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的意思?
蜀鄙二僧中,蜀鄙僧各是什麼意思
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收錄於《白鶴堂文集》,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僅其祖父直系就達69人之眾,但當時連一個文舉人都沒有,作者見狀,甚為憂心,急而訓之,所以才寫出這篇文章來。
文章著重論述做學問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賦才資並非決定學業有否成就的條件,只有通過主觀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講為學的難與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可相互轉化,轉化的條件在於人的主觀努力:"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平庸與聰明的關係也可轉化,如孔子的學說卻由天賦不高的學生曾參相傳。接著講了四川邊境貧富兩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僱船而不能實現,貧者苦行一年而返,說明天下無難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點出立志為學這一中心命題。結尾指出,自恃聰明而不學者必敗,愚庸者能勤奮學習則必有成就。全篇採用以虛帶實,就實論虛的寫法,兩僧對比,例證生動,觀點鮮明。
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譯
譯文:
蜀地邊疆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普陀山)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藉著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水瓶一個飯鉢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著長江下游而去南海(普陀山),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藉著什麼去!”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反倒還不如蜀地邊遠之處的一個和尚嗎?
蜀鄙二僧原文翻譯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鉢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蔫。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譯文:
蜀鄙二僧
四川的偏遠山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你依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要一隻水瓶和一個飯鉢就夠了。”富和尚不以為然:“我幾年前就想僱條船下南海,到現在還沒去成;你一無所有,就別做美夢吧!”
可第二年,窮和尚竟然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遊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慚愧得羞紅了臉色。
人窮志不短。蜀鄙的窮僧能隻身到南海,憑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卻能喪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嗎?看來,決定事物成敗的,是內在因素,而不是客觀條件。
現實生活是,我們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頭腦卻空空的富僧,而要學習窮僧矢志不移、不畏難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