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個怎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4-12-23

孔融在歷史上是怎麼樣一個人?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官至漢朝的北海相,曾任青州刺史。

孔融的名字早在北宋末年隨著《三字經》的問世而家喻戶曉。“融四歲,能讓梨”,這一尊敬和友愛兄長的文明之舉,1000多年前就被列入了中國古代“童蒙教育”的教科書,孔融也因此被譽為“親師友,習禮儀”的光輝典範為世所傳誦。孔融在幼年即享盛名,從此開始了他傳奇、悲劇的一生。

孔融早慧,幼年即有異才,屬於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者”。據《百家姓》記載:孔融4歲時,鄰人送來一筐梨,孔融的哥哥們都在挑選梨子。孔融從容取一小梨,說:“諸位哥哥都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是弟弟,怎麼能夠犯超越兄長的罪過呢?”體現了敬友愛兄、謙而有禮的君子風範。

孔融10餘歲時,拜見當時名震朝野的漢朝巨儒、河南尹李膺,受到李膺的高度評價。《續漢書》記載:當時河南尹李膺知名海內外,很多人都想拜訪他,他命令門下明確通報賓客,不是當世英賢以及世交子孫不予接見。孔融時年10餘歲,想看看他的為人怎麼樣,於是專門去拜訪李膺,到了他家門口,告訴門人說:“我,是李君世交的後代。”李膺見到孔融,問:“高明父祖,曾經與在下交往過麼?”孔融說:“是這樣。我的先人孔子與您的先人李老君(即老子,又名李聃,故稱李老君),志同道合而互相尊師稱友,以此推之,我與您應當稱得上是多年世交了吧。”在座的人都很驚奇,其中一個人說:“真是與眾不同的孩子。”大中大夫陳煒後來趕到,同坐的人將此事告訴陳煒,陳煒說:“小時候聰明的人,大了未必聰明。”孔融回答說:“假如象您所說的那樣,您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了!”李膺大笑說:“高明長大,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人才。”從以上對話不難看出,孔融不乏牽強和狡辯之嫌,但畢竟反映了他的智慧和機敏,也體現了他自信不迷信、敢於向封建權貴挑戰的人生態度。憑心而論,這種“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知識分子風骨確屬難能可貴,但是如果濫用這種風骨,那就必然會走向事情的反面。

根據“性格即命運”的理論,孔融的這種性格決定了他命運多舛、跌宕起伏的生命歷程。幼年的孔融,雖已顯出了不凡的人生氣概,但也為他未來的悲劇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孔融38歲時官至北海相,成為一方諸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後來又經劉備推薦兼任青州刺史,不過此時的他,依然生活在理想之中,理論聯繫實際的成分少一點,修城牆、辦學才華有餘,治軍、理民、行政的才幹似有不足。治軍則軍潰,理民則民散,行政則政亂。《九州春秋》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孔融干政的這段歷史:

“孔融在北海,自以智能優贍(豐富、充足),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耀甲,與群賢邀功……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非深思熟慮者)。至於稽(查考)古之士,禮之雖備,不論國事。論事考實,難可悉行。奸民汙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

面對強敵入侵,坐而論道,以至於“城壞眾亡,身奔山東,室家為敵所虜。”孔融好高騖遠、志大才疏的腐儒形象躍然紙上。

孔融自恃智高,目空一切,中年以後的他,漸漸由幼時的自信變成了自負,對過去的失敗經驗不僅沒有總結,而且作為所謂的政治資本動輒與曹操的朝廷抗衡,逆歷史潮流而動。《漢紀》載:太祖曹操頒佈了禁酒令,而孔融上書譏諷說:“天上有酒旗之星,地下有酒泉之郡,人人都有喝美酒的願望,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況且夏桀、商紂因為貪戀女色而失去了國家,以此論之,現在為什麼不下禁止婚姻的命令呢?”弄得曹操十分尷尬。孔融好飲酒,因此反對禁酒,這是從他個人的好惡出發的,至於時局的發展是否需要禁酒則與他無關。他常常嘆息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我就......

歷史上的孔融是怎樣的一個人?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孔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孔融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融,字文舉,孔宙之子,孔褒之弟。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稱“建安七子”。曾先後任虎賁中郎將、議郎、北海相等職。後因曹操所忌,遭殺害。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舉,魯(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七子”中,他年輩最高,政治態度與其他6人不同。獻帝時任北海(山東壽光)相,世稱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職。為人不拘小節,恃才負氣,剛正不阿。因非議曹操,被殺。其散文辭藻華麗,多用駢句,但能以氣運詞,有新變化。曹丕《典論·論文》稱他:“體氣高妙,有過人著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代表作《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都顯示這種特色。詩僅存7首,其中《雜詩·巖巖鐘山首》寫遠大懷抱,情辭慷慨;《遠送新行客》寫喪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

