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節日都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我國哪些節日是"非遺"是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我國屬於“非遺”的節日有端午節和二十四節氣。

我國哪些節日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24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民間有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可以幫助人們記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哪幾個中國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被作為民俗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節日有:1春節;2清明節;3端午節;4七夕節;5中秋節;6重陽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過年,很簡單啊,百年,紅包,放炮仗,年夜飯,等待穿新衣。陰曆元月初一。

2:元宵,吃湯圓,燈謎。賞燈。陰曆元月十五。

3:清明,上墳,燒紙,擺死人祭。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農曆三月初八.

4:端午,這個麼,紀念屈原咯。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口,這個就是起源於浙江了,呵呵,我們老家的節日。

5:七夕,這個我知道的比較多,嘿嘿,乞巧節,中國的情人節,活動很多,牛郎織女的節日,當然離不開喜鵲了。喜鵲架起的橋給牛郎織女以及兒子和女兒見面。

6:鬼節,陰曆七月十五。人們做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嘿嘿,有點陰森森的感覺`.來自查了下.古謂七月“孟秋”,《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7:中秋節,月餅必不可少`.月亮.賞月,此為嫦娥和后羿的故事啦.當然離不開月兔和月桂,吳剛也是- -||..中秋人們最期盼回家親人團聚.甚至比過年還期望..陰曆八月十五.

8:重陽:陰曆九月初九.九九重陽.這個我知道的也還可以.- -.九在古代為陽,八卦中的極陽.兩個九,重陽.- -|.道教說法是次日天地間陽氣最重.一般都登高.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我也知道.#99

9:臘八節.紀念灶神.主要是吃臘八粥.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嘎嘎!

10:上巳節,也叫女兒節,俗稱三月三,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因而稱之為“上巳節”。

在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不太熟,但是聽我奶奶說過.`

11: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不是很熟#99.《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是古代為勞作而誕生的節日.

12:冬至:農曆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冬至大如年,膠東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有“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面,誰不吃誰是王八蛋”的說法,呵呵.

13:小年夜:浙江附近是除夕夜前一晚,- -||.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這一天放鞭炮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14忘記說了,過年那兩天有2個節日,一個除夕.一個大年(大年初一)- -||.算一個吧?.習俗差不多說了.`

15:打春:這個就是立春,我國曆史上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擡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上街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擡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新自執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因此,人們就把立春叫做“打春”.知道的差不多就這點了,陰曆的- -.很難想,想了半小時了.- -.

具體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樓主可以參考我給出的鏈接,在網站的右下角可以點擊進去看到節日的詳細解釋,希望LZ滿意!

參考資料:www.365jieri.cn/...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本篇介紹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既是民間節日,當然除非特別說明,一律都是採用農曆紀年。

--------------------------------------------------------------------------------

春節

路神生日

元宵節

春龍節 (龍擡頭)

寒食節

清明節

立夏節

端午節

天貺節、翻經節、姑姑節

火把節

七夕

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地藏節

中秋節

重陽節

祭祖節

冬節

闊時節

臘八節

小年

除夕

回族節日

--------------------------------------------------------------------------------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撊瘮。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雲: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寓做事有頭有尾)、公雞、魚(寓年年有餘),吃蔥(寓聰明)、蒜(有算計)、大雜菜(寓團結和睦),米中摻谷(得“穀子多”的吉利話),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寓可有好運氣),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或頭天貼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認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掃地(認為會把財氣掃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打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俗稱圓宵)或餃子,飯後皆出門玩耍。不少村寨耍龍耍獅子、唱花燈。

苗族春節期間,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語稱“奧道”),舉行隆重文娛活動,稱主辦人為“尤厚道”。有的過年時用糯米飯喂牛,牛角上貼紅紙,拉到井邊給牛“照鏡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這三天要殺豬祭“門主”,或稱祭“火龍豬”,祭時外人和婦女不得參加,漢族人不得偷看。認為祭過“門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來年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內不發生火災。

回到菜單

--------------------------------------------------------------------------------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

