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自性"在佛語裡面是什麼意思?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談到它。但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往往不一樣。本文將舉出幾種代表性的說法並作一比較說明。

一、各家所說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於西北印加溼彌羅一帶,人才輩出,註疏豐富。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毘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為它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緣故。有部將一切法加以歸納分類,其中最完整的分類,要算世友的《品類足論》及世親的《俱舍論》中所說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色法分為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分為四十六種,心不相應行法分為十四種,無為法分為三種,共合七十五種法。這些法在有部看來,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恆有。

那麼自性是什麼呢?在《大毘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瞭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複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云何?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云何?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裡把地分為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複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如《大毘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 此外自性,還有本性等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

對於這樣恆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彷彿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毘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茲略引幾段。如《論》卷七十六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恆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

又如《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設爾何失,若有轉變,云何諸法不捨自相?若無轉變,云何此中說有住導?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複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恆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恆有。

至於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論師的不同主張,即法救、妙音、世友、覺天。這裡但舉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張來介紹一下。如《大毘婆沙論》卷七七曰:“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世而體無別。此師所立,體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無建立,自體則是恆有不變,所以三世實有,法體恆有。

(二)中觀家的自性。在佛滅度後的五、亥償忿......

什麼是自性?

自性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本體、佛性、法性等。自性的樣子就是慧能大師見性後的報告,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萬物,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是從自性生出來的,萬物的本體就是自性。自性是法爾如是,再不能說是由其它東西而來。萬物自身沒有自性,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起性),例如人身不能分出人出來,把人身分析分解就只能得到細胞等,細胞不是人本身。把細胞分析又是由其他東西組成,從細胞中分不出細胞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萬物沒有自性。這個裡面說的自性與慧能大師所說的萬物的本體的自性,文字相同,意思有差別,有時同用,不要混淆。

在佛教中,什麼是自性

這個對初學者一兩句話不好解釋。您可以看看楞嚴經、六祖壇經,還有現代大德元音老人關於自性的專著《略論明心見性》。

以下節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裡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裡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現在讓我們分為五節,詳細討論一下……

慧能六祖所說自性是什麼意思

元音老人(節選自《略論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為深廣,因為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註腳。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 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裡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裡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 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 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 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 現在讓我們分為五節,詳細討論一下。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我人慾了脫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欲斷其流者,先須識知源之所在,而後方可塞其源、斷其流,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頭出頭沒地輪迴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釋迦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乃是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迷悟,體絕凡聖。只以眾生不覺,無有經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將原為一體之覺明——覺即明,明即覺,非有二致,分為覺明相對——覺外有明,明外有覺,覺為明所明,明為覺所覺,而成能所雙立。即《楞嚴經》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由此無明故(此明覺即吾人通常所說的無明),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轉為阿賴耶識(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於是靈明真空變為頑空,復於頑空中,無明妄動,凝結成四大妄色(如來藏性本具之性......

自性是什麼意思?

自性,是指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在佛經裡也叫佛性、法性、真如、實相等等名稱。一切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徹底證悟了這個“自性”。

六祖大師悟道後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謂明心見性者,即見此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而又能隨緣現相,生起種種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實性。

自性是什麼 怎麼樣才能見自性?

自性就是眾生本具的一種性,沒有這種性能,就沒有眾生和一切萬法。實際上呢,眾生的本體我們叫如來藏,也叫真心,自性就是如來藏之性,也就是真心本來面目的性能,也叫佛性。萬法唯心所現,眾生、萬法,都是自性的顯現。那麼既然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哪裡不是自性?什麼不是自性?你明白了,也就是見了。怎麼明白?你現在懂了現在就見了,現在不懂就一步一步學習吧,學習《楞嚴經》

佛教中“自性”是什麼意思? 簡單點~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稱佛性,有情眾生本具有。

希望您能明白並幫助到您

阿彌陀佛

一體自性 是什麼意思

萬事萬物,都是自性幻化出來的。所以是一體,無二無別。

自性本就圓滿就是所有生命都具有本來就有這個功能的意思。都具有,自然就自性圓滿了。

自性具足是什麼意思

一.  釋義:

1.一切眾生本來有的佛性和智慧

2.自性本來就是圓滿的,一切都具備,絲毫不缺

3.具足是具備具足和如來同等的世間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智慧、神通

二.  出處:

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中說:“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自性、本體…都是什麼 10分

自性和本體,是佛家術語吧?如果非佛家術語,當有其它解釋。

一。自性呢,按佛家理論:宇宙間各種現象,其所具備的永恆不變的性質,就是自性了。

按《佛學大辭典》(術語)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又】數論師二十五諦中第一諦為冥性。又稱自性。為萬有之生因。唯識述記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

二。本體呢?按佛家理論就是:各種現象的最根本的自身(體),就是本體。

按《佛學大辭典》(術語)諸法之根本自體也,對於應身而謂真身為本體。大日經七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梵網古蹟上本曰:“化歸本體,言還至也。”

自性和本體的通俗解釋下面,都已經附有《佛學大辭典》中的精確解釋了。

相關問題答案
自性是什麼?
無有自性是什麼意思?
無自性是什麼意思?
自定義屬性是什麼意思?
自己是什麼詞性?
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什麼?
親自的詞性是什麼?
男性自溢是什麼意思?
自考是什麼意思?
舉槍自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