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客觀的評價李鴻章?

General 更新 2025-01-09

客觀評價李鴻章

1、評價:

雖然李鴻章代表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正面來講,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礌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是: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後人也多對此詬病。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2、個人簡介: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如何正確客觀評價李鴻章?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精英。 李鴻章的身後評價是很複雜的,歷史大師高陽先生認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李鴻章確是為帝俄所收買的漢奸!鐵證如山。李氏直系親屬如告我誹謗其先人,我願負完全的法律責任”。具體內容,請參閱高陽先生《同光大老?割城誰獻督亢圖》。 國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大有偏頗,往往把李鴻章臉譜化為賣國賊,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 李鴻章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的面龐有一種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雙眼明亮,閃爍著睿智的光彩,目光裡包含了幽默和機智。他戴著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鏡,顴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膚看上去顯得很健……他從不顯得傲慢。他是那種從不向他人提出什麼要求,但又總能獲得滿足的那類人。他能很輕鬆地與人交談,而又不會使與他交談的人感到緊張……他對婦女尤其禮貌,也很喜愛兒童。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這位貴賓的舉動非常令人感動,他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他的這一告別儀式使他的隨從人員和美方陪同人員始料不及。然而這卻是飽含敬意的最真誠的悼詞和最意味深長的告別:“別了,我的兄弟!”——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採訪。李鴻章藉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只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報紙在這個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希望整個報界都能幫助中國移民,呼籲廢除排華法案,或至少對《格力法》進行較大的修改。……中國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獲得美國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請求我幫助使他們的美國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認,並享受作為美國移民所應享有的權利。而你們的《格力法》不但不給他們與其他國家移民同等的權利,還拒絕保障他們合法的權益,因此我不喜歡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而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也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祕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當時的《倫敦每日新聞》曾有報道:“……他以最強勁的語言聲稱,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強烈反對鴉片貿易。這種貿易是列強通過戰爭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政府根據條約不得以允許印度鴉片進入大陸。……李總督最後明確宣稱:你們也許明白,如果你們停止毒害我的的人民,我們就會立即禁止他們獲得鴉片。我(約瑟夫)告訴他,英國議會已經通過投票,將指定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華調查鴉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樣有害時,他氣憤地回答:‘荒謬絕倫!’似乎十分的憤怒和蔑視,緩和了一下語氣又說:‘任何人都知道,鴉片是有害的。’當我起身告辭時,他仍很善意地用熱情的語言讚揚了英國公民為......

李鴻章的客觀評價和貢獻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期間,幾乎處於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國資產階級歷史學的創始人梁啟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口李鴻章”(《四十年來中國大事記》)。《清史稿》也說他“獨立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人當其衝,……近世所未有也”。但是,與李鴻章的地位和影響相比,史學界對他的研究是不夠的。長期以來,人們只論及他對內如何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外如何簽訂不平等條約,而對他的其他活動或者避而不談,或語焉不詳。因此,一提到李鴻章,人們自然要說他是劊子手和賣國賊。顯然,這樣評價歷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對李鴻章鎮壓農民起義和經手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劣跡,加以抨擊和批判是理所應當的。但在抨擊和批判的同時,也需進一步作出階級的、歷史的說明。必須指出,就鎮壓農民起義而言,這是他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許多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敵視人民這一點上,一切封建統治者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被後人譽為民族英雄的岳飛和史可法,在階級矛盾激化時,都曾主張並執行了鎮壓農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雖是個抗擊外國侵略的英雄,但為了絞殺太平天國革命,他竟不顧病體之難,還以當年出戍時“苟利國家生死外,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詞句勉勵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總司令”。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當太平軍危及到他的階級利益時,也在江蘇高郵舉辦團練,直接參預鎮壓活動。地主階級士大夫是這樣,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何嘗不是如此。馬建忠百般仇視太平軍,目之為,“殘忍嗜殺”的“流寇”。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也時刻提醒統治者要防止農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於農民起義的對立面。由此可見,不獨李鴻章一人採取了與人民為敵的態度,包括那些曾在歷史上有過功績,而且被後人加以肯定的進步人物,在階級矛盾激化時,統統都是站在勞動群眾的對立面的。既然如此,對身為清朝大官僚的李鴻章的評價,何能因為他有過鎮壓革命的“政歷問題”而一錘定音呢。

