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的古文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12

文言文患盜論中的除字是什麼意思

除:消除;平息。

附錄:

患盜論

【原文】

天下方患盜。或問劉子曰:“盜可除乎?”對曰:“何為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對曰:“衣食不足,盜之源也;政賦不均,盜之源也;教化不修,盜之源也。一源慢,則探囊發篋而為盜矣;二源慢,則操兵刃劫良民而為盜矣;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為盜矣。此所謂盜有源也。”

豐世無盜者,足也;治世無賊者,均也;化世無亂者,順也。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務化盜而務禁盜,是縱焚而救以升龠也。且律:使竊財者刑,傷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盜不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無以生,以謂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圖生也。且律:使凡盜賊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賜之衣裳劍帶,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盜不應募,非不願生也,念無以樂生,以謂為民乃甚苦,為盜乃甚逸也。然則盜非其自欲為之,由上以法驅之使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恥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齒良人,何敢然哉?故懼之以死而不懼,勸之以生而不勸,則雖煩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辦於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辭不能詰也。凡人有九年耕,然後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後可教以禮義。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漢武沈命之敝,殆復起矣。故仲尼有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推而廣之,亦曰:“用兵吾猶人也,必也使無戰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盜吾猶人也,必也使無盜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邊,中國頗多盜,山東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懷之,不能盡得。於是令州郡:“盜發而不輒得者,長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謂未盡於防,故作此論。

(選自《宋文鑑》卷九十五,有刪改)

【譯文】

天下正在憂心盜賊蜂起。有人問我說:“盜賊可以平息嗎?”我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盜賊產生也有根源,能夠阻止它產生的根源,盜賊有什麼可令人憂心的呢?”那人又說:“請問盜賊(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我田答他說:“穿的吃的不足,是盜賊產生的根源;徭役賦稅不公平,是盜賊產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開展,是盜賊產生的根源。第一個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視,就會掏別人的腰包開別人的箱櫃而成盜賊;第二個根源(指賦稅不公)被忽視,就會手拿兵刃搶劫良民而成盜賊;第三個根源(指道徳教化不開展)被忽視,就會攻佔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盜賊。這就是所說的盜賊也有產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沒有盜賊,是生活無憂;政治修明的年代沒有盜賊,是貧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沒有大的社會亂子,是人心順暢.如今不致力於人人豐衣足食卻致力於天下沒有盜賊,就像堵住水流卻不去堵住它的源頭;不致力於“教化”的方法使盜賊受到“感化”卻致力於用刑法禁止做盜賊。這是縱火燃燒卻要用杯水去撲滅大火。說到法律(的作用):(是)讓偷東西者受刑。將傷人者處死,其懲罰的力度夠重了;但是盜踐卻沒有因此而平息,並不是不害怕處死。只因想到無法生活下去,以為(與其)眼睜睜等待死亡。不如鋌而走險另找生路。說到法律(的規定):(是)讓聽有能夠自首的盜賊,免除他們的罪行,有的還賞賜他們穿戴佩劍,官職和實祿,其恩澤夠深了;但是盜賊卻不受招安。並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無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為做百姓是太痛苦,當盜賊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願意做強盜,而是由於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來的。盜賊不來自首。也並非他們不想自首,而是由於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讓他們不願悔過自新。如果衣食向來能滿足他們自身需求,禮義廉恥早就充滿內心。他們就會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範圉,哪裡還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脅......

除,在古代是什麼意思呢?

除的古文解釋

chú

① <名> 臺階.《史記?魏公子列傳》:“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② <動> 清除,去掉.《荊軻刺秦王》:“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出師表》:“攘除奸凶,興復漢室.”

③ <動> 扣除.《\\[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④ <動> 逝去,過去.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⑤ <動> 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⑥ <介> 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當無見期.”《陳州糶米》:“,則除是包龍圖那個鐵面沒人情.”

⑦ <動> 任命,授職.《 <指南錄> 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

【除拜】授官.范曄《後漢書?楊秉傳》:“(桓帝)七年南巡園陵,特詔秉從……及行至南陽,左右並通姦利,詔書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宮】1.清除宮殿.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2.比喻宮廷易主.《後漢書?天文志上》:“是時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中山太后,立陰貴人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憑,猶今之委任狀.《宋書?顏延之傳》:“晉恭思皇后葬,應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稱除月.

相關詩詞:

虞儔:除夜書懷

姜夔:除放自石湖歸苕溪

曾豐:除日送龍涎香與宋評事二首

韋應物:除日

楊萬里:除夜宿石塔寺

吳錫疇:除夜

黃庚:除夜即事

方幹:除夜

姜夔: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四

陸游:除夕

徐瑞:除夜器仲孫概

方岳:除夜

除在文言文中不同含義出處

除〈名〉

(形聲。從阜,餘聲。從“阜”,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本義:宮殿的臺階)

同本義

除,殿階也。――《說文》。按,階級如山石之高下,故從阜。

自前殿南下椒除。――《漢書·王莽傳》

登自東除。――張衡《東京賦》

泛指臺階

聽事前除,雨後猶溼。――《世說新語·政事》

除謂之階。――宋·李誡《營造法式》

除 〈動〉

拜受官位

封建時代指任命官職。

“去” 字在古文裡有哪幾種意思

一、作為動詞: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止,從土。意為從這個地方走向目的地。本義:去,到…去)

(2)同本義(離開,去……處)

往,之也。——《說文》

大夫有所往。——《禮記·玉藻》

憧憧往來。——《易·鹹》

吾言既往矣。——《國語·晉語》

往而不返。——《莊子·逍遙遊》

往見老聃。——《莊子·天道》

跳往助之。——《列子·湯問》

隨其往。——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欣然前往。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前往(前去;去);往造(前去拜訪);往教(老師前往學生處施教);往旋(往復迴旋);往蹇來連(往來皆難);往人(派往的人);往至(前往);往程(去的路程);往夫(一往無前的戰士)

(4)彼此間來往

往復一月間事,過城池已固。——《三俠五義》

(5)往回(來回;往返);往往來來(多次往返)

(6)亡去

無以蓄之則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權修》。注:“謂亡去也。”

(7)往化(死亡)

(8)給予,送

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泰嘉《留郡贈婦詩三首》

(9)歸向

執大象,天下往。——《老子》

二、作為名詞:

(1)昔時;過去

不慕往。——《荀子·解蔽》。注:“古昔也。”

往哲是與。——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往聞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見往事耳。——《資治通鑑·漢紀》

叩以往事。——清· 方苞《獄中雜記》

(2)又如: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俗語,從未有過冤仇);往哲(古代的哲人);往時(昔時);往代(前代);往歲(往年);往例(先例);往則(往昔的法則)

(3)死者

送往事居。——《左傳·僖公九年》。杜預注:“往,死者。居,生者。”

(4)後;以後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外,超過某種限度或範圍

陽山以往,皆北假也。——《水經注·河水》

三、作為介詞:

(1)同“望”。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相當於“朝”、“向”

叉開五指往店主人臉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蹌。——《水滸傳》

(2)往虎口裡探頭(俗語,指冒失、危險的舉動);往高枝兒上飛(借指依附上層人物,也有向上爬之意)

文言文中除,拜,闢,出意思

授予官職

相關問題答案
除的古文意思?
加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雖的古文意思?
顧的古文意思?
一葉障目的古文意思?
若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走的古文意思?
形的古文意思?
行樂的古文意思?
即的古文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