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哪個朝代?
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人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譁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又稱(包公)出身於廬陽一個官宦家庭。二十八歲考上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個孝子,他信守聖人所謂「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才正式出山,當了知縣這樣的小官。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明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讚,之後,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狄仁傑和包青天各是什麼朝代的?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
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 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包拯(公元999- 1062)字希仁,死後諡號為“孝肅”。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出任天長知縣(今屬安徽滁州天長市)、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等地。因政績卓著,升任監察御史。曾上書建議朝廷採取裁汰冗官、選將練兵、輕徭薄賦、抑制貴戚權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讚譽。後調任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63歲病逝,諡孝肅。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謝謝
包青天是什麼年代的?
包青天是北宋人。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稱包文正,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肥東人),中國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諡孝肅,贈禮部尚書。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
包青天是南宋還是北宋,當時的皇帝是誰、
包青天即包拯,是北宋清官。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禒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間信仰中,包公是陰間的審判官之一。
宋慈與包拯(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是同一個朝代嗎?他們倆的破案技術誰高誰低?
包拯是北宋的,宋慈是南宋的 兩人的破案技工側重點不同,各有千秋。能斷案,能斷明案,能體恤百姓,不畏強權就是好官,何必比高低?況且不是一個時代。包拯算是前輩了。
包拯是哪一個朝代的人
北宋。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於宋朝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東縣解集鄉包村。天聖年間進士,歷任大理監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於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1061年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
其父包令儀是進士,任七品虞部員外。1027年,包拯29歲考中進士,初授大理監事、建昌知縣。由於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棄官在家奉養雙親。數年後父母相繼去世,他把父母葬於城東,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長達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歲重登仕途,出任揚州天長知縣。次後又到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郡事,後任監察御史、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於1062年在開封病逝,終年64歲,死諡孝肅。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他在端州任職期間,功昭百代,政跡赫然,挖井取水、築堤防洪、開荒耕作、發展農業、儲糧防飢等等,至今為後人所敬仰。現今肇慶市還遺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巖題字等等古蹟,可尋包公當年風采。而“包公擲硯化硯州”等等故事更是為人 所稱道,世代相傳。
他在38歲時寫過一首詩,此時正在守孝期間,未登仕途。“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從這首充滿人生哲理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墜青雲之志”。而“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此是包公為官准則,做人要正直,為官要清廉。“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欲成國家棟梁,為國為民建功立業,須經歷萬千磨難,頂天立地,何懼狂風驟雨,狂魔亂舞?粗良之鋼,絕不能作釣魚之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此是包公從政目標,致四海昇平,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倉庫充盈,燕雀歡喜;除盡雜草,開荒種植,令兔狐處藏身而發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他時刻警戒自己要遵從聖賢訓誡,清廉正直,為國為民竭力,勿使自己遺臭萬年,讓後人唾罵羞辱。
他在家訓中如此告誡後世子孫: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大塋”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現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無非要使墓土成為一片淨土,使千秋萬世子孫皆清廉為民,不負祖訓民望,上無愧於蒼天,下仰然於良心。果然,後來的包綬、包永年生前均為官清正,死後葬儀簡樸,不愧為包公子孫。
包公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拯萬民於水火之中,實乃一大善人。不單英明決斷,處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權貴,極力主張“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憂國憂民,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經濟方面,他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主張不能苛剝平民。在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不單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法律專家,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當然的,世人皆對他奉若神明。
明間傳說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將如雲,輔助大業。“日判陽間不平事,夜審地獄冤屈案”。文有公孫策,武有展昭。兼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等於公堂前侍奉在側。公孫策,清於觀人之術,醫卜星相、奇門數術,無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為遊俠,稱“南俠”,武藝超群,行俠丈義。後追隨包公,受皇帝贈“御貓”,御前四品帶刀侍衛。
包公在眾人扶持下主持正義,屢破奇案要案,為律法一片“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