關於他經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事,也應作出具體分析。不可否認,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災難。它 “將中國生計一網打盡”,“自古取之國,無此酷毒者。”(譚嗣同語)“吾人積憤於國恥,痛恨於和議,而以怨毒集於李之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義憤畢竟不能代替科學的歷史分析。如若對當時的實際情形作些具體的考察,就會得出其責任並不專在李鴻章一人的結論。從簽訂《馬關條約》來說,甲午戰爭時,恰逢西太后六旬大壽,這個抱定“寧亡外夷,不給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張從速和解了事,以免影響她的慶典。事實表明,這種“議和”的主謀者是西太后。同時,還不應忽視這樣的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這次“議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戰敗的情況下進行的。顯而易見,在敵人炮口下的“議和”,清政府無論派誰為“議和”代表,都不可能改變戰敗受辱的地位。由此可見,《馬關條約》的最後簽訂,李鴻章雖有其不容推卸的責任,但這筆爛賬卻不能統統算在他個人的頭上。此後,經李鴻章之手簽訂的另一個重大的賣國條約《辛丑條約》,從清政府方面來說,更是由西太后一手造成的惡果。

如果說,李鴻章一生的主要行跡僅僅侷限於對內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對外簽訂不平等條約,那麼,他理所應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問題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從事於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洋務運動,而且他還是這一運動的創始人、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要全面、正確地評價李鴻章,不探討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洋務運動究......

如何正確評價李鴻章?

評價李鴻章的兩個前提

要認識和評價李鴻章,必須弄清以下兩個前提:

一是李鴻章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轉型時期。而這樣一個過程,又是在中國被動落後捱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用鴉片和洋槍大炮軍艦,逼迫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的。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變局當中,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中國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說法和方案,試圖尋找出一條強國富民的理想道路。這時候,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國內太平天國運動,一個新興的統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從清王朝統治集團的高層產生出來。他們接過傳統儒家經世致用的旗幟,提倡和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挽封建末世的狂瀾於既倒。所以,這樣的一個改革派,也可以稱之為封建統治的“補天派”,因為他們雖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層面上,無法觸動封建社會體制的根本痼疾。

由於洋務派的領袖人物們,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相當大的一部分權力,所以洋務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早期改革舞臺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成為眾多改革派別裡的主流派;而在洋務派內部,又分成眾多的集團,如中央的奕訁斤、文祥集團;地方的曾國藩、左宗棠兩個湘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其中,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這些集團裡實力最強、興辦洋務成效最大的一個。李鴻章,可以說是一個伴隨著近代洋務運動潮流而產生的標誌性人物。由於他所具有的權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時代的慈禧、赫德三個人交織構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滿漢中外各項決策的關鍵性歷史人物。

二是李鴻章究竟幹了一些什麼事。從1862年當上江蘇巡撫起,李鴻章在晚清社會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活動了整整四十年,其時間之長、涉及的領域之廣、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時代的政治家所無法伐擬的。他先後擔任過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從1870年起,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裡一直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在軍事上,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開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意義上的海軍和一系列軍工企業,為中國工業打下最早的基礎。在經濟領域,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鴻章一個人就辦了前面三個,後來他還辦了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並且率先倡導在中國修建鐵路。可以說他在洋務活動中,創辦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鴻章的自強措施裡,被人提到最多的是兩個留存至今的近代企業——江南製造局和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局採取中國人擔任領導,聘請外國技師;而輪船招商局作為民用的服務企業,則是純粹的華人企業,它的章程裡特別規定,不接受外國資本。相比之下,江南製造局由於模仿生產西方的船隻兵器,受國外的影響更大,而輪船招商局由於採用了股份制,在組織結構上更先進。它所採用的洋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體的組織生產的方式,一直為後來的民族工業所襲用。從細節和局部上看,李鴻章採取的措施是先進的,代表了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的。但就他們所想達到的中國“自強”的目的來說,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李鴻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為清王朝服務,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統治和現有的政治結構,這就意味著他所倡導的“現代化”本質上是一種防禦性的現代化,是沒有實現可能的。梁啟超謂李鴻章“只懂洋務,不懂國務”,可謂一語中的,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後的一面,也是他個人悲劇性人生的來源。在外交領域,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經辦了許許多多的對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約、......

