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西方節日?
怎樣對待西方節日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尊重西方節日,借鑑西方文化。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他們好的東西可以促進我們的進步。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此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其次,看待這些洋節日,內涵應重於外在形式。比如說在聖誕節前夕,同學們在大街小巷以及各大商場裡都能感受到濃濃的聖誕節氣息—比如說在微笑堂的一樓大廳,有掛滿糖果和禮物的聖誕樹,慈祥可愛的聖誕老人,還有輕快好聽的聖誕頌歌,等等。這些都是聖誕節外在的表現形式,那麼同學們知道“聖誕節”是怎麼來的?它興起於什麼時候?哪些顏色是聖誕色?能夠基本回答得出這三個問題的同學舉個手,好嗎?)很可惜,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去探究過這些更深層並且具有文化內涵的問題。“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我們把聖誕節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穌節。這是在5世紀中葉由基督教會規定的。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類似我國過春節。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不僅僅是聖誕節,其他的外來節日背後也包含了很多歷史文化背景及風俗習性,希望同學們在看待這些節日的時候不要只停留在其表面,而是更多的關注其中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更好的享受這其中的樂趣。
再者,在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對我們傳統的節日還應該堅持、保留和發揚。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比如說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清明節是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的節日;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中秋節,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和文化漸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若不及時加以搶救,繼承、弘揚,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的時候,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
最後,用魯迅先生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一句有名的話來概括看待西方節日我們應該持有的態度: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節日
前不久剛過完萬聖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2016年的聖誕節又在眼前了。許多人按照西方習俗,過平安夜、聖誕節等洋節,熱烈程度有時甚至超過傳統節日,外來文化的影響力不容小視,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文化的影響力與國家的綜合過國力息息相關,長期以來西方強勢的綜合國力使得西方文化在中國有著不凡的影響力。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漸頻繁的世界,中國人過聖誕節、西方人過春節,都是文化交流的一種正常現象。尤其是有著極強融合力的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和交融屬於正常現象。
節日是承載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當今的許多中國人雖過洋節,但卻不知道洋節所承載的文化,僅僅知道是西方一個節日,許多商家也不過借洋節為藉口,藉機推銷產品,很多青年也以節日為藉口發洩一下、放鬆一下。這個節日中所包含的文化還沒有真正形成,去除了文化承載的節日是沒有生命力的,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入侵僅僅具備象徵性。
如何對待中國人過洋節,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區分對待:比如父親節等包涵感恩的,符合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的節日,完全可以提倡,用以推進文明進程;另外一些如萬聖節等,宗教色彩太濃,應淡而處之。
其實讓國人不過西方的節日,根本在於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讓國人過好每個傳統節日。我們的每個傳統節日飽含寓意,清明節寄託哀思,懷念先人;端午節祭奠屈原,崇尚愛國;中秋節團員,家人團聚;重陽節敬老,辟邪求吉祥;春節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拜訪親友等,中華文化深深寄託於傳統節日中,並且千百年傳承,深深烙印在每個國人心中。對於傳統節日來說,最危險的是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在傳承中逐漸遺失,現在大多數商家因利益追求,在節日宣傳上故意曲解,將過節簡單的宣傳為買東西,只不過買的東西不同而已,現在很多年輕人在這樣的宣傳氛圍中,丟失節日最重要的內涵——其中所傳承的文化。
隨著國家將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假日,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將本民族重要的節日定為法定節假日,逢假日放假過節,中華傳統節日在國人中的影響力在加深,青年人也在逐漸迴歸傳統節日。
隨著中國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華古老的優秀的文化必將散發無比的魅力,相信西方人過中國節日也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如何正確看待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
你好: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春節有很多習俗,例如貼春聯、放鞭炮、貼門神、掃塵等等。可是,過年的時候我們有多少人是真正繼承這些習俗了呢?相反的,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卻開始在學生中盛行起來。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節,近年來在中國,年輕人過聖誕節也成為一大熱潮,其中大學生群體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商場的大幅促銷活動更是助長了這個洋節的盛行。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的一份調查表明,僅有15%的人不跟風過節。大多數的人對聖誕節也並不瞭解,46.4%的學生還認為聖誕吃蘋果是西方的習俗,實際上這只是我們中國人取平安夜吃蘋果保平安之諧音。在問到大家為什麼去過聖誕時, 43.3%的學生表示只是找個理由玩而已,28.9%的學生表示是湊熱鬧。問卷中也特別對學生是否瞭解聖誕做了調查,數據顯示瞭解聖誕兩項及兩項以上習俗的人僅佔45.4%。19.6%的學生直言過聖誕就是衝著商場的打折促銷活動去的。
誠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一方面我們開始接觸外來文化,大學生在過節的選擇上也變多了。曾經風靡一時的“韓流”和“日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在服飾、飲食上,還是在音樂影視上,很多大學生都選擇了國外的東西。
