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清明的意思?
古詩清明的意思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後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對一首古詩,誰能說的清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只需要欣賞叮好。
解釋過來就是,今天清明節,下著雨,路上的行人因為思念古人或者其他的什麼原因,情緒很低落。我想去喝一杯酒但不知道酒肆在什麼地方,牧童遠遠的指著杏花村。
你想要答出一種什麼“意思”呢?
古詩清明的意思是什麼宋黃庭堅的
清明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古詩清明中的遙指是什麼意思
清明⑴
清明時節雨紛紛⑵,路上行人慾斷魂⑶。
借問酒家何處有⑷?牧童遙指杏花村⑸。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話譯文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清明古詩解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①清明:清明節。②紛紛:形容多。③斷魂:形容十分傷心悲哀。
【解說】清明時節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請問哪裡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竟境含蓄優美,寫雨中行人的憂愁,但不令人消沉,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首題為《清明》的詩,有說是王禹?的,有說是魏野的。這筆宋人的著作權官司迄無定論,暫且擱起不談,只說對詩的理解。看到的幾個註釋本,除“鄰家”或作“鄰翁”外,都以為是說作者清貧,無花無酒,只能以向鄰家(或鄰翁)乞來的新火,燃燈讀書,蕭然度過清明。但是,細細想來,又覺得有些疑問。“昨日鄰家乞新火”,究竟是誰向誰“乞”呢?從文句看,當是鄰家或鄰翁向作者乞。如果是作者向鄰家“乞”,那麼寫作“昨向鄰家乞新火”豈不更加明白?一定要把“昨日鄰家乞新火”解為昨日乞新火於鄰家,總覺得有點故作深求。再說,按故事,清明前為寒食,禁舉火。禁火的習俗,有人說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荊楚歲時記》以為是周制,禁的時間長短先後不同,但始終在民間流傳,每到這時大家都要吃幾天冷稀飯。直到清明這天,才又重新舉火,有熱飯熱菜可吃。因此藉著祭掃,大家湧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賞花的賞花,飲酒的飲酒,鬧到紅霞映水,月掛柳稍,才盡興而歸。如果是作者乞火,當在清明那天早晨,早晨讀書無需點燈。若是作者乞來新火,大白天特意點上燈看書,近於作秀,於理不通。
如果乞火的是“鄰家”或“鄰翁”,情況就不同了。“無花無酒過清明”,寫詩的時間當是清明過後,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鄰家”或“鄰翁”的“乞火”才會是“昨日”——即清明當天的撫情。鄰家按故事過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興味全無,連寒食也了無意緒,照舊點燈夜讀直到天明。所以,當鄰家乞火時,他可於曉窗將夜讀的燈火分與鄰家。這樣,全詩便容易貫通了。不知注者、樓主以為如何?
古詩清明的意思
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