小時了了中的孔融是怎樣的一個人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浮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乃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係。”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歲時拜訪洛陽的李膺,李膺名氣很大,尋常人無從拜訪,因此孔融在門口自稱世交,李膺納悶,帶進來一問,孔融說孔子曾向老子(李耳)問禮,孔李當然是世交,讓滿屋的人都稱奇。陳韙從外面進來知道後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當場反詰:“想君少時,必然了了。”一語更是讓老陳非常尷尬。

古人的邏輯思維水平實在有限,孔融的話其實大有問題,今人很容易就發現這是一個簡單的偷換概念的錯誤,只有“小時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斷出“想君少時,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將陳韙的“大未必佳”偷換成“大必不佳”,才成為反詰陳韙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沒有反應過來,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來源:(blog.sina.com.cn/s/blog_53a511ff0100dz95.html)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談孔融的邏輯錯誤與小聰明誤人_瀟湘遊子_新浪博客

再者陳韙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為人當注意內斂,不要靠一些小聰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並沒有領會陳韙的好心,反而用一個錯誤的邏輯推論來反詰。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聰明,而且器量小,沒有虛懷若谷之心,聽不得反面意見,

小時候這樣倒也無防,只是孔融將這個特點一直保留終身,為其和其子都帶來殺身之禍。最終孔融父子皆受了這種譁眾取寵的小聰明之累,死於非命,不得不讓人深思。孔融經常用這種風格諷刺曹操,終於得罪了曹操,被收監,而兩個兒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別人問他們為什麼不逃,結果小孩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本來曹操只殺孔融,但聽說此事後,忌憚孔融的兩個兒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斬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兩個兒子也抓去被殺。有時想想,那時的名士,如孔融、彌衡、楊修之流,以小聰明譁眾取寵而致殺身之禍,他們的命運又是多麼的相似

參考資料:......

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融(153~208年),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有詩文互通,有名於一時。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家、天下名士,門第出身、政治背景與立場都與宦官之後的曹操有明顯差異,而且他非常堅定的效忠於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權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而且由於曹操殺孔融所加的罪名極重,甚至直到西晉時陳壽著寫《三國志》時,都不敢為孔融立傳,成為該史書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於全家被殺和曹操所加的嚴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後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殘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與言論仍然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影響。殺孔融被視為曹操不容才子的汙點之一,而孔融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文化大革命期間批林批孔運動中,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和反對被毛澤東欣賞的曹操的典型,被“打倒”、“批判”,時隔一千七百多年又成為了政治敏感話題之一。直到文革結束後,中國大陸對於孔融的評價才恢復到對於其文學才能和政治品格的正面欣賞與評價上。

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融(153~208年),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有詩文互通,有名於一時。

"覆巢無完卵"中孔融的兩個兒子是什麼樣的人!

連叫什麼都不知道啊……

太小了,又不像孔融年少成名。再有才華也來不及留下名字吧

華而不實的虛名,孔融也算是日後清談風氣的始祖之一。他兒子也算是留下個名句,否則連記載都欠奉承。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孔融是誰 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 曹操為什麼要殺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第十九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是怎樣的一個人

孔融和關公(關羽)都是同一時代的人。就象關公那樣,他也為了保衛漢朝丟了性命。關公是以英雄事蹟揚名,孔融則以學問與禮讓見稱。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後代。他生於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現時的山東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學多才,廣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雖然以禮讓聞名,但卻有話直說,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對漢朝皇帝的效忠,最後使他丟了性命。當時的曹操雖然很景仰他的學問才幹,但是孔融的名氣,卻使詭計多端,野心勃勃圖謀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擔憂。由於擔心孔融會破壞他的計劃,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殺了。

孔融被殺時,年齡才55歲。他雖然壽命不長,但卻為自己建立起愛國學者與禮讓之士的美譽。有兩個故事,足以說明他的機智與禮讓。

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一個很有名的大官李元禮。他很有學問,許多讀書人都想結識他。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

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大方地解釋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李老君)請教過禮節。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

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讚不絕口。不過,其中一位賓客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那位賓客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另一個有關孔融的著名故事,是發生在他四歲那年。有一天,父親買了幾個梨回家,叫孔融選一個來吃。他選了一個小的,父親便問他為什麼不選大的?孔融回答說:哥哥比我大(傳說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應該留大的給哥哥吃。

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他禮讓的例子。禮讓是一種美德。孔融的禮讓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相關問題答案
孔融是個怎樣的人?
袁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陸勵成是個怎樣的人?
老王搞事是個怎樣的人?
季札是個怎樣的人?
快手劉是個怎樣的人?
關羽是個怎樣的人?
吳廣是個怎樣的人?
卿酒酒是個怎樣的人?
晏嬰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