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裡有什麼教案?
中班科學活動泥土裡有什麼活動教案
設計意圖:
我們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孩子們從小就和泥土親密接觸,身上手上整天都是灰濛濛的,沒有乾淨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他們喜歡用小樹枝劃出一道道痕跡,有時堆出一個個小山,有時表現為毫無目的。本次活動就是利用並挖掘了這一教材的潛在價值:"迴歸生活世界"。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的進行探索、研究,以發現泥土的特徵,感受泥土帶給他們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踐,引導幼兒區分幹泥和溼泥,瞭解他們的性能用途,感知他們的不同特性。
2、增強幼兒玩土的安全和衛生意識。
3、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玩過挖土:尋找過泥土裡有什麼。
2、玩土區;塑料小鏟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動背景:輕音樂。
4、手機電話一部,老師佩帶的小型麥克風一部。
活動過程:
一、介紹活動任務,引出活動。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後,帶入場地--玩土區。
1、引入活動:通過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交待今天的任務:找泥土的祕密。
2、討論:"我們在找泥土祕密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3、交待規則:看誰先找到泥土的祕密,聽到電話鈴響後,快點回來告訴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評價: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次活動由找祕密引出,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進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活動一開始我以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內容,為幼兒佈置任務,開始了今天的活動。因為幼兒在玩土時常常處於無休止的狀態,所以我通過以蚯蚓先生為主線貫穿活動始終,來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收放各環節的銜接。)二、感知幹泥土的特徵。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帶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發現泥土有什麼祕密?"(1)為什麼用玩具小熊做出來的小熊一碰就沒有了呢?(2)兩處的(翻過的泥土和沒有翻的)泥土有什麼不同?(軟、硬)(3)泥塊為什麼用手拿就沒有了?(易碎、鬆)(評價: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細心地觀察,根據幼兒的操作及時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幼兒從無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決問題,由此,幼兒對泥土的"硬、軟、鬆、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親身感知後也有了基本的理解。)2、幼兒講述。
師問:"你發現了什麼祕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引導幼兒集中。)我發現乾的泥土很鬆。
我發現泥土很軟。
我發現那邊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鏟子輕輕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溼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往乾的泥土裡加一點水,你會發現什麼?水到哪裡去了呢?我問:加了水的泥土怎麼樣了?為什麼會粘在手上?你繼續加水,再試試看,泥土又是怎樣呢?
(評價:本環節主要引導感知溼泥的特徵,由幹泥到溼泥的變化,誘發幼兒去探索。在我一邊和幼兒玩一邊引導幼兒的過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兒的緊張和顧慮,幼兒在輕鬆的環境中探索,尋找祕密,正如《綱要》中所說"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平等寬鬆的氛圍",同時教師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進。)2、幼兒講述。
師:你發現了什麼祕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加水後泥土的祕密吧。引導幼兒集中。)泥土會吸水。
泥土中加水後會變的軟軟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後,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來,螃蟹還是好好的,泥土沒有鬆。
加水後,泥土會變形,想做成什麼形狀......
幼兒園中班科學泥土裡有什麼教案
[活動目的]
1、通過操作、實踐,引導幼兒區分泥與土,瞭解他們的性能用途,感知泥、土的不同特性。
2、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泥工技能,進行泥工創作,啟發幼兒合理利用輔助材料和工具塑造作品,運用分泥、連接、捏邊等技能塑造組合物體。
3、鼓勵幼兒能夠按自己的意願進行創造活動,充分發揮幼兒想象力、創造力。 [活動準備] 1、準備大量不同種類的土(紅土、黃土、沙土等)、水、玩泥工具、和好的泥(少量)、各種泥玩具。
邵鋒星 土壤裡有什麼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準備新鮮溼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各一份、報紙、放大鏡、燒杯、鑷子、小木棍、水、小勺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你覺得咱們的家鄉美嗎?咱們的學校美嗎?老師也發現非常漂亮,老師把這些美景給拍攝下來了,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土壤畫面,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
欣賞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聆聽著清脆悅耳的歌聲,熟悉的一幕幕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把我們引入今天的課堂。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養育著我們,給我們帶來了糧食、蔬菜、水果、牛羊、綠色等,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土壤,我們很熟悉卻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瞭解土壤。
二、提出問題
對於土壤,你想研究、瞭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交流。(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土壤中有什麼)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意義,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今天我們選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來研究——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麼?
剛才許多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剛才積極猜測的同學們,你們都很棒。
不過,光有猜測還不行,我們還要經過——驗證,才能最後得出真正的結論。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
三、觀察土壤。
1.老師今天早上在田野裡為大家帶來了一些新鮮的土壤,把土倒在紙上,觀察一下,土壤裡有什麼?記錄下來。
2.取一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籤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要求:小組覺得已經觀察結束了,就把土壤倒回到杯中,坐好告訴老師。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彙報。
學生彙報觀察現象:枯樹葉、水分、小石子、沙、動物殘體、大小不同的顆粒。
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你是怎樣描述的?
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就根據它們的大小取了自己的專用名字,(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
從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別找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嗎?
這是地質學家利用先進的儀器,根據顆粒的大小區分的。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能想辦法分清它們嗎?
