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敵愾反義詞?

General 更新 2024-11-12

同仇敵愾 反義詞

同仇敵愾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解釋】: 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近義詞】: 同仇敵慨

【反義詞】: 賣國求榮、屈膝投降

同仇敵愾的意思是什麼造句是什麼

【註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釋義】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地仇恨敵人。   【全釋義】指全體一致地痛恨打擊別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共同作戰;多用作褒義。   【結構】動賓結構   【近義詞】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齊心協力 眾人一條心   【反義詞】自相殘殺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典故】   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於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 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 分為三節,可以反覆詠唱。其中第一節是這樣的:”誰說沒有衣服?我 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 “同仇”這個詞就來源於上面的歌謠。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命人私下詢 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憤恨的人為敵人,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 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一望見穿上制服的人,就發生同仇敵愾之心,馬上想動手收拾掉他。(瞿秋白《亂彈·狗樣的英雄》)   軍民同仇敵愾,拚死一戰,寧可頭斷,不作敵虜,表現出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高尚氣節。   這一切激起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之心,憤怒的情緒在滋長,急躁的情緒在滋長。   這樣做,也不是為的講究排場,為相公嬸和紹亮爭面子,而是既以慰死者於地下,亦以激勵生者同仇敵愾。   守衛宛平縣和上海的中國駐軍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同仇敵愾,奮勇抵抗。   而清軍在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遠遠落後於英軍的劣勢情況下,仍能眾志成城,同仇敵愾。《血染的豐碑》

同仇敵愾意思是什麼?

【註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釋義】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的痛恨敵人。

【全釋義】指全體一致的痛恨打擊別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貳分句;指共同作戰;多用作褒義。

【結構】並列式

【近義詞】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反義詞】自相殘殺

同仇敵愾的意思是什麼

【註音】tóng chóu dí kài   【釋義】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地仇恨敵人。   【全釋義】指全體一致地痛恨打擊別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指共同作戰;多用作褒義。   【結構】動賓結構   【近義詞】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齊心協力 眾人一條心   【反義詞】自相殘殺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典故】   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於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 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 分為三節,可以反覆詠唱。其中第一節是這樣的:”誰說沒有衣服?我 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 “同仇”這個詞就來源於上面的歌謠。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後,命人私下詢 問他是什麼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憤恨的人為敵人,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 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一望見穿上制服的人,就發生同仇敵愾之心,馬上想動手收拾掉他。(瞿秋白《亂彈·狗樣的英雄》)   軍民同仇敵愾,拚死一戰,寧可頭斷,不作敵虜,表現出中華民族驚天地泣鬼神的高尚氣節。   這一切激起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之心,憤怒的情緒在滋長,急躁的情緒在滋長。   這樣做,也不是為的講究排場,為相公嬸和紹亮爭面子,而是既以慰死者於地下,亦以激勵生者同仇敵愾。   守衛宛平縣和上海的中國駐軍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同仇敵愾,奮勇抵抗。   而清軍在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遠遠落後於英軍的劣勢情況下,仍能眾志成城,同仇敵愾。《血染的豐碑》

同仇敵愾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同仇敵愾

【漢語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成語解釋】

“同仇”,一致對抗仇敵。語出《詩經.秦風.無衣》。“敵愾”,抵禦怨恨的人。語本《左傳.文公四年》。“同仇敵愾”指共同抵禦仇敵。

【成語典故】

1、“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成語註解】

1、同袍:戰袍共同穿用。表示與民同欲。

2、同仇:一起征伐仇敵。表示與民同怨。

3、“敵愾”:《左傳.文公四年》

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

【成語註解】

1、敵王所愾:諸侯們一致抵禦天子痛恨的人。愾,憤恨。

2、彤:赤紅色。

3、以覺報宴:為表彰功勞而以宴樂酬賞。覺,表明。

【成語出處】

1、《平定金川方略.卷一四》:“上諭內閣曰:『朕自御極以來,大臣中第一受恩者,莫如訥親。金川雖雲小丑,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2、《平定臺灣紀略.卷五六》:“林爽文籍隸漳州,竟至於誘集匪徒,肆行滋亂。究之涵濡德澤、同仇敵愾之義民,所在皆是。”

3、《詩義折中.卷四.伯兮》:“觀〈伯兮〉之詩,一言『為王前驅』則義不旋踵。雖婦人、女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心,所謂四國有王,於此見之矣。”

4、《萬壽盛典初集.卷三三.恩賚》:“古未有不恤兵而能制勝禽敵者。……身家之念重,則營伍之恩薄,欲萬人齊心,同仇敵愾,豈不難歟!”

5、清.趙翼〈閱邸抄賊至利川邑令尹英圖約鄰邑周景福糾集鄉勇截殺數千大獲全勝喜賦〉詩:“勒成部伍如軍令,戰死沙場亦鬼雄。都是國家培養出,同仇敵愾到兒童。”

6、清.樑章巨《歸田瑣記.卷五.訥親》:“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指共同抵禦仇敵。

使用類別 用在“共同抗敵”的表述上。

【同仇敵愾造句】

1、將士們熱血滔滔、同仇敵愾,這場戰爭必勝無疑。

2、如今大敵當前,全國同胞要同仇敵愾,奮戰到底。

3、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敵愾,他邊喊著口號,邊流下淚來。

4、能打贏這場戰爭,是因為全體軍民們同仇敵愾,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5、知道對方公司如此不講理後,同仁無不同仇敵愾,發誓一定要用業績打垮對方。

【反義詞】:自相殘殺,同室操戈

相關問題答案
同仇敵愾反義詞?
所向無敵的反義詞?
非同一般的反義詞?
同仇敵愾的愾是什麼?
天下無敵的反義詞?
寡不敵眾的反義詞?
公平的同義反義詞?
同情的反義詞是什麼?
同學的反義詞是什麼?
無敵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