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蒹葭的意思?
古詩文蒹葭《詩經》的意思
《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有追求暗戀的人或惋惜無法招引賢士的含義。
又釋:《詩經》原文開頭有注“《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其實這是一首諷刺秦襄公在獲取周地後未能順應民意繼續推行周禮的詩。
蒹葭這首詩的意思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痴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蒹葭是什麼意思
蒹葭(jiān jiā):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蒹葭》屬於《秦風》。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因此,應該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求《蒹葭》這首詩的意思及賞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
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乾。
我那魂牽夢繞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痴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蒹葭》是一首什麼詩?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衝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裡,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