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何識別心理問題?
班主任如何識別與處理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沙老師的講座講了以下幾個方面:1、 分析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現狀:目前有35%的青少年有心理異常表現,初中佔15%,高中佔20%,20.5%的人有明顯的心理問題。據有關方面估計:“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緒和行為的偏異,導致社會適應不良。”2、 提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 班主任一級預防→心理老師二級預防→必要時轉介心理醫院3、 對學生心理社會因素的分析:學生心理問題主要來自於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4、 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判別:對幾個常見學生心理問題,如焦慮障礙、強迫症、抑鬱性障礙、抑鬱症、廣場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進行詳盡地分析。5、 班主任一級預防輔導技巧:教會了班主任一些簡單實效的輔導技巧:如保密原則;積極傾聽與表達同感;真誠;自我暴露 最後沙老師提出了一些工作經驗與班主任老師共勉:我們在工作中,如果教育方式和用語不當會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引發師源性的心理問題。
如何區分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
你這個問題要是自己給患者做諮詢就可以定性為輕度偏重,要是答題就可以說是嚴重心理。其實泛化了但是泛化的不是很嚴重要是見了其他人也害怕就是嚴重度心理了。什麼是泛化嚴禁的說,只要怕A之外的人就是泛化了。其實答題不能遠離生活。這個人是膽小的人,神經過度緊張。所以這樣的問題多為人格障礙。僅僅是判斷泛化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
根據哪些因素來分析判斷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
比較簡單的判斷方法:
1,對自己問題的看法(有無自知力)
2,是否尋求他人求助
3,有無迴避行為(學習工作生活是否受影響)
4,有無情緒,行為異常。
如何判斷心理疾病的標準
一般造成適應困難,對自己的社會功能造成明顯的適應不良。可參考下。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態度有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態度有問題——只針對某人或者某件事,又或者某段時間因狀態不好而產生的。
心理問題——廣泛地產生,不僅僅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時間持續比較長。
這只是粗略說說,要準確判斷,是要靠大量的細節來分析、綜合的。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範圍比較寬泛,沒有準確的定義,廣義上一切變態行為都可看作存在心理疾病,但是很不客觀,對心理疾病做病原學分析也比較複雜。目前臨床主要依據美國精神病協會編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計手冊》(2000年版)簡稱DSM-IV-TR。心理障礙主要包含三種:焦慮障礙,心境障礙,人格障礙。下面還有很多細分,像最近地震後聽得比較多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焦慮障礙的其中一個類型。 另外我得補充說明一點,那個診斷標準在網上應該也能找到,但是作為非專業人士,不要隨便把自己往裡標準裡套,以免到時候沒有問題都給自己整出問題了。 你這個年齡段的人會對自已的身體特徵和生理髮展狀況高度關注,意識並體驗到自己的內在心理活動,考慮自己在集體乃至社會中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關注自我的發展和成長問題,以及需要應對更多的人際關係和情感問題。因此,青年初期的重要發展任務就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因此這個階段最好要學會更多的心理調節方法。比如說轉移,學業上的成就感、課外豐富的興趣愛好等都有助於個體轉移注意力,避免沉溺在過於對自我的關注中;比如說宣洩,可以和值得信賴的朋友、家人、心理諮詢師等溝通,將自己壓抑的心事說出來,有人分擔和監督會讓個體更容易承受來自本我的壓力;比如說昇華,將有關的慾望通過藝術創作(如繪畫、小說)表達出來,將其藝術化、審美化。這些思路和做法都能幫助自我協調好本我和超我的關係,做出符合社會現實要求的理性的決策和行為。
怎麼樣看出一個人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係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的標準是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能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學習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如何判斷別人的想法,可以如何分析!_心理學