另一方面,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也讓大學生對春節等傳統不感興趣。春節期間,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孩子們放鞭炮的場景,但是對大學生來說,那已經成為了過去的事情。許多大學生表示,他們平時玩是手機、電腦、PSP等,放鞭炮已經很多年沒有做過。李同學告訴記者:“過年也就小孩子比較期待,他們可以買新衣服,有壓歲錢。但是對於我們大學生就沒什麼吸引力了,平時想要什麼父母都很支持。”
再則,周圍日漸衰減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也影響到了大學生在過節上的選擇。在我們身邊,也明顯感覺到了“年味不足”。在鄉下,大多還保留著貼對聯、掃塵的習俗,走街串巷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但是在城市裡,大家都住進了公寓房,大多隻是在防盜門上貼個“福”字而已。大學生過年時在家一般沒什麼事可做,春節感受不到傳統文化,大學生自然就覺得過年無聊了。
不可否認,在民間,春節那張燈結綵的熱鬧場面已經變少了。但是,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當在聖誕節、情人節這些西方節日面前,我們的選擇變多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考慮選擇傳統節日來過呢?我們不能因為過西方節日而忽視了我們的傳統。現在一些大學生可能會認為過西方節日是時尚潮流的表現,可是並不明西方習俗,只是隨波逐流地過西方節日,這樣恐怕就不合適了。如果我們在熱熱鬧鬧過春節的同時也感受感受聖誕的氣氛,那麼過節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
如何正確看待西方節日
入鄉隨俗,如果去西方或是身邊有西方朋友,可以和他們一起過節,如果都是自己人,這樣的節日只是給自己一個消費或是狂歡放鬆的理由而已,想過就過,不想過就隨意,還是要把自己的節日過的精彩些
怎樣看待現在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流行
這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化。每一種文化的出現,都會被另一種文化接受或排斥。這其中就涉及到一種文化折扣問題,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來流行,說明西方文化在中國被接受,但這其中必須存在文化折扣。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文化,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模仿得像。同樣,我們中國文化也在全世界傳播,例如:儒家文化。現在許多西方國家都在學習儒家文化。只有有用的東西,才會被人們吸收,才會被傳揚。對待西方節日的態度上,首先應該判斷它是否是一種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然後再有益的吸收和傳揚。同時,我們不應該數典忘祖。在兩中文化交叉處,我們應該要分清楚主與次。
怎樣看待西方節日在中國盛行而中國傳統節日卻這一現象
“新年好!”“Happy new year!”……每當節日到來的時候,到處呈現一派熱鬧歡快的景象,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光彩。各種豐富多采的節日點亮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績,各有其特色。節日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隨著中西文化的日益密切,一些西方文化也被人們所接受,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然而,一些人熱衷於節日,認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太過死板,像一些年輕人知道西方的情人節,而對中國的情人節卻一無所知。中學生對西方節日有什麼看法呢?中西節日各有千秋,其不同在哪裡呢?而中國傳統節日日漸沒落的原因又在何處?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西方節日呢?
經調查:88%的中學生喜歡過中國傳統節日,而12%的中學生則喜歡過西方節日,這說明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在學生心裡佔據著主體的地位的。另外,有相當的一部分學生認為喜歡西方節日的崇洋媚外的表現,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這是學習西方知識的一條有力直徑。
從調查中學生對中西方節日的看法中知道,有很多喜歡西方的節日的學生認為喜歡過西方節日是不會使學生的文化受影響而導致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被忽略的。每個學生都喜歡中國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學生認為過西方節日對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利,可以更好地瞭解西方文化和增加生活趣味。很多中學生認為一箇中國人不是隻過中國傳統的節日就足夠了,還應有西方的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等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有趣。
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目前中學生對西方節日的盲從,完全是一種趕時髦和隨波逐流。作為中學生來講,他們過聖誕節趕時髦的成份較大。有許多中學生認為西方節日會比中國的節日更加好玩一些,所以就盲從西方過所謂的西方節日,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在一年又一年的漠視中被淡化了,而對西方節日卻大肆炒作,眼下.在我們中學生中也興起了過西方節日的熱潮。什麼聖誕節呀、愚人節呀。買花呀、選賀卡呀,忙得不亦樂乎。面對這種情況.大家眾說紛壇,各執一端。那麼文化的融合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對於西方的節日,作為一種文化我們不應該實行“閉關主義”,而應該:“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過一些有意義的節日來豐富生活,陶冶情操,這樣做到底好不好呢?隨著中國的文明模式由傳統的農耕向現代工業文明的逐漸轉換,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也逐漸的西方化或者說世界化,中國人生活方式中的西化成分越來越多,西方的節日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文化的全球霸權正遭受挑戰,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強勢崛起,中國的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學習中國的語言,鍾情於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近幾年,中國的春節在國外越來越火,西方一些大國的總統、首相也在中國春節這一天向華人華裔問好,有的還參加慶祝活動。當然,我們不能不冷靜認識,當前西方文化的影響還是遠遠大於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一方面自然是因中國的綜合實力、國際地位的有限性所內在決定的,另一方面,當今中國社會的年輕人開始具有明顯的個性張揚特徵,對於千年延續的繁瑣的傳統節日感到厭倦,相反更鐘情於西方相對輕鬆、自然的節日。
經過調查,對中外文化了解一般的有百分之八十,很多的有百分之十,一點也不瞭解的有百分之五;對外國文化流入中國報有的態度:認為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有百分之八十五,認為全盤吸收的有百分之三
如何正確看待洋節日
如今年輕人之所以熱衷於過洋節,同我們近年來對外較為廣泛的文化開放與交流及媒體的自由、開放是分不開的。一些西方洋節的“乘虛而入”也是符合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理和思維的,於是“洋節”受寵就在所難免了。過洋節的人是自得其樂,不以為然者則視之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膚淺簡單。年輕人喜過洋節既是時尚,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著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選擇和價值追求。
