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運動失敗的原因?
世界上無產階級運動最早是從啥時在啥地方開始的
世界上無產階級運動最早應是歐洲的產業革命後爆發的,具體大概不可考證了。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由於產業革命而產生的,這一革命在十八世紀下半葉發生於英國,後來,相繼發生於世界各資本主義國家。
介紹下無產階級的早期鬥爭
盧德運動
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的自發工人運動。首領稱為盧德王,故名。相傳,萊斯特郡一個名叫盧德的工人,為抗議工廠主的壓迫,第一個搗毀織襪機。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生產逐漸排斥手工勞動使大批手工業者破產,工人失業,工資下跌。當時工人把機器視為貧困的根源,用搗毀機器作為反對企業主,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手段,但禁止對人身施用暴力。盧德運動有極嚴厲的組織紀律,透露內部機密的人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常常以死威脅。1769年,英國國會頒佈法令,予以鎮壓。1811年初盧德運動開始形成高潮。其中心是諾丁漢郡,1811年,諾丁漢郡的襪商不顧行業規矩,生產一種劣質長筒襪,壓低襪子價格,嚴重衝擊了織襪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織工祕密組織起來,以“路德將軍”的名義搗毀商人的織襪機。1812年,英國國會通過《保障治安法案》,動用軍警對付工人。1813年政府頒佈《搗毀機器懲治法》,規定可用死刑懲治破壞機器的工人。1813年在約克郡絞死和流放破壞機器者多人。1814年企業主又成立了偵緝機器破壞者協會,殘酷迫害工人。但運動仍繼續蔓延。1816年這類運動仍時有發生。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的兩次武裝起義。里昂是法國絲織業中心,在工場主和包買商殘酷剝削下,絲織工人和手工業者生活極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場以要求提高工價為主要內容的運動,工人多次舉行集會、請願、遊行。10月間,與包買商談判達成最低工價協議。但隨之在七月王朝商業大臣的支持下,包買商撕毀協議。1831年11月21日工人舉行抗議示威,與軍警發生衝突,轉為自發的武裝起義。起義者提出“不能勞動而生,毋寧戰鬥而死”的口號。經過 3天戰鬥,工人一度佔領里昂城。起義很快被七月王朝政府調來的軍隊所鎮壓。
1834年4月9日裡昂再度爆發絲織工人起義。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審判罷工領袖,發佈禁止工人結社集會的法令。這次起義具有更鮮明的政治性質,不僅提出經濟要求,還提出廢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的口號。起義者在旗幟上寫著:“我們為之鬥爭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工人組織互助社和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組織人權社、進步社的成員組成總委員會領導這次鬥爭。起義群眾同政府軍在里昂郊區和市內進行 6天激戰,終因力量懸殊被政府軍鎮壓。起義在巴黎和法國許多地區引起強烈反響,推動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發展。里昂工人的兩次起義是法國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重要標誌之一。
英國憲章運動
1836——1858年在英國發生的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工人運動,是世界三大工人運動之一。 憲章運動的目的是,工人們要求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普選權問題是飯碗問題”,工人階級希望通過政治變革來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法國里昂絲織工人起義稱為世界三大工人運動,表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但其最後失敗,失敗的原因是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資本主義呈上升趨勢。
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44 年6月普魯士王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當時西里西亞有發達的紡織業。這個地區從事棉麻紡織的工人和家庭手工業者受到工場主、包買商以及地主的殘酷剝削。......
指出英國工業革命有哪些積極作用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及變革
(一)經濟變革
在一系列前提條件下,最終孕育了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它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18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佔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餘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同時,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二)社會變革
近代工業革命的偉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產轉向大生產,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開闢了廣闊前景、並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物質狀況的不斷改善.但是,勞動者的狀況能否改善,在生產的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時,往往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制約,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尤為明顯.因為,在少數人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經濟大變革陣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大多轉嫁到了新產生的勞動者階級—產業工人頭上.
因此,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先後發生了“盧德運動”,“斯溫運動”,“憲章運動”.“盧德運動”屬於早期的工人運功,其目標並未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採取搗毀機器等生產設備的方式.除了城市中的工人開展鬥爭活動之外,農民也採取類似的行動.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農村中的階級鬥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的事件,就是以“斯溫”的名字命名的農民搗毀農業機器運動,史稱“斯溫暴動”.開始於1830年的“斯溫暴動”的結局類似與“盧德運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人階級日益成長起來,並且在鬥爭過程中不斷提高覺悟,從而採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運動也從自發的鬥爭轉變為自覺的鬥爭方式.這就是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發生在英國的憲章運動.堅持了12年之久的憲章運動,其中心內容是要求普選權,儘管當時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對於促進民主進程,推動社會進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制度變革
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通過建立起以議會為中心的新的權力結構.在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
在英國議會主權結構中,國王失去實權,權力控制在操縱議會多數的幾十個貴族及少數幾個政要手中,按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的說法:英國有一個“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國王失去了個人的權力,但國王的地位卻保留下來.貴族通過對議會的控制掌握政權,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亨廷頓說到:“權威的合理化和權力的集中,不僅對於統一是......
