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有什麼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七月七日什麼習俗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後來引進了西方的“情人節”一詞,到現在逐漸被人們稱之為“情人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農曆七月七日 人們有哪些風俗習慣嗎?

相傳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日,人們會在當天夜深人靜之時,爬在水井邊據說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悲涼而興奮的愛語聲。有的北方人也會在這個時侯鑽在碾盤底下偷聽他們的話語聲。總之,人們用各種寂靜而隱密的方式來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良好願望。

七月七日還有什麼民間習俗

七夕的習俗:

1. 鬥巧、乞巧:

「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才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乞巧」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意思。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在七夕的夜晚,婦女用綵線穿七巧針,並且擺設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織女乞巧—如果夜裡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睞,能夠得到靈心巧手。而「天寶遺事」更記載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在華清池遊宴,並在七夕當天陳列瓜果,插鮮花,準備了酒食,向牛郎織女乞求的事(而這也是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提到「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償私語時….」的由來);並且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裡,到隔天早上,看看蜘蛛結網的稀密程度(密的巧多,疏的巧少),來判斷是否得到了巧。但明清以後,更流行「丟巧針」的遊戲: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陽下,過一會兒,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這時平日縫製衣服或繡花的針投入水中,針便會浮在上面。如果這時看到水底的針影成雲物、花朵、鳥獸的影子或細直如針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針影像槌子般粗或彎曲不成形的,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

另外,在七夕不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壽、乞子,但只能乞求一個,不能三者兼得。「感遇錄」記載:據說唐代郭子儀曾在七夕時出城散步,仰望天空,忽然見到天上有一位美女,坐著車在一堆人的簇擁下迎面而來,郭子儀知道她是一位天神,就向她乞求長壽與富貴,女神答應了,果然在這之後,郭子儀一帆風順,大富大貴又得長壽。

2. 晒衣、晒書:

「七月七,晒棉衣」的風俗起源於漢代。據說漢朝建章宮的北邊有個叫太掖池的地方,池的西邊有漢武帝的晒衣閣,到七月七日的時候常見到宮女在晒衣服。

漢代登樓晒衣服的風俗到魏晉時演變出晒書的習俗。據說司馬懿因為權力太大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裝瘋躺在家中,魏武帝派人去探查,正好是在七月七日那天,假裝瘋病的司馬懿卻在家中晒書,派去的人回去稟告,魏武帝命令司馬懿立刻回朝任職,若不去就要拘捕她,司馬懿不得不回朝從命,當時的文人都講求虛名,往往用晒書來顯示自己的知識淵博,因此形成晒書的風氣。

3. 土娃娃「磨呵樂」:

「磨呵樂」也叫「磨喉羅」,在佛經的譯名就是土娃娃,根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書的記載,這種娃娃有用泥敷的,有用木雕的,進貢到宮廷裡面的還有用象牙雕鏤或龍涎佛手香木製成的,它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可以到三尺,和真的小孩不相上下。有些地方在七月七日出售蠟做的小娃娃,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中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4. 巧果:

所謂的巧果就是一種面果。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很多種精緻的做法:除了油麵蜜糖外,有加芝麻、花生、核仁、玫瑰等不同配料,油炸而成非常可口。

5. 應節小玩意:

除了乞巧外,宋朝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京城在七月七日時,市面上還出售一些可供賞玩吃食的應節小東西。如在香瓜上雕刻出種種花樣,稱做「花瓜」;用黃蠟鑄出小鴛鴦、小鴨、小雞、小魚等塗上色彩,放在水盆中,稱為「水上浮」;在木板上敷土重塑,讓它長出綠苗,再配上小茅屋,小人物,做成袖珍的田舍人家,稱為「谷板」,早幾天把綠......

農曆七月七日是什麼節日,有哪些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這就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夕或女兒節,這一天是女兒家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風俗習慣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7月7日人們有哪些習俗???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晒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

廣西欽州農曆7月7有什麼風俗

七月七日為七夕之日,廣西欽州農曆7月7的風俗是:結拜姐妹、乞巧、泡水等。

廣西欽州鄉村不重此俗,城中婦女慣於這天結拜姐妹。知道牛郎織女故事的人,在晚上向青年講述牛郎織女的淳樸愛情故事。

除此以外還保留有“乞巧”的習俗,女性朋友會在七夕晚上聚在一起通過做各種手工活來比手巧,民間女子通常會在七夕當晚拜七姐祈願自己心靈手巧。

除了乞巧,還有泡水。在廣西民間認為,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乾淨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因此在當天,民眾會選擇泡水祈福。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

農曆七月七日天上有什麼橋

鵲橋

農曆七月七日月亮的形狀

今晚北京沒月亮

民間風俗,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黃昏,()星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署氣漸消,秋涼乍起之時,婦女們紛紛紡線

民間風俗,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黃昏,(織女)星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署氣漸消,秋涼乍起之時,婦女們紛紛紡線開始為家人做(寒衣)。

相關問題答案
七月七日有什麼風俗?
七月十日是什麼日子?
七月二日是什麼星座?
七月三日是什麼星座?
七月六日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有什麼風俗活動?
傣族有什麼風俗?
夏至有什麼風俗?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東北立夏有什麼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