中國世界非遺有哪些

2001年通過的:崑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截止200廠年,一共26項。

中國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申遺失敗不是"壞事"?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然而,專家稱這不是壞事。 “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衝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25日上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 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已經上演,受到廣泛關注。人們所期盼的當然是中國的端午節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目的是加大我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力度。而如今韓國獲勝,多少有一種失望的感覺。兩國都希望自己能獲取勝,如果從端午節起源來看,我國的端午節最應該被批准。因為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端午節俗稱端陽節、端午節、天中節,除我國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等約28個少數民族都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這些國家至今還在歡度端午佳節。實際上,韓國所獲勝的江陵端午節本來就源於我國遠古的祭龍日,它的遠古文化蘊涵是用龍的威懾力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從時令上看,“端午”為“陽極之日”,故《風土記》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天中節,故作種種物辟邪惡。” 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後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藉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 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 ‘端午節’和‘端午祭’並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期間,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來。端午節在中國本來就是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雖然在韓語中,‘祭’和‘節’的意義有所差別,但是在‘申遺’時,無論端午節還是端午祭,都應該用英文的FESTIVAL(節日)表示。” 無論說法如何,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是不爭的事實!祖宗留下的遺產落敗了,我們以何顏面笑談“這不是壞事”?說出口還真有一種心虛的感覺。在去年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遺產,在前不久韓國某公司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搶先註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如果說好處在於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並得到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鑑意義。那麼,我們的端午節(而不是某國端午節)達到國際認同還有一段漫長沉重的路子要走。我們不由的去思考,我們的落敗其實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反省我國情況就會發現,我國節日體系的文化特色顯得不足,洋節日侵襲嚴重,人們多是追捧外來節日文化而對自己民族的卻缺少認識,更談不上喜愛和保護。這次韓國申遺成功的板子剛好打在我們的臉上,猶如韓國的影視劇將我們的專利賣給中國一樣——這板子打得好,也打得......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麼 10分

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文化的侵襲,這些節日正在逐漸喪失魅力。

現在,儘管春節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但是年味卻越來越淡,不但過年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不小的變化,就是人們內心那種憧憬與期盼也無從撿拾。比起春節,其他傳統節日就更顯頹落了。雖然我們依然會在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包粽子,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減,節日文化的內涵卻越來越枯萎,人們參與的熱情與日俱減,近乎名存實亡。

而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些舶來的“洋節”卻是越過越紅火,尤其是都市裡的青年人蔘與聖誕節、情人節間的熱情,更襯托出傳統節日的冷清。

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向社會公示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入圍。這標誌著一場“民族節日保衛戰”從政府層面開始打響,令人振奮。相信這份有很強內聚力和廣泛包容性的民族精神文化遺產,在政府的關注和扶持下,在熱心民族民俗文化的國民參與下,必將在未來的歲月裡不斷創新發展,發揚光大。

傳統節日入圍首批國家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近日開始向社會公示,為期30天。據介紹,該名單是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相關部門推薦申報的1315個項目進行審議後篩選而成,分為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共10大類。其中,備受關注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農曆二十四節氣、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等中國傳統節日進入推薦名單,另外,梁祝傳說、格薩爾史詩、蒙古族長調、川江號子、維吾爾木卡姆、秦腔、儺戲、吳橋雜技、水書等文化遺產均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推薦名單。

傳統節日的根源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露露女士新著《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將中國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清明節、天貺節(六月六日)、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係。

而當中國農業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後,傳統節日則又從性質到形式,開始為儒家倫理學說支撐的家族制度而服務。這種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並對民間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於是我們看到在傳統節日中,“農事”、“祈福”、“驅邪”等主題爾外,又添加了“祭祖”、“團圓”等“孝親”元素。

傳統節日斷裂現狀

我國現有的法定節日有10個,分別是:新年(西曆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其中只有春節屬於傳統文化節日。其他節日,或來源於重要的......

中國有哪些節日

主要節日有除夕(農曆大年30)、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愚人節(4月1日)、清明節(4月4日)、勞動節(5月1日)、青年節(5月4日)、端午節(農曆5月初5)、兒童節(6月1日)、建黨節(7月1日)、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23日)、建軍節(8月1日)、中秋節(農曆8月15日)、重陽節(農曆9月9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臘八節(農曆12月8日)聖誕節(12月25日)(24日是平安夜)元旦(1月1日) 這是中國節日還有世界節日就不一一例舉了 希望能夠幫到你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什麼時候

按照我國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的節日: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4、端午:農曆五月初五。

5、七夕: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6、中秋: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重陽:農曆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8、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非遺節日都有哪些?
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法定節日都有哪些?
中國科技成果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詞典都有哪些?
有意義的節日都有哪些?
中國通訊公司都有哪些?
中國的直轄市都有哪些?自治區有哪些? ?
中國傳統節日都吃什麼?
國家節假日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