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屬於什麼工程?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雜交水稻技術是不是細胞工程

雜交水稻是基因工程,不是細胞工程。

給你看一段歷史資料,你就會明白的。

歷史發展

袁隆平1971 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祕,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裡,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

什麼是雜交水稻?

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編輯本段]

【歷史發展】

袁隆平1971 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祕,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裡,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

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

雜交水稻被稱為什麼?

是否指超級雜交水稻

日前在江西南昌召開的雜交水稻產業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稱,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進度,由他主持的我國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已提出了第三階段的超級錠交水稻計劃目標,將在2010年之前實現每公頃13.5噸的產量目標。

雜交水稻是基因工程嗎?

不是,只是通過有性繁殖利用雜種優勢來培育出來高產,遺傳穩定的水稻,是常規育種的一種方式,涉及到基因工程的一般是人為地在分子水平有意識的改變基因特性,雜交育種盯是種間進行的,基因工程可以不受任何的約束!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飢餓的啟迪】 1960年,我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著飢餓的威脅。 有一次,他帶著40多名農校學生,到黔陽縣硤州公社秀建大隊參加生產勞動。一天,房東老向冒雨挑著一擔稻穀回來。他告訴袁隆平,這是他從另一個村子換來的稻種。 “為什麼要換稻種呢?”袁隆平問。 “那裡是高坡敞陽田,穀粒飽滿,產量高。施肥不如勤換種啊。”老向說,“去年我們用了從那裡換來的稻種,田裡的產量提高了,今年就沒有吃國家的返銷糧了。” 面對饑荒,老鄉們不是坐等國家救濟,而是主動想辦法提高產量,袁隆平很受感動。 他從這件事上,得到很大啟發: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對於戰勝飢餓有重大意義。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課,還要在農業科研上做出些成績來,為老鄉們培育出高產量的好種子。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提高產量的原理】 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對配製雜交種子不利。要進行兩個不同稻種雜交,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可是,如果我們用人工方法在數以萬汁的水稻花朵上進行去雄授粉的話,工作量極大,實際並不可能解決生產的大量用種。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種水稻做母本,這種母本有特殊的個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葯乾癟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結籽。 為了不使母本斷絕後代,要給它找兩個對象,這兩個對象的特點各不相同:第一個對象外表極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發達的柱頭,用它的花粉授給母本後,生產出來的是女兒。長得和母親一模一樣,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葯乾癟畸形、沒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個對象外表與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發達的柱頭,用它的花粉授給母本後,生產出來的是兒子,長得比父、母親都要健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雜交水稻,一個母本和它的兩個對象,人們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特點,分別起了三個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兩個對象,一個叫做保持系,另一個叫做恢復系,簡稱為“三系”。有了“三系”配套,我們就知道在生產上是怎樣配製雜交水稻的了:生產上要種一塊繁殖田和一塊制種田,繁殖田種植不育系和保持系,當它們都開花的時候,保持系花粉藉助風力傳送給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結實,產生的後代仍然是不育系,達到繁殖不育系目的。我們可以將繁殖來的不育系種子,保留一部分來年繼續繁殖,另一部分則同恢復系制種,當制種田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都開花的時後,恢復系的花粉傳送給不育系,不育系產生的後代,就是提供大田種植的雜交稻種。由於保持系和恢復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進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結出的種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復系的後代。 【同名刊物】 《雜交水稻》是迄今雜交水稻領域內唯一對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技術刊物,以“促進雜交水稻的開拓研究與開發研究,使研究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動雜交水稻科研和生產的不斷髮展,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宗旨,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側重於提高”的辦刊方針。刊載內容涉及到雜交水稻研究與開發應用的全部環節,融學術性、技術性、普及性和信息性於一體,先後闢有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基礎理論、新組合、譯文、簡報、簡訊、國外動態、米質、學術爭鳴、特別報道等欄目。國內已發行到全國有水稻種植的各省(市、區),國外已發行到美國、印度、越南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讀者對象為農業科技人員、農業院校師生、農業生產和管理人員和知識農民等。 20世紀7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界的一項重大發明—雜交水稻,掀開了水稻生產史上嶄新的一頁,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

雜交水稻是人工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廣義上講是,雜交水稻是將野生稻和養植稻多次雜交獲得的,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自然界中是不會出現雜交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因為是人為雜交的產物,屬於生物工程技術的範疇。從狹義的生物工程技術上講,又不是,因為狹義的工程技術主要是轉基因等操作,主要是將某一物種的有用基因轉移到另外一個物種中,可以獲得原物種不具備的性狀,比如將芽孢桿菌中的毒性Bt基因轉入棉花製成抗蟲棉。雜交稻和轉基因最本質的區別,前者還是屬於自然產物,而後者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是人為的操作,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正如某個廣告一樣,雜交稻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將一個性狀和另外一個性狀結合,達到了1+1大於2的效果,而轉基因則是人工合成,非自然產物,就像人工合成雞蛋、豬肉一樣。

什麼是雜交水稻?解釋一下是怎麼雜交的?

所謂雜交水稻,是由兩個具有不同遺傳特性的水稻品種或類型,

一個作母本,一個作父本,經有性雜交以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雜合體。

這種雜種的第一代,在生產優勢、適應性及經濟性等方面勝過母本和 父本,這種現象稱為雜交優勢。

具有兩個遺傳組成不同的親本,做母本的去雄,等開花以後授以父本的花粉,母本上結得就是雜交種。

相關問題答案
雜交水稻屬於什麼工程?
電纜溝屬於什麼工程?
護坡屬於什麼工程?
路燈屬於什麼工程?
邊坡支護屬於什麼工程?
吊頂屬於什麼工程?
監獄屬於什麼工程類別?
高速公路屬於什麼工程?
土建屬於什麼工程?
外牆面磚屬於什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