你在想什麼?我們用大腦的不同區域思考自己與“不似自己”的他人。我們怎麼知道其他人在想些什麼呢?一項新研究提出,這時我們使用的腦區與進行自我思考時使用的相同——但僅在被判斷者與我們相似時才是如此。該研究顯示,當預計那些和自己不太相似的人的意見和感受時,這塊腦區便被啟用了。這或許意味著我們更容易依賴刻板印象——同時也能有助於解釋諸如種族歧視、宗教爭論等社會矛盾的原因。這個結論是由馬薩諸塞州劍橋大學的AdriannaJenkins帶領的一群神經科學家發現的,他們試圖找出大腦如何估計他人的想法。Jenkins解釋說,估計別人的感受是一項有價值的社交技能,因為我們無法看到別人的內心。“我們是如何跨越自己與別人心靈之間的鴻溝的呢?”Jenkins問道。她自己給出了答案:這似乎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在對方身上找到認同感。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怎麼處理那些關於別人處事態度的問題——從對待交通擁堵到印象派藝術——完全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和他們有多大關聯。人以群分Jenkins和她的同事研究了一片名為腹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腦區,一般認為它與自我思考有關。舉個例子,如果你被問及喜不喜歡棒球,在你回想自己對這項運動的喜愛(或討厭)時,這塊區域便被激活了。為了探明在考慮別人想法時的腦活動,研究者給波士頓地區的大學生呈現相似者與相異者的照片與描述;相似者是來自東北部的自由派學生,而相異者則是來自中西部、支持共和黨的正統基督教徒。然後讓學生們回答一系列問題,如“你喜歡蘑菇還是披薩?”,並猜測這兩個虛擬人物的回答。“我們可能不那麼把異己者看作是人。”——AdriannaJenkins研究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年報中報告道,當志願被試們估計那些來自相似背景者的看法時,vMPFC表現出活動;而考慮異己者對披薩的偏好時,這片腦區毫無動靜。“你越將對方看做與自己相似,就越容易在他們身上移情,”Jenkins解釋道,“我們可能不那麼把異己者看作是人。”社會衝突儘管研究中的問題被刻意設計成與政治無關,但這個結果多少折射出了將彼此看做異端的人群間的社會衝突,Jenkins說。心理學理論提出,要推知他人感受還存在另一條與自我感受無關的途徑,即僅僅依靠社會假設,她認為這可能是種族或宗教衝突的根源。“我們用刻板印象來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Jenkins說,“但其功過是非還沒有定論。”Jenkins和她的同事們正在研究這種效應在不同種族人群身上的體現,看是否會得到相同的結果。至今為止他們選擇的志願者包括白人和東方人——她提到使用有歷史衝突的種族群體,如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可能會使結果有所變化。無論這個研究有多麼成功,我們仍然希望能在那些異於自己的人身上產生更強的移情。Jenkins和她的團隊提出了一個建議,只要花五分鐘時間用第一人稱來寫一些關於他們的文字,你就能行之有效地進行“換位思考”——或許這也表示著,如果你試著去做,你就真的能看到別人的視角。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大腦的思維,也許,哪一天,我們人類真的可以做到無限溝通。
異常心理和心理疾病如何區分?哪些可以通過自我調整或心理諮詢解決?
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可疑(疑似)神經症可以通過心理諮詢解決,神經症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類疾病不屬於心理諮詢範疇,需要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治療。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係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準: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尚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準: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1..憂鬱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 表現為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洩內心的嫉妒。
4..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洩,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擡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在中國,據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心理專家提醒您:當您遇到生活中的......
從心理學上分析人是如何清晰的識別信息和事件
首先注意到事物,然後通過各個感覺器官接收信息,通過原有的記憶和思維加工,形成對事物的初步直接印象(知覺),再經過思維的處理,推斷出該事物的來攏去脈,這就是人基本的認知過程。然後大腦再會作出判斷,結合情緒情感的輔助作用,確定下一步的行動,這就是反應的過程。
就好像你首先注意到眼前的東西(注意),通過看、聽、摸、嗅或嘗接收對它的第一直觀信息(感覺),然後根據以前的記憶知道這是某人的東西(知覺),再推斷這件東西有什麼變化了、這個人最近怎樣(思維的間接與概括性),最後決定自己該去看看他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