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是什麼官?

General 更新 2024-12-24

侍中是什麼職務,負責什麼?

侍中:官名。

1)秦朝始置,即原丞相史,往來殿中奏事,故名。西漢為加官,凡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以至郎中,加此即可入侍宮禁,親近皇帝。多授外戚、親信、文學侍從、材武之士、功臣子弟等。侍從皇帝左右,侍奉生活起居,分掌御用乘輿服物、甚至褻器虎盂唾壺等雜務,無定員以功高者一人為僕射。漢武帝以後常授重臣儒者,與聞朝政,贊導眾事,顧問應對,與公卿大臣論辯,平議尚書奏事,為朝中要職。漢武帝末年因侍中馬(亦作莽)何羅挾刀謀逆,令出居宮禁外,有事召入,事畢即出,雖尊顯日甚,親近則遜於前。王莽秉政,復令與宦官同住禁中。東漢置為正式職官,秩比二千石,無定員;居首者稱祭酒,不常授,職掌殿內門下眾事,侍從左右,顧問應對,諫諍糾察,向公卿傳諭御旨,皇帝出行則參乘騎從,名義上隸少府。地位尊貴親近,多授碩儒,以備諮詢。或用外戚,則“內於機密,出宣誥命”。漢章帝時復令出居宮外。東漢後期與給事黃門侍郎組成侍中寺,管理宮門內外眾務。漢獻帝時定員六人,與給事黃門侍郎出入禁中,入侍帷幄,省尚書事。三國魏、西晉置為門下之侍中省長官,員四人(加官無定員),三品,秩千石,常侍於皇帝左右,管理門場眾事,侍奉生活起居,拾遺補闕,諫諍糾察,儐相威儀,平議尚書奏事,有異議得駁奏。後加予宰相、尚書等高級官員,令其出入殿省,入宮議政。東晉、南朝宋沿置,兼統宮廷內侍諸署,皆三品。南齊、樑、陳為門下省長官,愈益尊貴,員四人。樑十三班,陳三品、中二千石。於侍奉生活起居、侍從左右、顧問應對、諫諍糾察等侍從本職外,兼掌出納、璽封詔奏,有封駁權、參與機密政務,上親皇帝,下接百官,官顯職重,時號“門下”,或以宰相目之。多選美姿容、有文才、與皇帝親近者任之。陳亦用作親王之起家官。北朝常總典機密,受遺詔輔政,權任尤重,時號“小宰相”。北魏初置四員,普泰(531-532)間增至六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一品中,二十三年定為三品,北齊因之。北周則僅為加官,宣帝末置。隋朝改名納言、侍內。唐朝復置,為門下省長官,員二人,正三品。掌審議封駁中書省草擬詔敕,與中書、尚書省長官同為宰相,在政事堂共議國政。地位尊崇,師長百僚,玄宗以降,不輕授人,而以門下侍郎主持省務。代宗大曆二年,升為正二品,名義崇高,罕議政事,僅在重大典禮中贊導禮儀。唐朝中後期常加“檢校”名義,用為褒賞功臣、藩鎮的加官,號為使相。五代亦然。唐高宗龍朔二年曾改名東臺左相,咸亨元年復舊。武則開光宅元年改名納言,中宗神龍元年復舊;玄宗開元元年改名黃門監,五年復舊,天寶元年改名左相,肅宗至德二年復舊。北宋前期為二品寄祿官,僅表示品階俸祿,無職事,作為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等之兼官,號使相,不預政事,不簽署朝廷命令,唯於除授官員的敕書末尾,存其官銜。神宗元豐改制後,復為門下省長官,正一品,然因官高未堂除授,而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代行其職。南宋省。遼朝為南面官署門下省長官,實際上多為重臣、封疆大吏甚至著名僧人的加官。西夏為輔佐國主的親信貴臣,亦掌軍權。金初尚書、中書、將門虎子下三省並立,然中樞政務實由尚書省主持,侍中為顯貴尊號。熙宗至海陵王時,多由尚書左丞相兼任,純屬虛銜,後隨省廢。元朝未設門下省,唯於皇帝祭祀時,臨時委任他官暫攝侍中,為禮儀官。

