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的詩意?

General 更新 2025-01-03

辛棄疾的採桑子詩加詩意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③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④

欲說還休,

卻道新涼好個秋。

【註釋】

①又名《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

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 ④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多少事,欲

說還休。”

【品評】

這首詞以“少年”與“而今”對比,表達了一種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說

少年時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

習氣。下片轉入“而今”,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所謂

“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

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新涼好個秋”了。

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

故意說得輕鬆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說辛詞“變溫

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古詩辛棄疾的《採桑子》的意思

年少時不知道什麼是愁,喜歡在新作的詞裡強說憂愁的感覺。而到了今天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還是沒有說出來,只是說秋天真是涼爽啊。

採桑子是什麼意思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所作,大體意思是感慨人生際遇。年少時候不知人間愁苦,但是卻在文章詩作裡面處處無病呻吟,而今年已老邁,一生中也經過了很多苦痛愁緒,但是卻都看得淡了,不願意再去借著文字來抒發人生的慨嘆。整首詞表現了詞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年少時候滿口愁緒,但是都是少年人的幼稚心性所致,年老了詞作裡面未著一個“愁”字,但是從這首詞來看,滿腹的愁苦卻躍然紙上。

納蘭性德的《採桑子》意思

一是“誰翻樂府淒涼曲”中的“翻”字,是演奏、演唱的意思;二是“樂府”這裡是泛指一切入樂的詩歌;三是“瘦盡燈花又一宵”,是說燭火一點點地燒盡,好像一個人漸漸消瘦的樣子——古時的蠟燭一般是用羊油做成,燭芯燒著燒著有時就會小小地爆裂一下,如同微型焰火,燭芯燒剩得太長時也要剪的,所有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剪燭”之語;四是末尾處的“謝橋”,古人用“謝娘”來指代心儀的女子,謝橋和謝家便都是由謝娘衍生出來的美麗詞彙,指代“謝娘”所在的地方——也有人說六朝時代真有一座橋叫做謝娘橋,無論如何,總之是指代與心上人的相會之地或是輕薄冶遊之所,晏小山“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便是此中名句。

上片寫淒涼,下片寫無聊。淒涼,便淒涼到徹夜都無眠;無聊,便無聊醉夢都無奈。但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無眠與無聊,是為了什麼,又如何才能解決,卻模模糊糊道不真切,只在最後的一句“夢也何曾到謝橋”裡悄悄透露了這是對一位不知名的女子的相思。

這相思卻有幾分怪異,不但絲毫沒有山盟海誓的訣絕,反倒透著一分慵懶,透著一種聚散無妨、醉夢由他的消沉。容若似乎在說:我自己也說不清橫在自己胸口的到底是些什麼,反正醉了就會想你,也會不想你,反正醒了也會想你,也會不想你,做夢的時候本該去找你,卻一次也不曾夢到過你。

這似乎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一種矛盾的心理,也許帶著幾分自責,也許帶著幾分自嘲。容若也許是因為冷落了一個不該冷落的人而自我開解,也許是因為陷入了和另一個謝孃的故事而忽然間想起了從前……一切都是可能,一切也都未必是可能的。

採桑子古詩,辛棄疾

採桑子辛棄疾

(又稱《醜奴兒①·書博山②道中壁》)

作者:辛棄疾 年代:宋

少年③不識④愁滋味,愛上層樓⑤。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⑥。

而今識盡⑦愁滋味,欲說還休⑧。欲說還休,卻道⑨天涼好個秋!

註釋譯文

聽語音

詞句註釋

①又名《採桑子》,詞牌名,四十四字,平韻。

②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③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④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⑤層樓:高樓。

⑥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地,硬要。

⑦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⑧欲說還休:想說而最終沒有說。休:停止。

⑨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道:說。

作品譯文

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事愁的滋味,喜歡登上高樓。

喜歡登上高樓,為了作新詞沒有愁苦硬要說愁。

現在嘗夠了的憂愁的滋味,想說而終於沒有說。

想說而終於沒有說,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納蘭性德的《採桑子》意思

納蘭性德《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翻譯:不知道是什麼事縈繞心懷,難以放下,醒時醉時都一樣無聊難耐,(因為想著情人,但又不得相見,所以覺得無聊),就是夢裡也沒有到過謝橋,(謝橋就是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指與情人歡會之地。)

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的意思

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註釋:

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1929年的重陽是10月11日。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象。

寥廓:空闊遠大。

譯文: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節,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空闊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採桑子(宋)呂本中的詩意

採桑子

作者:【呂本中】 年代:【宋】 體裁:【詞】 類別:【未知】

恨君不似江樓月,

南北東西,南北東西,

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

暫滿還虧,暫滿還虧,

待得團圓是幾時?

【註釋】

①滿:指月圓。

②虧:指月缺。

【評解】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

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

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蘊無限。

【集評】

曾季狸《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

《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

----------------------------

這首詞寫的是離別之情。上片寫他宦海浮沉,行蹤不定 ,南北東西漂泊的生活 ,經常在月下懷念君(指他的妻子 ),只有月亮來陪伴他。本詞中表面上說“恨君 ”,實際上是思君。表面上說只有月亮相隨無離別,實際上是說跟君經常在別離。下片借月的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這首詞的特色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採用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採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象“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覆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複,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疊一樣。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

詞中“江樓月”的比喻,很具有藝術特色。錢鍾書曾講過“喻之二柄 ”、“喻之多邊”。錢鍾書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 ,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指示 。”例如“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 ’,超妙而不可取也,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心服之讚詞。黃庭堅《 沁園春》:‘鏡裡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猶雲‘甜糖抹在鼻子上,只教他舐不著 ’,是為心癢之恨詞。”

同樣這首詞用水中之月作比喻 ,一個表達敬仰之意,一個表示不滿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稱為比喻的二柄。“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於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 ,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與也)明之在月 ,猶《墨經》言堅若白之在石,不相處而相盈。

鏡喻於月,如庾信《詠鏡 》:‘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 ’,僅取圓之相似 ,不及於明,‘月眼’、‘月面’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節引自(《管錐篇·周易正義·歸妹》如例子中所講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又可比明亮,這是比喻的多邊。

錢先生在這裡講的二柄和多邊,乃是指不同的作品說的。譬如說同樣用月作比喻,在這篇作品裡是褒讚 ,而在那篇作品裡卻是不滿;在這篇作品裡比圓,而在那篇作品裡卻比明亮。那麼有沒有在一篇作品裡用的比喻,既具二柄,又有多邊呢?其福這首詞就是。

這首詞用“ 江樓月 ”作比,詞人在上片裡讚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說的是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讚詞。下片裡也用“江樓月”作比,“暫滿還虧 ,待得團圓是幾時”,說的是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讚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達不同感情,從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

相關問題答案
採桑子的詩意?
漁歌子的詩意?
卜算子詠梅的詩意?
虞美人的詩意?
登飛來峰的詩意是什麼?
望洞庭的詩意是什麼?
鄉村四月的詩意簡短?
次北固山下的詩意?
早發白帝城的詩意?
夜宿山寺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