在原住民族群中以八部合音,響譽國際的是布農族。   雅美族-居住於臺東縣蘭嶼鄉,在近年來有意將其名正名為“達悟”。其飛魚祭在5~7月舉行。   賽夏族-多分佈於苗栗縣南莊鄉,文化代代相傳,傳統祭點繁多以祈天祭及矮靈祭最富盛名 (一年一小祭,隔年一大祭) ,矮靈祭場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莊鄉的東河村。   卑南族-多分佈於臺東縣卑南鄉,是東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的族群。近年來的年度大事從猴祭、大獵祭、至聯合年祭,為期約8~10天,大致從12月24日夜晚持續至元旦。   魯凱族-多分佈在高雄縣、臺東縣一帶,以霧臺為大本營。霧臺鄉屬山地經常管制區,欲前往其中的文德村須事先辦理甲種入山證 。其社會階級共分為大頭目、貴族、士以及平民等四個階級。   魯凱族的族花是-“百合花”要善獵的勇士及貞潔的女......

臺灣人口最多的是什麼族,少數民族以什麼為主

臺灣人口中最多的是漢族,漢族約佔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統稱高山族,共有12個族群.

,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高山族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

臺灣有什麼族人

閩南人 客家人 外省人 高山族

高山族又稱原住民

共有12族,分別是:

1太魯閣族

2泰雅族

3魯凱族

4阿美族

5卑南族

6排彎族

7賽夏族

8鄒族

9雅美族

10噶嗎蘭族

11布農族

12邵族

地理分佈:

賽夏族:

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

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

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莊鄉最多,主要在東東、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

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會會,以矮靈祭聞名。

總人口近五千多人

邵族:

邵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之一族,曾有學者依據邵族的遷移傳說,認為是阿里山鄒族的一支,又依其分佈與鄰近的布農族關係較為密切,也有學者認為,邵族的文化恰介於漢族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邊緣,因此有人主張,邵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群,亦或最早漢化的高山族群,但事實上,邵族擁有獨特的語言和豐美的文化特質,其本來就是獨立的 一族是無庸置疑的,而邵族族人普遍反對被視為平埔族群之一族,長期以來,他們力爭能成為「臺灣原住民族之第十族」。

今天,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侷限於日月潭一帶,絕大部份聚居在稱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數幾戶定居在水里鄉 大平林,戶數大約六十餘戶,人口數近三百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可以說是臺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更是人類的瑰寶。

邵族的本來風貌,保有諸多文化特質,他們自古以來,依存著日月潭,及其周圍的這塊福地,生生不息,創造了豐碩的文化,從採集、漁獵、農耕諸生產中,蘊育出燦然可觀的人文特色

鄒族:

鄒族大致分為北鄒及南鄒,當中的北鄒指的是阿里山曹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鄒是指卡那布亞族及沙阿魯阿亞族。

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近四千多人

魯凱族:

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

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臺東平原邊緣地帶。

魯凱族分佈在屏東縣和臺東縣。

屏東縣霧臺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臺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

人口總數近一萬多人

排灣族:

排灣族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

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臺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彎族分佈地。

總人口數近七萬多人

雅美族: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臺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近三千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分佈在紅頭、

漁人、椰油、東清、胡島、......

臺灣有哪些民族

臺灣九個少數民族族群平起平坐,就叫“九族”。

達悟族,舊稱雅美族,是臺灣島內惟一原來居住在蘭嶼島上的少數民族。他們可以用整塊原木雕刻成小木舟,結網捕魚更是他們的拿手活兒。

阿美族,是臺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分佈在霧溪以南的花蓮、臺東地區。

泰雅族,集中居住在埔里以北的山區,人口還不到一萬人,卻是臺灣第二大少數民族。尚武好戰,黥面是泰雅人很特殊的風俗。女性都擅長織布,織布的技藝是各民族中最精湛的一族。

排灣族,是臺灣第三大少數民族,石雕、木雕是他們民族的傳統工藝。

賽夏族,分佈在新竹、苗栗山區。該族至今保留著自己最神祕的特殊的祭典“矮靈祭”,每兩年舉行一次。

鄒族,原稱曹族,大多數居住在玉山的西南以及阿里山一帶。他們集會的處所中都有部落象徵的敵首籠和火具箱,均與戰爭有關。用藤竹編籃,製陶及紡織均為女性的工作。

布農族,是臺灣各民族居住海拔最高的一族。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時的歌唱,即是享譽世界的“八部合音”,也叫著布農合音。

卑南族,該族分佈於臺東平原,接受漢化及農耕技術的年代很早。在社會組織上,會所是他們的政經中心。

魯凱族,分佈在中央山脈的南段。在原始藝術的表現上,非常優秀和細膩,尤其是女人的織布和男人的木雕。

除了以上九個少數民族部落以外,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知道的邵族,在九族文化村亥也有邵族的一席之地。他的人口極度稀少,是一個僅剩下幾百戶的民族,但是漢化程度很深。據說,他們的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越人的後裔。看來古代越國之都紹興府與邵族有著什麼我們至今尚未知曉的關聯。臺灣當局正在考慮把他列為第10個少數民族,予以正式承認。

在祖國大陸的許多教科書中,都說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都把臺灣的九個少數民族部落統稱為“高山族”。

29個盛直轄市、自治區的漢族人口占93.3%;各少數民族人口占6.7%。

臺灣最多的是哪個民族是漢族嗎

臺灣人沒有民族概念 也沒有種族概念,

臺灣人大部分分為原住民 福佬人 客家人 新住民 和新移民也就是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區別,他們的身份證也沒有對於民族的提及,本省人也就是原住民 和福佬人 客家人 外省人就是45年迴歸之後從大陸去的新住民。

當然了漢民肯定會是最多的,其次就是高山族。

相關問題答案
臺灣是什麼族?
臺灣是什麼民族?
臺灣為什麼是中國的?
去臺灣坐什麼交通工具?
易烊千璽是什麼族?
房子臺帳是什麼意思?
出臺費是什麼意思?
臺灣用什麼聊天?
送臺灣人什麼禮物好?
臺灣說什麼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