鎛鍾什麼意思?
九州有什麼含義?
鄒衍有所謂“大九州”和“大瀛海”的理論。所謂“九州”也是戰國以前的就有的說法。齊侯鎛鍾:“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左傳·襄公四年》傳:“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九州有三種說法:
一、《禹貢》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
二、《爾雅》九州: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
三、《周禮》九州: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
這三種資料均屬晚起,援以為證,頗多危險。比較可靠的書經,僅言“東土”,“西
土”,“四方”,“四國”,甚至於“四海”卻無“九州”二字的明文。僅《鹹有一德》,
相傳是伊尹作的。中有“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
德。”《詩·商頌·玄鳥》:“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伊尹時代,居然知道
說“九有”的話,可疑。也許是後人自《商頌》採取了這兩個字。混入《商書》《鹹有一
德》的吧?
《詩經·商頌·長髮》:“帝命式於九圍。”疏:“九分天下,各為九處,若規圍
然。”又:“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九有解見前。《詩經》的《二南》、《國
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均無九州字樣。只有《商頌》有,而其有
亦不過代字,如以“圍”、“有”代“州”,“州”字明文,則始終不見。《商頌》是春秋
時代的宋襄公命他的大夫正考父做的,其起較晚。因此,筆者敢斷言“九州”二字疑係起於
春秋時。但還指不出確定地域。九州區域據《禹貢》、《爾雅》等所言甚為廣大,如雍州直
達今甘肅青海,梁州達雲南貴州。必秦漢大一統以後,始能作此區分,以前則無此能力。但
儘管春秋戰國時無此能力,人們腦子裡實已有了“九州”觀念,不然齊侯鍾和《左傳·襄公
四年》魏絳和戎時何以提到“九州”的話?春秋時還有一種野蠻民族,稱為“九州戎”,見
《左傳·哀公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注“九州戎在晉陰地陸渾。”這九州戎不知
是戎人竟抱有囊括九州之志故以自號呢?還是其族名之音近於“九州”二字,別人遂戲以稱
之呢?總之,在春秋末期已有“九州”之說,此為其證。
鄒衍入了中國以後,提出“大九州”的說法來更正我們的小九州。他以為“儒者所謂中
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所序
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這段文字雖簡單,缺欠
那時域外文化知識,仍解不明白。文中共有三個“中國”字樣,第一個中國係指齊國。齊臍
古今字。齊以泰山故,謂其國處大地臍上,故齊訓為中。孟子對齊宣王說:“然則王之大欲
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蒞,註疏家皆以為系臨蒞之蒞。竊以為
不然,齊既訓中,則宣王原在中國,又何必臨蒞?此蒞字當作位字,言其位於原來位置也。
齊國那時尚未明確地自號為兗州或青州,鄒衍只好稱之為“中國”。以下兩個“中國”則指
全中國,秦楚燕趙一概包括在內。鄒衍意思,大地上共有九個大州。一個大州又分為九個小
州,一共有八十一個小州。全部中國名為赤縣神州。這赤縣神州又區分為冀、兗、青、徐等
九州。這即大禹所劃分的九小州。這九小州是不得參與九大州之列的,故曰:“不得為州
數。”這九個大州各有裨海環繞,人民禽獸莫能相通。其人民膚色,語文同,禽獸種類同,
便算屬於同一之州。像這樣子的一共九個大州,始有所謂“大瀛海”環繞其外。大瀛海的外
邊,便是天地的會合處了。屈原《天問》:“地方(此字疑為分字之誤,)九則,何以墳......
九州指的是什麼?
所謂“九州”也是戰國以前的就有的說法。齊侯鎛鍾:“??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左傳·襄公四年》傳:“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九州有三種說法:
一、《禹貢》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
二、《爾雅》九州: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
三、《周禮》九州: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广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戰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博學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論有“五德始終說”和“大九洲說”。原著已經失傳,僅在《史記》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論的簡要記載。
他先羅列了中國九州(即大禹設定的冀、兗、青、徐、揚、荊、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產差別、禽獸異類等可以獲得驗證的事物。然後推論:既然中國的九州各不相同,那麼中國以外還有小九州,都為小海所環繞,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
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為大海所環繞,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國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個州,名為“赤縣神州”。
古代編鐘與鐃的區別??
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編鐘:baike.baidu.com/view/17259.htm
鐃又稱為鉦和執鍾。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鐃:baike.baidu.com/view/25944.html?wtp=tt
華夏九州是什麼意思啊?
華夏有個試練堂,每週星期2開放,在裡面做完得到的評分最高就能獲得試練天王,獎勵你九州神器一把,但是隻有一週的使用時間,不過那把神器攻擊很高的,每個職業都有不同的神器
中國古代的九州分別是什麼?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幷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广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山東省濟寧市)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祖國媽媽的別稱是什麼
(一)、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樑、雍。 《淮南子·地形訓》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所謂“九州”也是戰國以前的就有的說法。齊侯鎛鍾:“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左傳·襄公四年》傳:“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二)、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三)、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四)、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五)、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六)、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 (七)、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十)、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十一)、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 “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朝滅六國也說“秦王掃六合”此六合指六國合併。 (十三)、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十四)、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十五)、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青銅器為什麼叫彝器?