造成西方節日“入侵”的緣故,一方面與西方較強的經濟與文化大背景有關,這種甜頭在盛唐時代我們中國也嚐到過。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市場把這些外來的充滿新鮮感的節日,當做商機,大力炒作,捧為時尚。另一方面是由於過去幾十年過分地強調生活的政治內容,而片面地強化政治性節日,淡化了民風民俗的節日。如今社會生活歸返正常,人們的口袋和時間都富裕起來了,此時就需要一個個節日帶來生活的情趣與高潮,結果發現我們的節日早已變得貧乏、有限,難以應付人們的需求,於是出現了空白。
中國的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以家庭為準形成閉合空間;西方節日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超出家庭範圍。兩種節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團聚所必需的,它適應中國社會。現在所保留的大規模節日都有家庭團聚的濃厚意義,而“二月二龍擡頭”等少有團圓氣氛的節日則逐漸淡化;後者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非血緣者的接觸,中國人日益喜歡洋節就是中國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然。隨著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這種以“洋節”作為人際聚合方式的交際應越來越流行。
各國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融合與碰撞是當今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有納百川之胸懷,中華傳統文化中也不乏外來的東西。但是,洋節蜂擁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勢,經歷數千年風雨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中國人許多東西,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著文明的痕跡與民族的認同。但可惜的是現代中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著自己的歷史。有人認為這是洋文化入侵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必然,但卻少有人想過,我們中國人自己對保護這些傳統習俗做出過什麼貢獻?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在正式制度層面上承認過中秋、端午、重陽是國家法定假日,可以說除了農曆春節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個中國人被來自我們自己政府的強大力量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隔離開了。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衝擊和強有力的挑戰,在這場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鋒和對陣當中,我們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華與繼承中國特有傳統的“度”?在這次碰撞中,我們如何站穩腳跟,堅守住自己的經典,昭顯出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實際上,中國的文化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我們要考慮的是充分提升這種潛在的文化內驅力。妥善處理傳統文化的延伸與豐富,並以此為基點,找到一個新方案打開出路,合理地構建良性的、嶄新的民族文化心態與內涵,從而為民族素質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節日作為各民族特定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其盛衰總有古今內外多種社會原因。隨著社會發展,中國的節日也必將“在變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濃郁,而有的則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當然,這種變化是老百姓選擇的結果,是社會生活一點點繼續積累的結果。...
如何看待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
同學們,又一個端午節悄悄從我們身邊掠過,你是否只沉浸在假日的閒適中呢?你有沒有忽略這三天假期的意義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端午是一個洋溢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節日,是一個紀念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懸艾葉、寫符唸咒、飲雄黃酒、賽龍舟等傳統習俗也已流傳了千年之久。然而,為什麼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於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重要無形遺產著作”?為什麼如今的端午被片面割裂,並淡化成支離破碎的節日,失去了原貌?
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它。其實,並不只是端午節,還有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被我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愚人節、聖誕節、感恩節……當看到許多人精心地裝點著華而不實的聖誕樹,當看到許多人津津有味地談論著西方的話題,當看到許多人一味地追求西方節日的“前衛”……你是否聯想到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傳統文化?
然而,當我們重拾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往往被“商品狂潮”淹沒。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過節不過就是吃得好些,穿得好些,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內涵擯棄了。由於忽視了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和精神價值,節日被人為地淡化。尤其是近年來,人們將一些傳統節日推向了市場,民俗變成了賣點。很多時候人們過節時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節該怎麼過了,這種失落不是一種“肚子失落”,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落。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代西方思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西方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會敗壞社會空氣,腐蝕人們的思想。當代西方思潮中的消極因素,在我國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給人們尤其是我們當代青年的精神和道德帶來負面影響。西方文化中的這種消極因素和腐敗現象,即使在西方也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抨擊。
我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曾說: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傳統節日的重要性,認識到了這些節日所蘊涵的精神價值。此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體現了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和對人們傳統習慣的尊重,合民心,順民意,大得人心,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應儘自己的一份力,讓這“凝聚力”和“親和力”更加美好!八(4)班金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