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平仄怎麼分?

General 更新 2024-12-30

古韻與新韻的最明顯區別是什麼?平仄怎麼區分?

以普通話讀音韻母為韻,是現代新韻,可以寫格律詩,現在強調雙軌並行,但不得混用.現代新韻,陰平和陽平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為仄聲.平水韻,古韻書留下來的,平聲有上平聲(十五個韻部)和下平聲(亦十五個韻部),仄聲有上聲(二十九個韻部),去聲有(三十個韻部),入聲(有十七個韻部.)入聲字,讀起來聲音短促,字較少.入聲字表* * * * * * * * * *古入聲字,有的方言今仍讀入聲。如廣州、上海、蘇州、南京、太原、張家口等;有的方言這類古入聲字,今不讀入聲,分別歸到其他聲調裡去了。古入聲字,鄭州今大部分歸陰平,少部分歸陽平,重慶今歸陽平,普通話分別歸入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為便於查檢,本表入聲字按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次序排列。同聲調的字按聲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發[~生],“~”符號,表示省略。(一)普通話今讀陰平字b 八捌鉢拔剝逼鱉憋擘[~開]p 潑劈撇瞥撲僕拍霹泊[湖~]m 摸抹[~桌子]zh 只汁織扎[~營]桌卓倬捉琢拙摘粥ch 吃插出戳拆[~開]sh 蝨溼失殺刷說叔淑菽j 激跡擊墼積績績緝屐夾[~攻]揭結[~實]接噘撅撧鋦掬鞠q 七柒漆戚沏掐切曲[~線]屈缺曲x 吸翕歙悉蟋窻析息熄惜昔夕汐錫晰浙晰膝瞎歇楔蠍戌薛削h喝[~水]忽惚唿豁劐黑o 一壹揖押鴨噎掖屋挖曰約壓(二)普通話今讀陽平字b 拔跋鈸魁白舶帛伯泊[停~]箔勃渤脖鵓博薄[厚~]礴搏膊駁別蹩醭P 璞僕僕[~人]濮m 膜沒[~有]f 乏伐筏閥垡罰佛弗拂佛紼茀伏茯袱服[~從]菔韍紱福幅蝠輻z 雜砸則擇澤責嘖幘簀賊足卒族鏃昨其餘略

平仄怎麼分 平仄怎麼區分

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無可非議。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範圍都在入聲的諧樂範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後,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後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普通話第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普通話第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二)、古(舊)聲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古入聲字,有的方言今仍讀入聲。如廣州、上海、蘇州、南京、太原、張家口等;有的方言這類古入聲字,今不讀入聲,分別歸到其他聲調裡去了。古入聲字,鄭州今大部分歸陰平,少部分歸陽平,重慶今歸陽平,普通話分別歸入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為便於查檢,本表入聲字按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次序排列。同聲調的字按聲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發~生,“~”符號,表示省略。

平仄到底怎麼分辨?

給你說個大概吧,因為這個問題,要說清楚的話,需要寫上不下兩萬字的論文。

說古韻吧,按照經驗呢,現在我們普通話不是分為四聲嗎?就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

在古韻裡的話呢,按照大數法則來講現在我們普通話的第一聲是平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是仄聲韻。不過不是絕對的,如果樓主你經常寫律詩或者填詞的話,經年累月,你就會發現”溼“、”薄“、等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在古韻裡也是屬於仄聲的。

只能解釋這麼多,再要詳細解釋的話,等於教你一遍古代的漢語詞典了。

對聯,一般的格式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一般都是這樣的形式,不過上聯一定是仄聲結尾,下聯麼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下聯一定是平聲結尾。

其實也沒有那麼嚴格,只要不出現孤平就可以了,其餘的麼就是詞性相對,比如時間,數字,顏色,方位等等。

還有人是這麼判定的,對聯的單數是平仄分明的,雙數是可平可仄的,比如:

上聯:平通仄通平通仄仄

下聯:仄通平通仄通平平

通:這裡指代可以用平聲,也可以用仄聲。

誰能將古韻平仄講的清楚易懂?

