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易的意思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與其易也在論語中是什麼意思

君子品格: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子曰:“君子不器。”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7.子曰:“君子無所爭,畢業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於議也。”

治國之道:

1.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3.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6.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7.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8.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9.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治學之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6.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家風家訓: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夫妻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6.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7.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周易的易是什麼意思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周”的解釋:

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的解釋: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3.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幹”的本義。

5.易是占卜之名。

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8、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

論語熱是什麼意思其寓意是什麼?

“論語熱”只是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一個開始。早有學者在不同場合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只是儒學一家,先賢至聖亦不止孔子一人,百家爭鳴的局面才是中華文明不斷豐富、創新、發展的基礎。近年來,不少文化工作者對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應該看到,與“論語熱”相比,其他的“家”還沒有熱起來,個別領域甚至還處於“冷”的狀態。比如專事元代文學研究的學者楊鐮先生即表示,我們對這個基本確立了中國版圖、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時代研究得很不夠。類似的問題還不在少數。由此看來,我們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還只是局部的熱,還有待於全面升溫。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文化工作者的舞臺將更加廣闊。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論語的意思。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巧言令色(也能做到孝弟),很少是真正的仁。

所謂巧言,就是不說真話、不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而是順著別人的話去說話,也就是說好聽話;所謂令色,就是不自我表態,不反映自己真實的想法,而是根據別人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巧言與“循循然善誘人”中的誘相類似,都是說好聽話。它們的區別是:巧言是己隨人,別人什麼看法,我就什麼看法,無可無不可、無是無不是;誘是讓人隨己,別人看法和我不同,我慢慢引導他,讓他認同我的看法。

巧言令色能說明兩個問題:1、這個人沒有主見;2、這個人不誠實。兩者必居其一。

這裡,我先初步把仁解釋為信仰,具體將在里仁篇裡予以解釋。

巧言令色這種圓滑的處世方式完全可以做到孝弟,但與信仰相背。誠實、有主見應該是信仰的基本要求。

換一種角度:我們為什麼去巧言令色?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做小人易、做君子難;我們想做君子易、想做小人難。這種名和實相互衝突的結果,使得大部分的人舍難而取易:實際做著小人、裝得像個君子。

目前流行的“範跑跑”其實就是這種結果:範跑了、大家說你不能跑;範說我是小人行不?大家說不行;範說“我做憨了君子”、大家說“做不了君子不是你的錯,但說出來就是你的錯;你只能做不能說。”……

這事還在吵著,但其結果也很明朗:如果範從善如流,他就大可以“巧言令色”;如果範堅持原則,他則會說“想做個小人其實也很難”。

做不了君子是自己的問題,做不了小人卻是社會的問題了。如果社會非逼著範跑跑們“巧言令色”,那我只能說這個社會“鮮矣仁”,距離理想國——論語中的“道”差遠了。

——沒了誠實沒了真,我們還能擁有什麼?……不討論了,接著講。

《論語·卷一學而》其子曰:賢賢易色.....求解釋。逐字逐句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後,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證明學問是什麼。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麼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聖人了。因為聖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後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後天的性呢?以後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色”就是態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子夏為什麼提到“竭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兩年,有個年輕人基於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於這樣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母親的病,結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在學問修養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識來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裡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裡就沒得孝子了。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儘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專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獨裁的古老教條。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君”字是什麼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字的古寫是“丮”。我們的文字......

文論語,武周易是什麼意思

漢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之說。詩經、楚辭、論語、周易,都是我國文學、語言學上的經典,古人起名都有尋經據典的習慣。

論語裡的交臂非故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莊子》,原句是

孔子曰:“回也,交臂非故。”

意思是說兩隻手臂一碰,在那麼短的時間內,這隻手就已經不是過去的那隻手了。

這意思就如同西方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就是佛所說的諸行無常,世界上一切東西沒有一個永恆的存在,佛法叫做無常,我們中國舊文化《易經》叫做變化。世界上的東西沒有一樣不變,沒有一分一秒不變的,沒有一件事不變的。所以他無常,不是永恆存在。這個是生命的方生方死,好比說當我們一歲的時候已經老了,比你被生下的時候,滿月的時候老得多了。當我們十歲的時候比兩三歲已經老多了……

相關問題答案
論語易的意思是什麼?
言三語四的意思是什麼?
語萱的意思是什麼?
語睿的意思是什麼?
論語全文意思是什麼?
不容易的意思是什麼?
任憑的意思是什麼詞語?
讒言語的意思是什麼?
進化論的意思是什麼?
詞語秦檜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