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什麼止渴?
望梅止渴主要講的什麼故事
講的是曹操征討張鏽的途中士兵們因天氣炎熱而口乾舌燥,曹操為鼓勵低沉的士氣告訴士兵前面是一大片梅林,士兵們想到前面的梅林,一時間人人口舌生津,軍心大振。於是望梅止渴的故事也流傳下來。
望( )止渴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什麼意思
望梅止渴
【發 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 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示 例】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廠,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晒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說解】
“望梅止渴”之事表現出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能在大軍絕水源、士卒渴難忍的危急情況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僅使士卒引起條件反射、暫解乾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氣,“得及前源”。後以“望梅止渴”比喻虛償所願。《水滸傳》五十一回:“官人今日見一文也無,提甚三五兩銀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望梅止渴的下聯是什麼?
畫餅充飢……
飲鳩止渴是什麼意思,它與望梅止渴有什麼不同
成語解釋: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成語舉例:楊嗣昌的加徵練餉辦法是使朝廷飲鴆止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鴆,不能讀作“hè”。
成語辨形:鴆,不能寫作“鳩”。
成語辨析:飲鴆止渴和“殺雞取卵”;都指只顧眼前需要。但“殺雞取卵”偏重損害了長遠利益。而飲鴆止渴偏重指辦法有害;後果嚴重。[1]
望梅止渴
(漢語成語)
編輯
〖解釋〗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來源〗該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是屬於什麼 心理學
望梅止渴最早是起源於曹操為了鼓舞士氣,激勵策略。
望梅止渴的前提條件是,之前吃過梅,知道梅子酸。
也就是說望梅止渴前提是有過吃梅知梅酸的經驗,這樣才能在下次口渴提到梅時起到止渴效果。
望梅止渴屬條件作用,也叫條件反射。
注意區別於非條件反射(先天條反射),如膝跳反射,這個不需要有早期經驗,就可以做出的反射。因此,先天條件反射屬於生理方面的。
條件反射需要有心理上的經歷,特別強調是早期有關相關的行為,因此屬於行為心理學方面的。
望梅止渴屬於行為心理學的現象,主要是符合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
望人止渴什麼意思?
望梅止渴,講的是曹操帶兵口渴走不動了,曹說前面有梅樹林,兵士們口裡生出口水,也就不那麼渴了。
後來就用來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什麼止渴成語
望梅止渴[wàngméi-zhǐkě]《世說新語假譎》中說:曹操帶兵行軍,士兵口渴,但周圍沒有水。曹操指著前面說,那裡有一片梅樹林,梅子又甜又酸。士兵們聽了都流出口水,不再叫渴。後用“望梅止渴”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能借想象來安慰自己。
飲鴆止渴[yǐnzhèn-zhǐkě]喝毒酒解渴(鴆:指用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比喻用有害的辦法解決眼前困難,不顧嚴重的後果。
用法說明:“鴆”不讀 jiū;也不要誤寫作“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