2)遼朝借用漢官名所置北面官,又譯“世燭”。北面諸帳司、北面諸官、馬群司、諸路群牧使司等皆置。

3)明朝建文帝時置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左、右,位在侍郎上,正二品,成祖即位後廢。

門下省侍中是幾品官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

《舊唐書·職官志》:秦漢初,置侍中,曾無臺省之名。至晉,始置門下省。

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又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降(以後),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東漢時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魏晉以後,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後廢止。

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門下省僅主朝儀等事。神宗元豐改官制,始恢復審查詔令的舊制。南宋初,中書、門下合併為一。遼金亦置門下省。元以後廢。

門下省一般設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

隋代因避隋文帝父親楊忠諱,改侍中為“納言”,唐初沿稱,後仍復稱侍中。

《新唐書》:“周制,大宗伯鬱人,下士二,掌祼事。漢無鬱人,用近臣。漢世侍中微甚,籍孺、閎孺等倖臣為之。後漢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職省起居,執虎子,蓋褻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高宗曾改為左相,武則天時曾改為納言,玄宗開元時曾改黃門監,玄宗天寶時又改為左相,肅宗至德時復原名。宋時甚少除授,從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僅五人,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遼、金時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銜,也有專職的,比如遼弗的侍中蕭思溫,擁立遼世宗,金國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銜。元朝時候的侍中職權開始下降,雖然也是丞相加銜,專職的侍中只是禮官、從官。

漢朝的侍中官是幹什麼的,又住在哪裡?手下有多少兵?

侍中是輔佐皇帝,相當於皇帝身邊的顧問,官職不在正規的官職範圍內,級別屬於從一品,有自己的府邸是肯定的。漢代的侍中級別地位高主要是因為在皇帝身邊工作,算得上是個無實權的職位,所以一般沒有掌握兵權。到了漢代以後,侍中的地位逐漸提升

宋代侍中官居幾品?

宋代(遼金)

宋時甚少除授,從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僅範質、趙普、丁謂、馮拯、黃中庸五人。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遼、金時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銜,也有專職的,比如遼國的侍中蕭思溫,擁立遼世宗,金國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銜。

元代

元時設中書省,以中書令丞為宰相,平章、參政為副,不設侍中。期間曾有設門下省之議,不果。祭祀時以他官充侍中以備禮儀所需。

明清

明初廢中書省不設宰相,無侍中之任。建文年間曾設侍中,正二品,位次尚書,在侍郎上。成祖即位後廢。清朝不設宰相,與明代同。門下省,為官署名稱,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

《舊唐書·職官志》:秦漢初,置侍中,曾無臺省之名。至晉,始置門下省。

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又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降(以後),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東漢時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魏晉以後,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後廢止。

門下省一般設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

隋代因避隋文帝父親楊忠諱,改侍中為“納言”,唐初沿稱,後仍復稱侍中。

《新唐書》:“周制,大宗伯鬱人,下士二,掌祼事。漢無鬱人,用近臣。漢世侍中微甚,籍孺、閎孺等倖臣為之。後漢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職省起居,執虎子,蓋褻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高宗曾改為左相,武則天時曾改為納言,玄宗開元時曾改黃門監,玄宗天寶時又改為左相,肅宗至德時復原名。宋時甚少除授,從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僅五人,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遼、金時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銜,也有專職的,比如遼國的侍中蕭思溫,擁立遼世宗,金國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銜。元朝時候的侍中職權開始下降,雖然也是丞相加銜,專職的侍中只是禮官、從官。

古代官位等級的侍中(納言)

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又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降,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魏晉以後,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後廢止。(其此之謂乎)

在漢武帝時期,侍中是個什麼性質的官?管什麼?

