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20

《黃帝內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鉅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鍼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 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藥。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我國的“三大奇書”之一編輯本段  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

《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

《黃帝內經》中講的“虛則亢,亢則害”是什麼意思

《素問·六微旨》原文:“亢則害,承乃制。”

明代張景嶽注云:“亢者,盛之極也。制者,因其極而抑之也。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使強無所制,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甚。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

承,方藥中教授注為抵禦。

黃帝內經全文沒有“虛則亢”的說法。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它涉及地理、養生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季候、風水、曆法、陰陽五行等各個門類。清晰地描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及全身經絡的運行情況,而且對人體生理學、醫學病理學、醫學地理學、醫學物候學等比西方近代現代才興起的學科對人的發現,論述還為精深、全面。

黃帝內經中的“經”是什麼意思?

《黃帝內經》的“經”是指經驗、終結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著作“經”是經典的意思。而“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藥。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黃帝內經》中"其生五,其氣三"是什麼意思

“其生五,其氣三”這句話在《黃帝內經》裡出現過兩次,分別是: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為:“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患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言自古及今,形假地生,命惟天賦,奉生之氣,實通於天,是何所本哉?本於天地陰陽而已。故其氣外通九州,則生九竅,皆所以通夫天氣而奉天也,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古今對這句話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大體可以歸納為三:

一、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山東中醫學院等校釋的《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參考《類經》的解釋認為‘其氣三’為陰陽之氣各分為三,就是三陰三陽的意思。同此說法的還有張志聰的《黃帝內經集註》、高士宗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黃元御的《素問懸解》等,目前中醫教材多取此種解釋。

二、王冰認為是天氣、地氣、運氣。從之者如馬蒔的《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吳昆的《黃帝內經吳注》等

三、《太素》認為:“謂天地間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陰、陽及和三氣。”類此解釋的還有森立之的《素問考注》

我自己認可第三種說法。《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生一者,一氣也,也即道家所言之太極,《說文》:“惟初太始,道立於一。”

一生二者,一氣生陰陽也,也即道家所言之太極生兩儀也,《呂氏春秋-樂太》:“萬物所出,道於太一,化於陰陽。”

二生三者,言陰陽和合,化生和氣,合陰陽之氣,是以為三。

天地之間唯陰陽和合,化生和氣,萬物方得可成。愚以為“其生五,其氣三”在句法上為倒裝句,先有其氣三,方能有其生五。

再看篇名《生氣通天論》,其氣三之氣正是生氣之氣。這裡不完全只和中醫相關,這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類似的說法在內經裡尚有不少論述。比如《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再比如《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

綜上所述,這兩段文字中的‘其氣三’應該是如《太素》所言的陰、陽及和三氣。這是一種古代的宇宙觀的表述。

《黃帝內經》中,“女七男八”的到底說的啥

“男八女七”在中醫學界是很基礎的知識,源於《黃帝內經》第一篇,說的是男女性的成長週期。所謂“男八女七”是指男性的成長週期是8年,也就是每8年為一個成長階段;而女性的生命週期數是7,每7年體現一次大變化。根據《黃帝內經》上的記載,7歲、14歲、21歲、28歲……這是女性生長變化的幾大週期年齡。而男性的相應年齡為8歲、16歲、24歲、32歲……三七也就是21歲時,女性“腎氣平”,發育基本完成;而四七也就是28歲時,“筋骨健,髮長極”——就是說身體健康程度到了最佳值,頭髮也達到了最長。對於女性來說,28歲可謂生養小孩的最佳年齡。28歲之後,女性開始走下坡路。五七即35歲之後,可以明顯看到女性在身體表面的變化,比如面容憔悴、頭髮掉落等等現象。《黃帝內經》上講: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7歲)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14歲)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21歲)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28歲)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35歲)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42歲)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49歲)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黃帝內經所說的正邪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正,什麼是邪?

