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以什麼為主?
長江三角洲工業地區以什麼工業為主
我國有四大工業基地,分別為:滬寧杭工業基地.(即長三角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形平原為主是我國重要的什麼產業
輕工業集中地,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
長江三角洲以什麼土為主
長江三角洲開墾歷史悠久,除少數山丘外,均已闢為耕地。耕地的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水稻土是經長期種植水稻,在耕作和灌溉、排水等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人工土壤。各地由於微地貌和地面高程的不同,地下水位的差異以及成土母質的不同等,所形成的水稻土性質也不相同,可分為5個類型,其中尤以爽水水稻土、囊水水稻土和漏水水稻土面積最大,3者合計共佔本區水稻土面積的78%。
1、 長三角地區水稻土的肥力特徵
爽水水稻土主要分佈於太湖北部和東部的湖積平原,地下水位較低,水分滲漏適中,土壤性質較好。囊水水稻土主要分佈於太湖東南的低窪地區,這裡地面高程僅2.5-3m,地下水位高,且地形呈碟形,四周高,中間低,排水不暢。這裡過去大部是沼澤地,這類土壤是由沼澤土發育而來,因排水不良,有效養分低,低產土比重較大。漏水水稻土主要分佈於長江和錢塘江沿岸的沖積平原,地形中部微高,向兩側緩傾,呈壟狀。沉積物砂性較重,故土壤漏水、漏肥比較嚴重。在江邊土壤砂性較重的地方,多種植棉花,為棉、稻各半的地區。此外,濱海一帶及沿海新圍墾地區,還有濱海鹽土,土壤砂性較重,且含較高鹽分。(1)
江蘇省沿長江下游的水稻土具有長三角地帶的典型性,由表中可以分析看出,水田土壤的養分大多處於較肥沃水平,如全鉀,有機質和速效鉀的較肥沃水平分別佔水田面積的68.7%!76.5%和78.7%,水田的肥沃面積全都低於較肥沃水平,只有全氮的肥沃水平和較肥沃水平相當,在水田土壤中也只有全氮分佈較為均勻。(2)
此外,長江三角洲平原肥沃的水稻土,在表層結構表面有似鱔血狀的鐵-腐殖質新生絡合斑塊,因稱“鱔血黃泥田”。 (3)
2、水稻土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些土壤在固定環境中,年復一年進行不合理栽培,不注意深耕,致使耕作層變淺,土壤結構變壞,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物理性質下降,如土壤板結、通透性及保水、保肥能力變差。
近年來,人們在土壤上施用有機肥料數量減少,而施用含有效養分量高,肥效快的化學肥料的數量卻大大增加,但長期不科學的施用,對土壤的理化性質,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有相當大的破壞作用。肥料由於在設施內施用,沒有雨水的淋溶,除灌水外,土壤中的水分大多是由下而上地運動,土壤耕作層容易形成高濃度的鹽類危害作物,造成作物減產或品質變劣。
另外由於在設施內栽培反覆連作,容易造成蔬菜病蟲害循環侵染,所以反覆使用殺蟲劑,滅菌劑,不注意農藥種類與毒害,造成農藥在土壤中殘留,揮發,被土壤吸附或以液態在土壤中移動(微生物降解) ,或與土壤中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等等,對蔬菜生長、發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4)
隨著工業、城市汙染的加劇和農用化學物質種類、數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屬汙染日益嚴重。汙染物質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其容量超過了土壤的容納和承受能力,使土壤的性質、組成及性狀等發生變化,並導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調,土壤質量惡化。
3、一般水稻土的改良途徑:
水稻土石一種人工土,在形成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發生層組合,同時也發生一系列物質變化,主要是有機質的分解和積累、鐵錳的淋溶與澱積,除自然因素外,認為的灌溉、耕作、施肥、與輪作等管理措施起著重要的作用。
1、低產稻田改良的主要途徑
搞好農田基本建設,開溝排水,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合理施肥,改土培肥,合理耕作輪作,提高土壤肥力 同時根據低產田存在的限制水稻生長髮育的障礙因素加以改良和消除,逐步成為高產穩定農田。(5)
2、 潛育化土壤改良利用對策
潛育化水稻土是一種分佈廣泛的低產土壤類型。潛育化土壤肥力具有地下水位高、還原反應強、還原性物質多、有機質全氮等潛在養分豐富、速效鉀相對較高、有效磷含量偏低等特徵......
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地形以什麼為主?
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地形以平原為主。
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主要是以哪個工業部門為主
長江三角洲主要工業部門 鋼鐵,電子,精密機械 條件:交通便利,便於進口原材料,靠近消費市場 遼中南工業區主要品工業部門 石油,鋼鐵,重型機床,飛機制造業 條件: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經濟特點是什麼經濟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 2.“長三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裡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中國的珠三角經濟和長三角經濟有什麼區別?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複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佈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佈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
長江三角洲為何經濟能如此發達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複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佈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佈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
為什麼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上銷售的是以東北大米為主?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東北大米有營養有好吃!因為東北地區土地肥沃,晝夜溫差大,水稻生長期長,積累的養分比較多,米飯口感好,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