侍中官職不大,卻天天能見到皇帝,武帝朝用中朝對付外朝,所謂中朝有大司馬、大將軍、侍中、常侍以及散騎諸吏。侍中的地位不可小瞧。霍去病,衛青,霍光,甚至李陵都曾經坐過這個位置。侍中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數。掌侍皇帝出入,壯威儀,大駕出則次直侍中護駕,正直侍中負璽陪乘,不帶頂,餘皆騎從。御登殿,與散騎常侍對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備切問近對,拾遺補闕。

待中是個什麼官

秦侍中為丞相之“史”(屬員),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名。漢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加此官者可出入宮廷,擔任皇帝侍從。侍中任務很雜,須分掌乘輿服物(包抱“虎子”即溺器在內)。但此官因身居君側,常備顧問應對,地位漸趨貴重。武帝時因侍中莽何羅圖謀行刺,始令侍中出居宮外。王莽執政時復入,東漢章帝時復出外。秦、漢侍中員額無定。魏、晉定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額內,職責與秦、漢侍中不同,雖仍在近側,而不任雜務,與散騎常侍同備顧問應對,拾遺補缺,遂成為清要之官。魏國時已經成為加銜,司馬懿、曹爽執政都加銜侍中,晉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僅開始成為三公、執政的加銜,而且直接參與朝政,晉懷帝就是侍中華混擁立的。侍中的百官排位在尚書令、諸大將軍之下,中書監之上。晉朝開始把侍中作為三公的加銜,並且參與執政。曹魏時期侍中的百官朝位根據群臣上郭太后表記載排在九卿之下,在尚書僕射和中書監、中書令之上,大將軍執政時的尚書僕射和中書監、令是沒有實權,可是曹魏還沒有一位專職侍中能對朝政產生影響。晉朝的侍中比中書監、中書令的地位高,成為朝廷要職,曹魏掌權的中書監、令劉放、孫資甚至可以決定三公任免,晉朝的中書監荀勖也曾參與司徒任命,當時他也加銜侍中。泰始二年,詔曰:“古者百官,官箴王闕。然保氏特以諫諍為職,今之侍中、常侍實處此位。擇其能正色弼違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選。”由侍中侯史光等巡視天下,侍中已經從曹魏時期的加銜、內廷顧問成為有實權的職務,侍中任愷與尚書令、車騎將軍賈充的矛盾就表明了侍中的權限和影響力。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機要,樑、陳相沿,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北魏尤重其官。隋稱納言,唐復為侍中,為門下省長官,位正二品,與尚書僕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新唐書》:“周制,大宗伯鬱人,下士二,掌祼事。漢無鬱人,用近臣。漢世侍中微甚,籍孺、閎孺等倖臣為之。後漢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職省起居,執虎子,蓋褻臣也。今侍中位宰相。”高宗曾改為左相,武則天時曾改為納言,玄宗開元時曾改黃門監,玄宗天寶時又改為左相,肅宗至德時復原名。宋時甚少除授,從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僅五人,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遼、金時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銜,也有專職的,比如遼國的侍中蕭思溫,擁立遼世宗,金國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銜。元朝時候的侍中職權開始下降,雖然也是丞相加銜,專職的侍中只是禮官、從官。明朝時候的侍中僅僅是正二品,位次低於尚書。清朝時候的官職中沒有侍中。明清時期的大學士、軍機大臣的職權,近似前朝執掌實權的侍中。

三國時期的侍中、長史、參軍、尚書的職能分別是什麼?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長史是那些可以開府治事的例如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的屬吏首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祕書長。(地方刺史的屬吏首領稱從事,最大的是別駕從事)

參軍就是參謀官,曹操總攬大權,手下的幕僚就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參謀軍事廠簡稱參軍,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曹操手裡。

相關問題答案
侍中是什麼官?
中書侍郎是什麼官?
清朝刑部侍郎是什麼官?
明御史中丞是什麼官?
常侍是什麼官?
中書是什麼官?
中堂是什麼官職?
中堂大人是什麼官?
清朝中堂是什麼官 ?
左右僕射是什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