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文學?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zh閥dao.baidu.com/question/1103880.html?fr=qrl3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32681339.html?fr=qrl3

意識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有哪些?

意識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有:1、馬塞爾·普魯斯特: 代表作:《尋找失去的時間》。 這部小說長達三千餘頁,約二百萬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方式追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涉及自己家親友、法國貴族階級和新興資產者、藝術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許多人的戀愛史。全書並沒有貫串始終的故事情節,與傳統的心理小說截然不同。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2、詹姆斯·喬伊斯 代表作:《尤利西斯》 、 《芬尼根的甦醒》 《尤利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在意識流小說技巧的全面推進和高度發展。一切意識流文學的藝術技巧在這部小說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喬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甦醒》則將意識流小說的風格推向極致。全書用65種語言組合寫成,極其晦澀難懂。   喬伊斯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顛峰。 3、弗吉尼亞·伍爾芙 代表作:《達洛維夫人》、《海浪》和《到燈塔去》。 伍爾芙與其他男性意識流作家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但其小說內容的晦澀難懂卻和其他意識流作家的作品別無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沒有設計貫串全文的主要情節,而是時刻強調“瞬間”感覺的重要性,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感覺。小說具有顯著的存在主義色彩。 4、威廉·福克納 代表作:《喧譁與騷動》 福克納: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他出身於美國南方一個沒落的莊園主家庭。在所有意識流作家中,福克納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 《喧譁與騷動》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書名取自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的著名臺詞。小說描寫南方莊園主康普生一家的沒落,由四個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組成。其中對白痴班吉的意識流的描寫最為出色。此外,福克納的著名意識流小說還包括《我彌留之際》。   福克納並不是純粹的意識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說創作仍隸屬於現實主義範疇。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5、劉以鬯 代表作:《酒徒》 劉以鬯(1918-)是香港作家及文學家,亦是當時“南來文人”中留守香港發展文學事業的重要一員。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稱作中文文學中“首部意識流小說”。雖然作者對這說法不甚了了,但普遍論者則認為作品中略帶虛無的內心描寫充分反映了當時香港重金錢而不重文化的虛浮。作者以醉酒之徒的意像,將現實與想像相混合,構築出一部著重內心意識發展的作品。

意識流的代表作家

埃杜阿·杜雅爾丹(1861~1949)19世紀末,法國作家埃杜阿·杜雅爾丹發表了小說《被砍倒的月桂樹》。該作因始終運用“內心獨白”藝術手法,被後人視為意識流文學的先聲。進入20世紀後,意識流文學家們將意識流創作方法加以完備化並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後,意識流文學進入興盛時期。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馬塞爾·普魯斯特。他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誌公佈了中 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其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實踐了作者“主觀真實論”的藝術觀,是“單純型”意識流文學的範本。這部作品為意識流文學打下了發展的基礎。《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裡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一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英國小說家、批評家維吉尼亞·伍爾芙也是一位著名的......

意識流文學屬於什麼流派?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或者其他的?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儘管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憶”,嚮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於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精神幻想和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徵。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範,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譁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複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採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例如,福克納在《喧譁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複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於“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福克納說:......

求比較經典的意識流小說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衝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譁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吳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作家。她擅長細緻描寫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捕捉內心深處轉瞬即逝、斷斷續續的思緒,小說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唯美傾向。代表作有《牆上的斑點》(1919)、《達洛衛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

對於文學中“意識流”的看法

意識流實質上是環境或情景賦予的聯想能力所造成的異地空間殘留下來的餘思。

意識流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繫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係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繫。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但這樣的作品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有: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 尤利西斯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的《 到燈塔去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 追憶似水年華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 喧囂與騷動 》等。

意識流的中國文學

意識流文學在中國的出現有過兩次高潮,一是五四期間,一是八十年代。中國的意識流文學並非來源於西方意識流派,這是針對五四時期的小說創作而言的。1918年魯迅發表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具有意識流特徵的小說。而那個時候,《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還未誕生。有人認為,五四期間中國意識流文學的來源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和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以及日本的“私小說”。弗洛伊德的著作在當時已經進入中國,並且對中國作家產生很大的影響。魯迅就是其中一個最早引介弗洛伊德學說的人物。而《苦悶的象徵》正是由魯迅翻譯。與魯迅一樣曾經留學日本的郁達夫也深受弗洛伊德和日本私小說的影響,1921年發表的《沉淪》就具有私小說的特徵,小說運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抒情的“自述式”筆調錶現了“弱國子民”的自慚與對性愛的渴求,郁達夫在把弗洛伊德的觀點和方法運用於人物心理和生理描寫的同時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郭沫若也曾經在《批評與夢》等文章中對弗洛伊德的性壓抑理論及夢的理論表示讚賞。1922年郭沫若發表具有意識流風格的小說《殘春》,寫了性本能被壓抑及其夢中得到宣洩的全過程,可見他對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人的原動力的理論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為代表的新感覺派也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意識流風格的小說。他們的作品借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又具有現代主義特性,融合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現實主義因素。嚴格來講,五四期間真正的意識流小說並沒有出現,但是意識流小說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重視,以及它所具有的聯想、內心獨白、內心分析等藝術表現手法,卻對中國20世紀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滲透於小說創作之中。 1963年香港作家劉以鬯發表的長篇小說《酒徒》被視為華文文學第一部意識流長篇小說。同樣是在60年代,臺灣作家白先勇由於受到英國文學的影響,開始嘗試意識流小說,包括《香港——一九六0》《遊園驚夢》等。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大陸的意識流文學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湧現。王蒙是新時期中國意識流小說的首倡者與重要的實踐者。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王蒙相繼發表了《布禮》、《夜的眼》、《風箏飄帶》、《蝴蝶》、《春之聲》、《海的夢》這一組被稱為“集束手榴彈”的六篇中短篇小說,對西方意識流手法進行了嘗試與創新。1981年高行健發表《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對西方意識流技巧進行了探討。同一時期北島發表《波動》,李陀發表《自由落體》《七奶奶》等意識流小說引起廣泛討論。隨後中國大陸掀起了意識流文學熱潮,出現了陳潔的《大河》、張寶發的《奇境》、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魏志遠的《一種線條》、李叔德《不眠人的自白》、徐星《無主題變奏》、扎西達娃的《流》、張承志《北方的河》等一批具有意識流風格的小說。從1985年開始,莫言的出現,將中國意識流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他相繼發表了《枯河》《爆炸》《紅高粱》《歡樂》《紅蝗》等一系列具有強烈意識流風格的小說,引起文壇轟動。其中《紅高粱》成為了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小說以時空錯亂的順序,借用意識流的表現方法,敘述了昔日發生在山東某鄉村的一曲生命的頌歌。莫言稱福克納為導師,他的意識流技巧也與福克納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鏡頭描寫、多視角敘事、意象比喻等。但和福克納一樣,莫言也並非純粹的意識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說創作仍隸屬於現實主義範疇。 與莫言同時期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作家是殘雪。她的《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雲》《突圍表演》 給文學界帶來了一陣“殘雪旋風”,形成了文學界的“殘雪現象”。她的作品借用西方意識流的手法,挖掘人的深層......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以及寫作結構有什麼特色?

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繫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鬱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範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侷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 1、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樸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複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衝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係。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浮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係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相關問題答案
意識流文學?
大學生國防意識論文?
大學生安全意識論文?
意識流小說名詞解釋?
意識流手法是什麼意思?
怎樣提高安全意識作文?
如何培養創業意識論文?
自我保護意識作文?
閱讀文學作品的意義?
培養學生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