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對仗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對仗 是什麼意思?

對仗:即對聯上下聯在相同位置的字詞要詞性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反。

上聯是扁舟一葉到東海又輕又快。橫批輕快平穩 下聯是什麼?_?

上聯:扁舟一葉到東海又輕又快;

下聯:鴻雁兩行向南方亦穩亦平。

橫批:輕快平穩

什麼是對仗句

對仗又稱對偶。因為古代儀仗,像現在戲劇舞臺上跑龍套似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美的修辭手段,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

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辭》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晉魏以後對偶影響擴張,將以前駢散交錯的文章,發展為通篇駢四儷六的駢體文。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範化。初唐以後,格律定型時期,對偶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

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對"星橋","銀花"對"鐵鎖",都是名詞對名詞;"合"對"開",動詞對動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隱《無題》)

"春蠶"對"蠟炬",名詞仂語對名詞仂語;"到死"對"成灰",動賓詞對動賓詞;"絲"對"淚",名詞對名詞;"方盡"對"始幹",動詞仂語對動詞仂語。

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各有規則。

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前人絕句多數不用對仗,例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送別》)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李白《客中行》)

絕句有的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例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注:對仗句以楷體字顯示,下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冬景》)

對仗出句多為仄聲,五絕首句不入韻的多於七絕,所以五絕首聯對仗的多於七絕。也有首句入韻、首聯對仗的絕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娥眉幾許長?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七絕首句入韻的多於五絕,這種首聯對仗形式七絕多於五絕。

絕句也有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的。例如: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興》)

絕句也有首尾兩聯全對仗......

品味人生的對仗是什麼

做好一生規劃 學會“享受”工作 營造幸福家庭,擁有美好的家庭生活 停止憂慮盛裝出發 邁向活力的巔峰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成就完美與和諧 與人為善快樂自己 與金錢和睦相處 回報社會體現價值 逆風飛揚,舞出生命的精彩 實現夢想,逐步邁向成功

古詩中,詩句對仗是什麼意思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什麼呢?一般來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象《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①。

因此,象上面所舉的《易經》和《詩經》的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下面這副對子: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出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裡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複,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辭方面來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③,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頭” 對“嘴”,“腳” 對“皮”,都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例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在古詩中,對仗是什麼意思?

不是,對仗需兩句才能稱之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因為古代儀仗,像現在戲劇舞臺上跑龍套似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美的修辭手段,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  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辭》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晉魏以後對偶影響擴張,將以前駢散交錯的文章,發展為通篇駢四儷六的駢體文。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範化。初唐以後,格律定型時期,對偶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  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對"星橋","銀花"對"鐵鎖",都是名詞對名詞;"合"對"開",動詞對動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隱《無題》)   "春蠶"對"蠟炬",名詞仂語對名詞仂語;"到死"對"成灰",動賓詞對動賓詞;"絲"對"淚",名詞對名詞;"方盡"對"始幹",動詞仂語對動詞仂語。  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各有規則。  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前人絕句多數不用對仗,例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送別》)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李白《客中行》)   絕句有的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例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注:對仗句以楷體字顯示,下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冬景》)   對仗出句多為仄聲,五絕首句不入韻的多於七絕,所以五絕首聯對仗的多於七絕。也有首句入韻、首聯對仗的絕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娥眉幾許長?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七絕首句入韻的多於五絕,這種首聯對仗形式七絕多於五絕。  絕句也有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的。例如: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

什麼叫對仗手法

對仗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

對仗多用於駢體文.

相關問題答案
扁舟對仗是什麼?
對偶是什麼?
嘔吐對象是什麼意思?
戰略對手是什麼意思?
幫人處對象是什麼意思?
實時對講是什麼?
對公是什麼意思?
對歌是什麼意思?
傷害對方是什麼意思?
儀仗隊的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