彝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祭器。後來彝器成了中國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泛稱。
彝字在甲骨文及青銅器金文的形狀是用於祭祀的雙手被反綁的人。
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上說彝是宗廟裡常用的禮器。而許多青銅器上有“作寶彝”或“作寶尊彝”的字樣,所以,古人就常以“鼎彝”或是“尊彝”二字代表祭祀用禮器的通稱,並不專指某種特定形式的器型。《爾雅》釋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總名。
《周禮·春官》中,設有司尊彝的官員,其職掌便是在祭祀時掌理尊、彝的準備及擺設。共有六種彝器: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蜼彝、斝彝,分別屬不同祭儀中使用。
1923年在河南新鄭發現的春秋晚期的鄭國青銅器群通常被稱為新鄭彝器。
爵:許慎稱“與爵相佀”,段玉裁注:“爵從鬯又而象雀之形。彝從糸米卄而象畫鳥獸之形。其意一也。故云與爵相似。”
中國出土的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林家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小刀,年代約為公元前2700年。在約4000年前的傳說的夏朝時期,中國開始進入青銅時代。
商朝和西周時期,青銅器文化走向發展的頂峰。商朝盛行以鳥獸為器物形象的青銅尊,如四羊尊、象尊、豬尊和鴞尊等。最早的青銅器銘文出現在商朝前期,但是否為文字還需要考證。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中期時則開始趨近於簡樸風格。方鼎、觚、爵、角、斝、觶、觥、卣、方彝等早期常見的青銅器已經大規模減少或消失。列鼎和編鐘開始出現。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按照高低的階層來實行數量分配: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鐘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禮器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在周禮中,禮器是宗教和政治的結合點。早期禮器重玉器,因其在原始巫術中有通靈的功效。隨著商周之際政治宗教的發展,玉器逐漸從神權的象徵演化為王權的象徵,而越來越多的禮器使用青銅器鑄造,統稱為尊彝。而秦漢以後,青銅禮器的使用逐漸減少。
禮器的早期功用在於溝通天地鬼神,《禮記·禮器》: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而在三代晚期,禮器的主要功能轉變為“紀”。所謂“紀”有三層含義:一是紀神物,以使人有所畏懼,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尤其具有代表性,往往以細密的雲雷紋作為地紋,再在上面施以凸出於器表的繁縟的紋飾,形式有獸面紋、龍紋、夔紋、鳳鳥紋、蟬紋等主題紋飾;二是紀等宜、明尊卑;三是紀功賞,在禮器上銘刻鑄器事由,以見德功之美、勳賞之名。
按照使用的場合,禮器可以分為宗器、旅器和媵器。宗器用於宗廟祭祀之禮、旅器用於師旅征伐之禮、媵器用於婚嫁之禮。從種類和功能上分,玉器禮器的種類有璧、琮、圭、璋等;青銅器禮器數量更多,可分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也有將樂器和禮器並列的)。炊器為做飯之用,包括鼎、甗等,食器為飲食之用,包括豆、簋等,酒器包括爵、尊、壺等,水器包括盤、匜等,樂器有鍾、鐃等。
青銅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構件、禮器和裝飾品等類別。製作精美的大型青銅器都是禮器。
青銅禮器的分類:
青銅食器:食器主......
鍾磬的演化
在古代樂器中,與磬相比,鐘的地位更為重要。八音齊鳴,賴金以動聲,鍾是眾樂之首。“鐘鳴鼎食”成為權勢、地位的標誌。鐘的尺度和音律又與歷算、權衡密切相關。鍾又是古代朝聘、祭祀等禮儀活動的必備樂器,深受古人重視。鍾是由鐃發展演化而來的。鐃為青銅製,一般是用手拿著敲擊,鐃口向上。後來因為鐃愈做愈大,手不能執,於是掛起來敲,口部遂向下,這就成為鍾。鍾具有獨特的聲號結構,一般都能奏出頻率確定的音。兼以青銅鑄成,奏低音時,音色深沉渾厚;奏高音時,音色清脆激揚,演奏效果出色。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有些鍾還具有雙音結構,可以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聲響。這種鍾在鼓體的中部標有一個敲擊點,相應的發音稱為正鼓音;在鼓體的旁側部有時標有另一個敲擊點,稱為側鼓音。質量好的鐘,不但這兩個音位標誌明確,而且兩個音的頻率比也趨於一致,大約為1:1.2,相當於音程間隔上的三度關係。由此可見,古代鐘的音響設計是非常出色的。鍾也有大小相次成組的編鐘。西周中期的編鐘一組僅三枚,西周後期已增加到九枚,說明它逐漸從節奏樂器發展成為旋律樂器。我國已出土的先秦編鐘很多,地區分佈也很廣,其中最著名的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裡出土的罕見大型編鐘。這套編鐘共8組,65枚,分三層懸掛在鍾架上。架高達2.65米,成曲尺形排列,氣勢宏偉。編鐘為雙音結構,每鍾可發兩音即正鼓音和側鼓音,成三度音程。其最大的一件甬鍾通高153.4釐米,重203.6公斤,形體和重量在編鐘中都是空前的。同時出土的鎛鍾鑄於楚惠王五十九年(公元前433年),為鑄鐘年代提供了確切證據。這套編鐘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各類樂曲,音律和諧,音色優美,音響效果令人驚歎。遠在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戰國初期,就已經出現瞭如此鑄造精妙絕倫、音響效果良好的大型編鐘群,確實是中國古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