生交流。
雖然我們沒有先進的儀器,但是我們通過實驗,也能大概的區分出土壤的不同顆粒。
四、土壤的沉積實驗。
1.教師演示講解實驗流程。
把乾燥的土壤倒入裝有水的杯子中,觀察有什麼現象?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攪拌徹底,觀察又會出現什麼現象?然後我們把這杯泥水混合物靜靜地放在一邊不動它,再觀察過一會兒會出現什麼現象?沉入水底的泥沙有什麼規律,為什麼會這樣?(邊觀察邊記錄)
土壤的沉積實驗
方法
觀察到什麼現象?
把土塊放入水中
用小棒攪拌
靜置一段時間......
土壤裡有什麼教學設計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準備新鮮溼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各一份、報紙、放大鏡、燒杯、鑷子、小木棍、水、小勺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你覺得咱們的家鄉美嗎?咱們的學校美嗎?老師也發現非常漂亮,老師把這些美景給拍攝下來了,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土壤畫面,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
欣賞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聆聽著清脆悅耳的歌聲,熟悉的一幕幕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把我們引入今天的課堂。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養育著我們,給我們帶來了糧食、蔬菜、水果、牛羊、綠色等,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土壤,我們很熟悉卻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瞭解土壤。
二、提出問題
對於土壤,你想研究、瞭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交流。(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土壤中有什麼)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意義,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今天我們選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來研究——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麼?
剛才許多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剛才積極猜測的同學們,你們都很棒。
不過,光有猜測還不行,我們還要經過——驗證,才能最後得出真正的結論。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
三、觀察土壤。
1.老師今天早上在田野裡為大家帶來了一些新鮮的土壤,把土倒在紙上,觀察一下,土壤裡有什麼?記錄下來。
2.取一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籤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要求:小組覺得已經觀察結束了,就把土壤倒回到杯中,坐好告訴老師。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彙報。
學生彙報觀察現象:枯樹葉、水分、小石子、沙、動物殘體、大小不同的顆粒。
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你是怎樣描述的?
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就根據它們的大小取了自己的專用名字,(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
從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別找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嗎?
這是地質學家利用先進的儀器,根據顆粒的大小區分的。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能想辦法分清它們嗎?
小學科學:《土壤裡有什麼》教案
第一單元 混合
4 土壤裡有什麼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3.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教學重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難點: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裡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含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塊土地、給每個學生準備一隻放大鏡、一份土壤研究記錄表、每組一小桶水。
學生準備:一根木棒、一張白紙、一隻塑料杯子、一個硬紙板碟子、一把小鏟子、一塊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來研究有關土壤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
1. 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 挖土壤(室外活動)
把學生帶到校園裡事先選好的一塊土地,讓學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觀察泥土裡有什麼
(1)在桌上鋪上報紙,把挖來的泥土倒在報紙上,仔細觀察泥土裡有什麼。哪些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麼?
(2)小組內交流、分組彙報。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的觀察結果。
4. 你還想知道有關土壤的什麼知識
(1)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2)小組內交流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下或畫下你想知道的問題。
三、課後研究
花一定的時間去自主研究一下你們提出的問題,把研究結果記錄下來。
中班科學《泥土裡有什麼》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的目標有兩個:1、能積極探索自己身體的運動機能。2、感知自己身體的很多地方都能動。主要是想讓幼兒能夠積極的去探索自己的身體很多的地方都會運動,感知自己身體裡很多的地方都在動。但在活動結束後,我自己也發現對於機能兩個字的具體含義我自己也說不明白何況是小朋友。過於空泛了,可以改的小一點。比如,能積極的探索發現自己身體可以動的地方。整個活動實施下來幼兒對於探索自己身體外部能動的地方目標已達到,但在感知身體裡能動的部位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一說身體內部會動的地方,幼兒知道心臟會跳動,但由於冬天幼兒衣服穿得厚,用手摸心臟的位置,很多幼兒感受不到跳動,摸手腕處和頸部也有好多幼兒也找不到準確切的位置,只有我在講身體內部有哪些可以動的地方,引不起幼兒的共鳴。所以在用記錄表記錄時,讓小朋友把會動的地方畫下來時,記錄的都是身體外部可以動的地方,內部可以動的地方少數幼兒畫了一顆心。可利用飯前、飯後的時間豐富一下幼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小學科學《土壤裡有什麼》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
1、通過各種觀察探究,明白土壤中有空氣、沙礫、沙、粉沙、黏土、腐殖質、水分等成分。
2、通過篩子分類活動和沉積實驗感知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顆粒組成。
3、通過放入水中觀察推測土壤中含有空氣,通過燒土壤的觀察瞭解土壤中含有腐殖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通過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四年級科學下冊土壤裡有什麼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 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收集到證據以後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隻昆蟲盒、一隻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彙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瞭解得還真不少啊!老師這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後,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土”字這裡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裡,吸收裡面的養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裡有什麼。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現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裡。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並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現的屬於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裡。 ⑤、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於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彙報結束後問:你們為什麼要把這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裡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麼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裡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於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②、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現呢?你們為什麼要把這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③、請沒有彙報的小組再進行集體交流。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④、講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裡發現了這麼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裡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⑤、講述:在土壤裡,有本來就居住在裡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