在意識中,我們總是用兩個相反意義的詞來衡量人、事與物,好與壞、正與邪、成與敗.. 打開電視,翻開書本,甚至上上網看看大家對新聞事件的評論,都能明確的感覺到,我們看待事情喜歡向辯證的思維去看待,當然這樣一來,我們的觀點就能變得更加的簡單,但事實也許並非如此。 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正道都代表著傳統的勢力,代表著主宰的勢力,而邪也許都代表著對正統的蔑視與挑戰,正與邪的關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邪不勝正的時代,即“邪惡”的勢力在量上能有益的補充正道之不足,但對正道的統治沒有辦法形成挑戰與顛覆,這個時候,還是正的時代。而第二階段,也許邪補充正,補充得多了,對正道的統治產生的根基的動搖,邪的勢力也許就能代替正的勢力,哈,當邪完全取代了邪,邪就變成新的正了,而舊的正就被淘汰了。第一階段是改良,第二階段是革命,而這種力量的較量的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 縱觀歷史,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商殃變法與百日維新,這是封建階段的自我改良,是改善統治與非統治階段關係的舉措,但它不能替代君主,只能改其表而不能改其本質,所以失敗是其最終的結局。而辛亥革命就不同,在清帝與保皇派眼中,這股新民主主義的力量就是邪惡的,而當這股邪惡的力量發動起來超過正道清帝力量時,在歷史書中,在大多數人眼裡,這時邪就成了正,同樣的道理,日本三七年借七七事變入侵中國,也是邪的,但在日本人看來是正道的,只是這股力量最後沒有敵過中國人民,才變成邪道了。同理,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取代,其本質也是“邪惡的毛匪”的力量超過了“正統的蔣委員長”所導致的直接結果。時至今日,中華的崛起,也是兩種力量較量的結果。 天下正道是滄桑,這個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城,也沒有永遠都是邪的勢力。世界是永恆發展與變化的,變與不變,正與不正,都取決於力量的對比,有量變,也有質變,就看勢力間質是怎麼把握的。聰明的挑戰者,永遠用創新的力量激勵著自己,而聰明的守衛者,永遠都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否則屠刀就會被別人掌握。 自然界的規律很簡單,一切均以力量為勝,無論是正還是邪,誰的力量大,誰就能主導。天下之大,沒有永遠的正,亦沒有永遠的邪,正邪之念體於心,而顯於力。說得白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好與壞的分別,有的只是力量大小的區別。 那何謂正?何謂邪?莫非那些名門正派裡就個個都是正人君子,全部都可以問心無愧?而那些邪派裡全部都是邪魔歪道?全部都殺人如麻? 逍遙扇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正與邪的故事。 一道千年玄水,一把逍遙扇,武林至尊劍派“泱泱正氣”之後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神祕的“江湖邪派”又如何以信仰守護博愛? 是非如何斷,正邪如何分? 從文中影妖的出現,再到藍羽的毅然斷臂,那個邪派的妖天下就讓我們又敬又怕,她們的行為確實太過詭異。因為她們做出了常人無法斷然作出的事,也因此在世人眼裡開始變得不正常。 那都是帶著刺的玫瑰,看著美卻很扎手,所以那個所謂名門正派的有為青年刀晚笑被傷了,還被帶進了玫瑰叢裡,從此被世人所唾罵。於是作者浴紅衣絲絲緊扣,帶出那個所謂的名門大俠蘇翔天,當我們撥開他一層層面紗的時候,我們就在開始思索,這正與邪究竟該如何去區分? 中國有句古話叫“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更何況一個門派裡大抵都是五湖四海聚集起來的百家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殺戮,有殺戮必然是為了爭奪。於是人性的貪婪,人性的偽與善在利益的驅動下一顯真章。 在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裡,風清揚就曾問過令狐沖一句話:如果你看見一個正派弟子幹了壞事,你殺不殺? 令狐沖說:殺! 所以我敬佩令狐沖至今。這世間有什麼是......

相關問題答案
黃帝內經說的是什麼?
皇帝內經講的是什麼?
小黃人說的是什麼語言?
不知火舞說的是什麼?
穆赫蘭道說的是什麼?
金陵十三釵說的是什麼?
瑞士說的是什麼語言?
孟德爾定律說的是什麼?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銀魂朧說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