英國工業革命的後果?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及變革
(一)經濟變革
在一系列前提條件下,最終孕育了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它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18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佔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餘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同時,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二)社會變革
近代工業革命的偉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產轉向大生產,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開闢了廣闊前景、並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物質狀況的不斷改善.但是,勞動者的狀況能否改善,在生產的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時,往往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制約,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尤為明顯.因為,在少數人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經濟大變革陣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大多轉嫁到了新產生的勞動者階級—產業工人頭上.
因此,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先後發生了“盧德運動”,“斯溫運動”,“憲章運動”.“盧德運動”屬於早期的工人運功,其目標並未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採取搗毀機器等生產設備的方式.除了城市中的工人開展鬥爭活動之外,農民也採取類似的行動.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農村中的階級鬥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的事件,就是以“斯溫”的名字命名的農民搗毀農業機器運動,史稱“斯溫暴動”.開始於1830年的“斯溫暴動”的結局類似與“盧德運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人階級日益成長起來,並且在鬥爭過程中不斷提高覺悟,從而採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運動也從自發的鬥爭轉變為自覺的鬥爭方式.這就是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發生在英國的憲章運動.堅持了12年之久的憲章運動,其中心內容是要求普選權,儘管當時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對於促進民主進程,推動社會進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制度變革
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通過建立起以議會為中心的新的權力結構.在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
在英國議會主權結構中,國王失去實權,權力控制在操縱議會多數的幾十個貴族及少數幾個政要手中,按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的說法:英國有一個“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國王失去了個人的權力,但國王的地位卻保留下來.貴族通過對議會的控制掌握政權,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亨廷頓說到:“權威的合理化和權力的集中,不僅對於統一是......
通過英國工業革命談談人類發展的實質
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及變革 (一)經濟變革 在一系列前提條件下,最終孕育了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它為英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工業革命前後80年,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266倍;18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佔整個世界的51%,進出口貿易佔25%,鐵路超過1萬公里,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但英國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封建制度殘餘的影響和重商主義束縛.因此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現經濟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工業革命後,斯密的自由經濟思變成了自由貿易政策,使資產階級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得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大超過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而成為資產階級的主體.同時,工業革命也引發了英國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工業革命後,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從18世紀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1851年僅佔14.2%,到19世紀中葉,城市人口已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英國已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一個工業國. (二)社會變革 近代工業革命的偉大作用之一是使小生產轉向大生產,為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開闢了廣闊前景、並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物質狀況的不斷改善.但是,勞動者的狀況能否改善,在生產的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時,往往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制約,首先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尤為明顯.因為,在少數人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經濟大變革陣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消極因素,大多轉嫁到了新產生的勞動者階級—產業工人頭上. 因此,在整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先後發生了“盧德運動”,“斯溫運動”,“憲章運動”.“盧德運動”屬於早期的工人運功,其目標並未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採取搗毀機器等生產設備的方式.除了城市中的工人開展鬥爭活動之外,農民也採取類似的行動.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農村中的階級鬥爭,表現得最為明顯和激烈的事件,就是以“斯溫”的名字命名的農民搗毀農業機器運動,史稱“斯溫暴動”.開始於1830年的“斯溫暴動”的結局類似與“盧德運動”,都是以失敗告終.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人階級日益成長起來,並且在鬥爭過程中不斷提高覺悟,從而採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工人運動也從自發的鬥爭轉變為自覺的鬥爭方式.這就是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之一,發生在英國的憲章運動.堅持了12年之久的憲章運動,其中心內容是要求普選權,儘管當時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它對於促進民主進程,推動社會進步,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制度變革 1688年,英國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權利法案》的通過建立起以議會為中心的新的權力結構.在1701年,議會又通過《王位繼承法》.這一法案的實質是《權利法案》的補充.根據這個法案,大臣便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國王負責,英國國王變成了“統而不治”的虛君,政權完全落入以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新貴族為主的議會之手. 在英國議會主權結構中,國王失去實權,權力控制在操縱議會多數的幾十個貴族及少數幾個政要手中,按20世紀初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的說法:英國有一個“確立了兩百年的傳統,即歸根到底,王位的佔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議並據此行事”.國王失去了個人的權力,但國王的地位卻保留下來.貴族通過對議會的控制掌握政權,這就是君主立憲制. 亨廷頓說到:“權威的合理化和權力的集中,不僅對於統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