古韻中的聲調和現在我們聲調是有一定變化的,想從現在的聲調講清楚古代的聲調並不大容易,不過也有一定相同的地方,初學者可以通過漢語拼音對古代的平仄聲有初步的認識:古韻中平仄,平聲分為陰平聲和陽平聲,仄聲分為上聲、去聲、入聲。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所謂平,就是音調幾乎沒有起伏起伏,高就是起音音調較高),這裡,有可能說的大家還是不大明白,那麼,我們從漢語拼音的1、2、3、4聲來看,一聲明顯起調較高,切一直處於無起伏變化,所以,初學者可以理解為:漢語拼音1聲為陰平聲。(這種理解,包括下面結合漢語拼音的理解只對初學者有幫助,這種理解較片面,而且有時還有錯誤,糾正方法在後面的入聲說明)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為中,聲調慢慢有上升情況,有時也不上升,呈中平調),這種聲調結合漢語拼音的2聲說,比如“如”字,起調不高不低,而且起伏不大,可理解為中平調;“鵝”字起調不高不低,而後來聲調慢慢上升,為中升調,如、鵝都屬拼音2聲,所以,初學者可以理解為漢語拼音2聲為陽平聲。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漢語拼音中3聲起調低沉,而起伏情況呈音調上升,如“我”字,起調很低,而後來音調上升了,所以初學者可以理解為漢語拼音3聲是古韻的上聲。去聲:一個高降調,起調高,而後來音調下降,漢語拼音的4聲也是這種情況,如“漏”,起調明顯高,讀長音時明顯有音調下降趨勢,因此初學者可以理解為4聲是古韻的去聲。我在上面說到通過漢語拼音理解古韻平仄不夠全面,就是因為還有一個入聲,入聲字是在古代某些地方的方言中出現的字,音調比較特殊,現在中國也有一部分地區保留入聲字,但是因為不是全面的,所以入聲字比較難理解,這個只有靠查工具書,比如“得”、“泊”、“不”、“一”都是入聲字,是因為這些字在古代出現在一些地區方言中,聲調不同於其它四聲。

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例如:現代漢語的“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一、二、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一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象“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

用最簡單的方法怎麼學習古韻四聲和平仄

一字一音是漢字的生要特點,而不同的字音讀起來又有高低長短、緩急升降之分,這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聲調,古人分別叫做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這就是常說的“四聲”

根據聲調的不同,古人又把不同聲調的字分為兩大類,既平聲和仄聲,其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個聲調。入聲字的讀音特別急促重濁,在保留入聲字讀音的地方,只有將入聲字一一記住,別無替代辦法。這樣,入聲字就可以排除不管,所區別平聲、仄聲就是怎樣區別平聲、仄聲就是怎樣區分平聲和上、去聲的問題了。

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加上上聲、去聲,這就構成現在的“四聲”。如果能正確掌握現在的“四聲”。自然就能區別平聲和仄聲了,不管看見什麼字,只要能正確地讀出音來,立既就可以確定它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只消記住“期、齊、起、氣”四個字的次序,並把它作為比較的標準就行了,這對許多地區的人特別是四川人是行之有效的。

平仄怎麼分,我是初學者,能麻煩講想一些嗎

怎樣分辨平仄?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古(舊)聲

現在社會都發展到哪裡了,都要實現幾個現代化了,況且現在全部通行普通話了,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古韻?是不是多餘的事!是不是有意在為難大家?是不是在開歷史倒車?古韻是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我認為: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楹聯愛好者,或是一個對聯工作者,應該新聲、古聲都懂,哪怕是今後全部通行現代漢語了。我們也要了解古韻,這是欣賞,學習,吸收,傳承對聯文化的需要!!!否則就不好說了。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多個字,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

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這樣也不好。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創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瞭解一下古韻,是很有好處的。俗話說得好:技(才)不壓身。在一生中,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也許是我們與平時自己看書學習的不同的一個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討論,效果會不一樣的。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

平仄的分法?

怎樣分辨平仄?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古(舊)聲

現在社會都發展到哪裡了,都要實現幾個現代化了,況且現在全部通行普通話了,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古韻?是不是多餘的事!是不是有意在為難大家?是不是在開歷史倒車?古韻是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我認為: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楹聯愛好者,或是一個對聯工作者,應該新聲、古聲都懂,哪怕是今後全部通行現代漢語了。我們也要了解古韻,這是欣賞,學習,吸收,傳承對聯文化的需要!!!否則就不好說了。其實這兩套系統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多個字,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

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這樣也不好。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創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瞭解一下古韻,是很有好處的。俗話說得好:技(才)不壓身。在一生中,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也許是我們與平時自己看書學習的不同的一個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討論,效果會不一樣的。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

聯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

相關問題答案
古韻平仄怎麼分?
中平仄怎麼分?
詩歌的平仄怎麼區分?
粵語怎麼分平仄?
蘋果平板怎麼調分辨率?
分數的平方怎麼算圖片?
淘寶分銷平臺怎麼做?
古箏琴絃級別怎麼分?
古劍奇譚怎麼跳過劇情?
怎麼分乾性與油性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