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腸套疊是什麼症狀?
腸套疊的症狀有哪些?
腸套疊依據臨床發病緩急和梗阻程度,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腸套疊多發生於嬰兒,以持續、完全性急性腸梗阻者為特徵;亞急性腸套疊,痙攣發生時間輕短,呈不完全性腸梗阻,多見於兒童;慢性腸套疊為慢性反覆發作,好發於成人。因病理改變不同,其臨床症狀各異。
1.急性腸套疊多有腹痛、嘔吐、便血、腫塊及全身情況的改變。
(1)腹痛:為腸套疊的首發症狀,佔就診主訴的90%~100%。因腸套疊形成後,腸腔即發生梗阻,近端腸段發生劇烈的蠕動和痙攣性收縮,隨著每一蠕動波發生,使套入段不斷向前推進,將腸繫膜牽入鞘內而產生劇痛。營養良好,平素健康的嬰兒常出現陣發性的哭鬧不安,面色蒼白,手足亂動,呈痛苦狀。持續10~20min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數分鐘後又突然發作,如此反覆。體質較弱或在腸炎、痢疾基礎上發生腸套疊的病兒可無劇烈哭鬧,僅表現為陣陣不安和麵色蒼白,較大兒童患腸套疊時腹痛發作間歇期一般較長。
(2)嘔吐:腸繫膜受到牽拉引起的反射性嘔吐。為嬰兒腸套疊的早期症狀之一,常在陣發性哭鬧開始不久即有發生,吐出物多為奶塊或其他食物,以後常夾有膽汁,12~24h後,嘔吐可漸停止,但常有拒絕哺乳或飲食。較晚再次嘔吐,甚或吐出物為糞臭液體,說明套疊所致之腸梗阻已十分嚴重。
(3)便血:套入部腸壁血循環障礙,腸腔內滲出血液與腸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現便血。便血常於腹痛後4~12h發生,起初混有黃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紅色果醬樣便,有時為深紅色血水,也可僅為少許血絲。回結腸型套疊早期即有便血,小腸型腸套疊便血發生較遲,較大兒童往往缺乏腸套疊便血癥狀,或在發病數天後才發生。若患兒無自行排便,肛門指診可見手套染血。
(4)腹塊:病初腹痛暫停期一般能順利進行腹部檢查,捫及腸套疊所形成的腫塊。檢查自右下腹開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嬰幼兒腸套疊以回盲型居多,腫塊的部位多沿結腸框分佈,嚴重者可達直腸。腫塊表面光滑,可活動,形狀多如臘腸或香蕉狀,中等硬度,略帶彈性。此為確立診斷最有意義的體徵。發病超過1~2天者,因套疊部以上小腸脹氣顯著,故往往難以捫及腫塊。
(5)全身情況:隨腸套疊的病情進展可出現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後出現腸壞死者可產生腹膜炎體徵,全身情況更趨惡化,常有高熱、嚴重水電解質失衡、明顯中毒症狀與休克等表現。
2.慢性腸套疊多發生於成人,症狀頗不典型,83%~92%具有導致腸套疊的器質性病變。其病程發展緩慢,表現為慢性、間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狀出現數天、數月~1年以上,最後可逐漸發展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發為反覆出現腸道炎症及腸道功能紊亂症狀,腹痛並伴有噁心和嘔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腫塊在疼痛發作時可出現或變硬,並可見到腸型,疼痛間歇期恢復原狀,若套疊自行復位,則腹塊可完全消失。
Felix報道,慢性腸套疊症狀中痙攣性腹痛75%,噁心嘔吐68%,腹脹45%,壓痛60%,腸蠕動改變34%;25%~50%可觸及腫塊,30%~60%有血便或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3.亞急性腸套疊典型的痙攣性腹痛,腹塊和黏液血便不顯著,病初有腸道功能紊亂的表現,易被誤診為腸炎、阿米巴結腸炎、菌痢,捫及腹部腫塊者又被誤診為腸蛔蟲症,接受多種診療未能及時明確診斷和正確處理,直到套入部腸管血運發生障礙成為絞窄性腸梗阻。體徵上因鞘部包裹著套入部雖有血運障礙,尚未能汙染腹腔,因而腹膜刺激徵不明顯,但病人全身狀況可迅速惡化。臨床常見於較大兒童或成人發生的腸套疊。此外,胃切除手術後空腸胃套疊都有上腹部疼痛,早期嘔吐膽汁或胃引流量增多。一般手術後併發小腸套疊,可有腹脹、腹......
小兒腸套疊的臨床表現
小兒腸套疊分為嬰兒腸套疊(1歲以內者)和兒童腸套疊,臨床上以前者多見。1.嬰兒腸套疊多為原發性腸套疊,臨床特點如下:(1)陣發性哭吵:常見既往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鐘,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後有5~1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暫時安靜,如此反覆發作。此種陣發性哭鬧與腸蠕動間期相一致,由於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繫膜被牽拉,腸套疊鞘部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的劇烈疼痛,當蠕動波過後,患兒即轉為安靜。腸套疊晚期合併腸壞死和腹膜炎後,患兒表現萎靡不振,反應低下。(2)嘔吐 初為奶汁及乳塊或其他食物,以後轉為膽汁樣物,1~2天后轉為帶臭味的腸內容物,提示病情嚴重。(3)腹部包塊 在2次哭鬧的間歇期檢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觸及臘腸樣、稍活動並有輕壓痛的包塊,右下腹一般有空虛感,腫塊可沿結腸移動,嚴重者可在肛門指診時,在直腸內觸到子宮頸樣腫物,即為套疊頭部。(4)果醬樣血便 嬰兒腸套疊發生血便者達80%以上,為首要症狀就診,多在發病後6~12小時排血便,早者在發病後3~4小時即可出現,為稀薄黏液或膠凍樣果醬色血便,數小時後可重複排出。(5)肛門指診 有重要臨床價值,有些來診較早患兒,雖無血便排出,但通過肛門指診可發現直腸內有黏液血便,對診斷腸套疊極有價值。(6)全身狀況 依就診早晚而異,早期除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外,營養狀況良好。晚期患兒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遲鈍。發生腸壞死時,有腹膜炎表現,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症狀。2.兒童腸套疊兒童腸套疊臨床症狀與嬰兒腸套疊相比較,症狀不典型。起病較為緩慢,多表現為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壞死發生時間相對比較晚。患兒也有陣發性腹痛,但發作間歇期較嬰兒為長,嘔吐較少見。拒統計兒童腸套疊發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疊後幾天才出現,或者僅在肛門指診時指套上有少許血跡。兒童較合作時,腹部查體多能觸及臘腸型包塊。很少有嚴重脫水及休克表現。
腸套疊原因是什麼呢?
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一種特有疾病,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後隨年齡增長髮病逐年減少。男女之比為2~3:1。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結病毒感染有關。
急性常見於4~10個月嬰兒,慢性常見於成人 ,慢性與腫瘤等有關。
急性腸套疊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飲食改變: 生後4~10個月,正是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福素: 嬰兒期回盲部遊動性大,迴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繫膜相對較長,新生兒迴腸盲腸直徑比值1:1.43,而成人為1:2.5,提示迴腸盲腸發育速度不同。嬰兒90%迴腸瓣呈脣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報道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 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也有人提出由於嬰幼兒交感神經發育遲緩,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失調引起套疊。
5.遺傳因素: 臨床上發現有些腸套疊患者有家族發病史。
以上為 百 科資料,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