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有什麼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5-01-24

大年初一有什麼習俗

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臘月二十三”。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祭灶

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掃塵

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

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豆腐

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會買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鍾馗故里賜福鎮宅聖君鍾馗門神,猛將秦瓊、尉遲敬德(尉遲恭......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過年習俗初一到初七大有講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春節這一天。

春節的習俗中一般都會有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的說法,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正月初一春節的習俗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電話問候是必不可少的,說聲“過年好”,祝福每個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大年初二的習俗: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飯住下,俗稱“住孃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大年初三:在春節的習俗中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民間風俗這日稱為“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意味著掃走汙穢晦氣和窮根的民間習俗。所以這一天不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一樣掃走。這一天又稱“赤口日”忌串門,人們都不會外出拜年串門,外出遇到就會容易引起與人有口角之爭執,故家中有長輩的對這日會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戶同時不讓晚輩外出拜年串門,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爭的凶煞。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民間傳說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準備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財神”,同時各家都會置辦酒席祝賀“財神生日”的到來,這風俗是民間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動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陽開始下山至晚上舉行的民間俗語;“送神早接神遲”。同時這日可拜謝“灶君”,聽說民間風俗對“灶君”是......

大年初一你們有什麼習俗......

大年初一不許睡懶覺;不允許把垃圾拿出去倒了;不許喊人起床。

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風俗習慣

年初一;拜年賀新歲

農曆正月初一風俗是稱為“元日”,大年三十晚十二點到初一零時拜祭祖宗、大神等到廟宇燒頭注香。當晚大家起床炸煎堆、油角、殺雞焚燒香竹、放炮竹俗稱“搶春”零時零分搶燒第一注香,祈求來年更順利。初一零晨起這天晚上長輩為“賀新歲”還要將須要為晚輩準備好壓歲錢“利事”了,表示祝福和好運帶給晚輩。初一早上一家老少都要吃齋菜,風俗稱;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吃過齋菜後晚輩要去向家族長輩“拜年”講些祝福語及恭賀來年好意頭的說話,將會收到長輩的“利事”,那天是“拜年”的**晚輩都希望自己最早向長輩“拜年”得到包大“利事”。

民間正月初一是風俗稱為;“掃帚生日”,所以忌動使用掃帚,初一不能掃地否則會掃走好運,引來“掃帚星”將帶來晦運。同時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將財氣趕走會有破財。

年初二;開年回孃家

初二一早,家中婦女就要準備“開年”飯了,在廣東的風俗中吃“開年”是新年伊始最隆重關建的一餐,開年飯的菜式要有含意。如;發財好事就手(炆豬手、髮菜、蠔豉)、紅運當頭(燒豬肉)、一帆風順(鯪魚等魚類)、好事生財(蠔油生菜)等如意菜式名。

正月初二又俗稱“姑爺節”這一天外嫁女與攜夫帶子女回孃家,姑爺回外家一般帶水果、年糕、冬菇、臘味等年貨。廣東有些農村的風俗正月初二有“放生”的習俗,買活的鯉魚、鯪魚、麻雀等拜神後魚放到河裡麻雀到山林中放生。

年初三;赤口日忌串門

風俗這日稱為“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掃出,意味著掃走汙穢晦氣和窮根的民間習俗。所以這一天不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一樣掃走。同時這一天人們都不會外出拜年串門,這天又是“赤狗日”俗稱為“赤口”。民間流傳赤狗是口怒之神,外出遇到就會容易引起與人有口角之爭執,故家中有長輩的對這日會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戶同時不讓晚輩外出拜年串門,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爭的凶煞。

年初四;開門接財神

傳說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準備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財神”,同時各家都會置辦酒席祝賀“財神生日”的到來,這風俗是民間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動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陽開始下山至晚上舉行的民間俗語;“送神早接神遲”。

這日可拜謝“灶君”,聽說民間風俗對“灶君”是獎罰分明的神之一,如舊年家中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拜祭“灶君”,如舊年家中順景發有小財可用“三牲水果茶酒”拜謝“灶君”,希望今年勝舊年。