怎樣客觀公正的看待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 李鴻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1872年,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一年,加授武英殿大學士。自此,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達25年,參與了清政府有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倚作畿疆門戶、恃若長城的股肱重臣。隨著李鴻章地位、權利的上升,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他一手創建出的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各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而以他為領袖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自強——近代化運動。 面對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 十一年(1872年)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1875年)、江西興國煤礦(1876年)、湖北廣濟煤礦(1876年)、開平礦務局(1877年)、上海機器織布局(1878年)、山東嶧縣煤礦(1880年)、天津電報總局(1880年)、唐胥鐵路(1881年)、上海電報總局(1884年)、津沽鐵路(1887年)、漠河金礦(1887年)、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1887年)、上海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我們應該站在一個公正的角度看待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中國近代史不無誇張的說就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歷史,他們兩個人的悲劇不完全是個人造成的,是歷史的悲劇,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在後來著看來都有他的歷史侷限性,其實我認為對他們不能輕下結論。我們不會忘記李鴻章的歷史貢獻,他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人物的重要代表,但中國近代史上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他也難拖干係,李鴻章是忠臣,自古忠臣就沒有完人。李鴻章是一個有著優良品格又有著嚴重缺點的人物。歷史就是一種探索,作為後來人我們沒有資格把他定性為“賣國賊”。歷史不是某個人所能左右的,對於他的功績我門銘記在心,對於他的失敗我們引以為戒。才算公正。史界奉行“蓋棺定論”,舉目試觀歷史,某人身亡業消、某事時過境遷數十年數百年而仍未有定論者,比比皆是。都說中國人厚古薄今成性,殊不知口口相傳、人云亦云的怪僻更有甚於前者。歷史有遠近之分,功業有前仆後繼之續,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也,處在今天的中國,怎能不飲水思源?回眸歷史,燈下漫筆,不求合肥含笑九泉,半夜託夢於我說“孺子知我”,但求無愧於案上經史腹中點墨:知而不言,視而不見,我所不為。 自古時代演化,政權更迭,歷史人物的功過也就評說各異。自鴉片戰爭以來,四十年中,中國幾乎所有大事都與李鴻章有密切的聯繫。在帝制時代,無論君子小人都以忠君愛國作為臣子的第一美德。當義和團在清廷頑固黨的資助下,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屠殺洋人......

關於李鴻章的客觀評價

李鴻章清朝晚期重臣!對於中國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洋務運動的參與就是證明!但由於社會背景以及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教育背景~導致無法進行徹底的改革!只是學習了器物在思想上沒有體現出對於西方思想的積極接受!在關於簽訂馬關條約的方面本人認為!是由於當時社會體制已出現嚴重問題!政治軍事制度的落後導致清王朝被日本打敗!這只是反應出了表面問題!他去簽約喪權辱國的未必是他想做的!沒有實力外交自然沒有話語權!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戰敗了你怨外交人員丟臉?!可笑啊!一方面他也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農民起義!由於是農民領導的革命政權所以我並不看好他失敗也是必然的!總之由於他當時所受到的限制而作出的錯誤決定!無論是當時認識到還是後人認識到的!畢竟又有誰在做出決定之前是否知道是對是錯!即使知道是錯的那有怎麼樣?不得不做啊!有的是無奈所以!歷史是用來學習反思的!而不是褒獎和貶低誰?!歷史人物更是如此

怎樣客觀公正地評價一下李鴻章的歷史功過

總評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李鴻章歷代評論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慄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請客觀評價李鴻章其人.

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強手,也是經濟天才;軍事上內戰屬強者,外戰屬庸者(不完全是弱者),軍事思想不如他的後輩先進;文化上是奉行“中體西用”的代表——這點個人比較欣賞,這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比“全盤西化”和“閉關自守”都來得符合實際;官場生存方面,也屬於強者,一直能立於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屬於封建王朝的衛道士,根本不是什麼新時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評價自己的那種“為破屋子修修補補的裱糊匠”,根本不會想到把那間“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 梁啟超說得好:“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對李鴻章評價如何?

關於李鴻章的評價,古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贊之者,如梁啟超稱之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美國人認為:“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中國人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貶之者,則多以“賣國賊”三字以蔽之。那麼,這種種評價是否就能準確地概括李鴻章的全人呢?以往由於史料的限制,對準確評價李鴻章帶來了難度。新編《李鴻章全集》,披露了大量新史料,為正確評價李鴻章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依據。

“使當日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經當過李鴻章僚屬的嚴復在李氏去世時作的輓聯。從那時起到現在,李鴻章死了已經整整一百年,但對他的評價仍然是譭譽不一,蓋棺尚未論定。