初五、初六出省城

習慣到農曆正月初四後的各種傳統風俗儀式基本完成,如下的到初九拜祭玉皇大帝了。所以這兩天都是外出遊玩,各村各鄉的人都會到鎮上趕集,有條件的就出去省城(廣州)開開眼界了。

年初七;人日煲粥吃粉、面

初七民間風俗是“人日”,意為“人人生日”這一天每家都會用七種豆類煲粥炒粉、炒麵慶祝“人人生日”,在舊時民間鄉村中會舉行小型廟會。

年初八;串門不回家

舊時在民間流傳著“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歸”的習俗。(因何那天不回家,我無法找到資料)

年初九;三牲水果拜玉帝

這天是傳統習俗的“九皇誕”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希望來年風調雨順有好收成,同時拜過“九皇誕”保佑家人健康長壽之意。

年初十、十一;開春旺地好收成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兩天農家會到田裡旺地耕種,希望來年收穫糧滿倉。(在**來說就不存在旺地了,現在有地才值錢呢)

年十二;祖宗堂前點新燈

在舊時農業社會很注重生男孩繼承家中香火,每當同姓村落都沒有宗堂,是本姓初生的男孩都可在這天到來點新燈加添族簿,到正月十五這......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都有什麼習俗

其實還要看各地的風俗哦

並不是一樣的

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民俗:大年初一到初五有哪些講究

1、過年這段時間,大家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無論是你罵別人,還是別人罵你,只要你先罵別人,那就可能會是你一年的運勢都不好,而且對健康不利,都知道過年是個重要的日子,那為何不能和氣的過春節,所謂和氣生財。還包括不能打小孩、吵架、不準罵人、詛咒或發誓、打破東西、病死傷殘之類的言語連災禍虧損等只要是不吉利的言語,行為在過年期間都不可說和做。這樣才能確保新年幸福順利安康,新的一年才能有好的開始,好運才會相伴你。

2、最好不要掃地或倒垃圾,否則可能會把你的福運都掃走,如果真的要打掃房間,掃地的時候要從外向內掃,把垃圾等包好,初五之後進行處理或倒掉即可。

3、有大年初一早上不洗澡、不洗衣物的說法,這樣才不會將財運洗掉。

4、大年初一的時候女兒不能回孃家,否則對孃家不利,因為女兒出嫁了就理應在夫家過年,假如新年第一天就回孃家,表示婚姻可能出問題才需要迫不及待回孃家求助。

5、在有些地區,大年初五之前不可煎粿,因為煎粿會赤,表示會散財。

6、在大年初五之前不能拿針、刀利器,用意在使辛苦一年的女主人能好好休息一下,另有一個習俗是說大年初五之前不能吃雞頭或腳,這表示新年能有頭有尾。

7、不能看蒸發粿,否則發粿無法蒸發,將影響全家運勢。也不可贈送粿類,因為送粿不吉利。

8、要注意過年期間也不要有人哭泣,以免新的一年常遇不順不好的事。

9、過年期間最好不要打針、開刀,或就醫看病,其實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祈福,以祈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10、大年初五之前不能討債,這也是為了讓別人能安心的過年,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年後再說,與他人便也是與己方便,多體諒一下他人。

11、過春節的時候,最好不要打破玻璃,陶瓷器物,以免破財破運,這是眾所皆知的禁忌,如不小心打破,應該立即說碎碎“歲歲”平安。

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講究

1、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2、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3、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4、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5、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6、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7、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

你家大年初一有哪些風俗習慣舉三例說明

給自家長輩拜年 早上是餃子麵條做的飯 中午吃大餐和全家糕

相關問題答案
大年初一有什麼習俗?
大年初五是什麼日子?
正月初一有什麼講究?
初一有什麼課程?
大年初四是什麼星座?
聖誕節有什麼習俗?
春節有什麼習俗?
接親有什麼習俗? ?
感恩節有什麼習俗啊? ?
鎮江有本一有什麼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