“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作為晚清一代重臣和權臣,李鴻章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歷史舞臺上,一直處於古今中外、朝野滿漢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作為實力最強的洋務派淮系集團的首領、清政府重要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之一,為了因應不可抗拒的時代變局,他在中國早期的洋務——近代化活動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爭議和非議也最大。有人用八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真正使李鴻章聲名掃地的是甲午戰敗,當時彈章盈廷,國人一片唾罵。於是,就有號稱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的桐城派名士吳汝綸挺身而出,為李鴻章辯誣止謗。他在給友人潘黎閣的信裡說:“自倭事起至今,傅相為中國士大夫所唾罵,此由政府揚其焰,而後進之士聞聲和之。弟以傅相經營遠略三十年,前十年事俱在奏稿;中十年則奏稿尚或假手幕僚;至總署信函,則全系親筆。後十年則機要事件,皆在電報,亦不肯請人代辦,必出親裁。現擬將此三書輯錄成冊,則歷年支持危局、力求富強之苦心,俱在簡冊,亦止謗之一道也。”這就是傳世的刻印本《李文忠公全集》的由來。吳汝綸編這部《全集》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把李鴻章在當政期間所做的業績展示給世人,為此他把幕府歷年保存下來的文稿逐一考訂,分為詳、簡兩套本子。但一來李氏後人拿出的經費有限,二來有些文稿在當時出版還有禁忌,三是吳本人因病早逝,所以後來由他的侄女婿廉泉完成編印出版的這部全集只是簡本,儘管字數已經不算少,但它只佔詳本的三分之一強。另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稿未刊,詳本解放後幾經輾轉,得到已故顧廷龍先生悉心收集保護,到八十年代中期前,一直塵封在上海圖書館的書庫裡。

“只見李做事,不見其為人”

這樣一來,勢必會給李鴻章的研究和評價帶來很大的片面性。因為任何科學全面的歷史評判,首要前提就是充分佔有史料。一百年來,已經出版的四十多部有關李鴻章的專著和一千四百多篇論文,所依據的主要史料就是這部《李文忠公全集》以及於式枚編印的《李文忠公尺牘》和其它一些已刊的李鴻章文稿,總字數在七百萬字左右。而研究成果數量竟如此之多,表明了史學界對這樣一個近代歷史關鍵人物的高度關注;但史料的不足又使得研究結論不能盡如人意。例如,著名史學家蔣廷黻先生說過一句名言:“一看李之全集,只見李做事,不見其為人。”其實這隻能說他較準確地解讀了吳編《全集》的原意,而不能說準確評判了李鴻章。

既見李做事,又見李做人

新編《李鴻章全集》是由顧廷龍、戴逸兩位先生擔任主編,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獨家出資,組織全國三十多位學者於1992年開始啟動編纂的。編委會首先從上海圖書館接收了吳汝綸當年所編詳本共約1900萬字的底稿、以及該館館藏的李鴻章其他函稿;接著又收錄了各地陸續發現的散稿,和已經公開出版的李鴻章文稿約300萬字。

在這些稿件中,數量最大的是奏稿。甲午以後,李鴻章到北京入閣......

怎麼評價李鴻章?

李鴻章之功:

1。組建淮軍

太平天國成立後,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風紙破,勢如猛虎。清軍一路敗退,到後來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經制軍主力。這個時候的江南士紳,已如抱團老鼠,危在旦夕。李鴻章就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組建淮軍,前往抵抗太平軍。當時是兩淮地區,民風強悍,尤其是“兵、匪、發、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間紛紛結寨自保圖存。當聽聞李鴻章招募之後,紛紛上前投靠,而李鴻章也通過他在兩淮地區的關係,使得淮軍順利組建,以致後來成為一支雄師。

2。鎮壓天平天國運動

也許在現在許多人看來,太平天國起義,是一群被清朝壓迫到底,進而奮起反抗的無辜平民。李鴻章率軍強勢鎮壓,實在是助紂為虐。但首先李鴻章是清朝大臣,自然為清廷效力。

再者以當時的情況,長期內耗只能加快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鎮壓是必然的。最後如果不鎮壓,真讓一群什麼也不懂的平民,領導一個國家,這以後的事情會如何,便無需多說了。

3。領導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

清末積弊,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內憂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鐵騎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國,抵不過列強的船堅利炮,成為實實在在的“東亞病夫”。在頑固派死守祖宗規矩,不圖維新之時,李鴻章頑強的站了出來。帶頭創辦實業,領導洋務運動,與守舊派作鬥爭。也許在今人看來,洋務運動並不是徹底的革新,並沒有真正的挽救國家於水火。當在當時能夠站出來,足以證明李鴻章的前瞻性,事實上後來與列強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務運動的積蓄來鬥爭的。所以李鴻章功績極大,更不用說他創辦的北洋水師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

李鴻章代清王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諸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這是他後世最大的罵名。可是如果靜下心來細思,李鴻章已經做到了最好。“弱國無外交”,並不是一句空話。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客觀的評價李鴻章?
拼多多怎麼看我的評價?
怎麼回覆客人的評價?
餓了麼怎麼給商家評價?
手機上怎麼刪美團評價?
什麼是我的評價故事?
怎麼給賣家評價?
唯品會怎麼看商品評價?
怎麼用語言評價一個人?
天貓怎麼看買家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