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型教學策略是什麼?
教學策略中品讀體驗的一環的學習目標是體會什麼感悟什麼領會什麼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最優化框架式集成整體,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試論述小學階段體驗作文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事實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根據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時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調動寫作的積極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及時發現抓住學生作文的“閃光點”放大。“閃光點”,,同時指出應該修改的地方,及如何改。通過面批,增強學生信心,興發興趣。
2、把學生的優秀作文裝訂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穫的喜悅。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優秀作文被工整的裝訂在了一起,配上美麗的插圖,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如果在班會課上組織大家互相傳閱、交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定會空前高漲。
3、有計劃的設計遊戲,編導小品,組織外出參觀等活動。學生親自參加的實踐活動,往往會津津樂道,此時讓學生寫出實踐活動的經過和感受,自然會興趣盎然,學生有了寫作的慾望,教師一定要給予保護,即使有些學生寫的是“三兩句的流水賬”教師也不要責備求全,讓學生感到寫作不是“難於上青天”這樣才會大大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特點。記得在《一次的小實驗》的習作指導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平時最感興趣的小實驗,按一定的順序把過程寫清楚,並寫出實驗時人物的心情,但這次習作大部分學生寫的不夠理想,這顯然與平時生活觀察不仔細,實驗做的少有關係,於是我聯繫科學老師帶著大家做了幾個實驗,這次學生做實驗的目的性很強,通過學生的認真仔細觀察後,再次習作時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根據教材內容採取指向觀察訓練、自由觀察訓練和聯繫實例觀察訓練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訓練。
三、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與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裡研究也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能使聽、說、讀、寫收到較好的效果。在進行《我最喜愛的小動物》作文指導時,我提前就讓學生去觀察,回憶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課堂上的相互交流中發言的同學絡繹不絕,講的同學很認真,講到有趣的地方還會哈哈地笑起來,聽的同學很專注,能與講的同學融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在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口頭表達能力之後,我便趁熱打鐵,讓學生將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當然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必須從低年級開始,抓住課內插圖和看圖說話,採用個人自說,同桌對說,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還要注意合理的想象,這樣既豐富了語言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歐陽修在回答“如何寫好文章”時說,“無它術,唯勤讀書而且多為之,自工。”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便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淨精神、拓視野、活思想,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詞彙,習作時才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那麼如何積累素材呢?我認為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
1、閱讀中積累。在閱讀教學中,有很多課文的課後習中都會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現實中,優秀習作舉不勝舉,學生可以把課內、外積累帶的好詞佳......
教育學中 教學方法 除了情境體驗 法 還有哪些方法
中國教學方法分類模式
1、李秉德教授主編學論中的教學方法分類
按照教學方法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分為五類。
第一類方法:“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第二類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第三類方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第四類方法:“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類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2、黃甫全教授提出的層次構成分類模式
黃甫全教授認為,從具體到抽象,教學方法是由三個層次構成的,這三個層次是:
第一層次:原理性教學方法。解決教學規律、教學思想、新教學理論觀念與學校教學實踐直接的聯繫問題,是教學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方法化的結果。如:啟發式、發現式、設計教學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層次:技術性教學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學方法的指導,向下可以與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相結合構成操作性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體系中發揮著中介性作用。例如: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習作業法等。
第三層次:操作性教學方法。指學校不同學科教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具體的方法。如語文課的分散識字法、外語課的聽說法、美術課是寫生法、音樂課的視唱法、勞動技術課的工序法等。
小學品德與社會體驗式教學有哪些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淺談小學低段怎樣實施體驗式閱讀 創設情境,樂於體驗 學生對學語文興趣不濃,有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驗式德育班會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有計劃地開展與組織班會一直是學校賦予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學校對在校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之一。班主任定期或有針對性地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與在其他場合、其他形式的德育活動相比,一方面能較好地形成集體輿論,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推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識;另一方面能在學生中實現更廣泛的思想交流,達到碰撞後的互相包容,有利於解決班級集體事務,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同時對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辨能力、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班會課組織得當,對轉化學生思想工作和形成班級良好氛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是一種省時、高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具有較強的教育性和實踐探索效果。
如何在聽說課教學中落實體驗語言,培養策略和落實語用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 語言訓練的現狀《新課程標準 》 實施以來 ,語文教學在繁榮的背後出現了不少值得憂思的現象 ,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語言訓練的削弱.隨著新課程的實施 ,很多教師重視了“自主 ”、 “合作 ”、“ 探究 ”、“ 開放 ” 等閱讀形式 ,語言訓練的內容越來越少.我們很難看到老師帶領學生紮紮實實地學詞寫字 ,也很難看到老師切出大塊時間進行默讀、 複述、 背誦等訓練.即使有這樣的訓練 ,也因為過分強調了自主而使得訓練不到位;過分強調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缺乏表達的規範性;說寫的交流只重視內容的反饋 ,忽略了語言的形式 ,且經常得不到時間的保證;教學中逐漸淡化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二、 《語文課程標準 》 的有關理念《語文課程標準 》 中明確指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 ,“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語言是工具 ,對工具的掌握、 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技能.語言技能的形成必須經過訓練.這種訓練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 有步驟的練習.既有明確的目的 ,又要有科學的方法.其實傳統的語文教學進入誤區主要原因是 ,對學生的訓練太呆板、 太僵化、 太機械 ,學生學習知識是完全意義上的被動接受者 ,並且主要為應試服務.在新的課改實踐中語言訓練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構建 ,語言訓練不僅是指語文智能的培養 ,而且浸透了語文情感.在內容和目標上 ,既包括外在語文行為的訓練 ,又是指導包括內在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轉化和相互建構的 ,是統一的.三. 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1、向教材借修辭手法,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小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是稚拙的,同時又是可塑的.新教材在編排上增加閱讀量,增加了經典詩文、優美詞句的積累.許多課文都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讓文章更優美生動.我們要結合具體的語境,讓學生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繼而尋求寫作中可供借鑑的突出點,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修辭手法,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第二自然段時,引導學生體會“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這句話所運用的比較手法後,繼而引導學生體會“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
如何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體驗遊戲性方法
遊戲 性,方法,
那麼小……拉倒吧……
小班化教育的課堂教育策略有幾點
一、主體化參與策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自覺性,讓學生自主學習。
人的發展最根本的是主體發展。人的主體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機制,也就是說人的主體性是活動生成,在活動中發展的。
活動教學研究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和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各項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幹,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理解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生是活動教學的主體,活動教學策略的制定,內容的確立,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年齡特徵,在活動教學實踐中,只研究和把握住學生的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切實富有主體性。
參與教學的策略,重點是在小班的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意識,這種參與是一個積極而有貢獻的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運用參與教學的策略上,要把握住兩個操作步驟。1全員參與。2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敢說,有疑能質,樂於參與,同時重視對學生參與程度的指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他們主動發展。如:一位七年級的小班實驗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看雲識天氣》一課之後,為擴大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設計了組織學生進行參與活動的題目,讓學生看雲,看到什麼?想到什麼?用文字或語言展現出來。學習了《風箏》後,讓學生自己設計製作風箏,或設計一場有意義的遊戲。將遊戲方案在班級宣講,選最佳方案,開展遊戲,最後寫成文章。
實踐證明,參與策略的實施,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他們在發散性思維活動的鍛鍊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創設自由討論甚至爭論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髮散性思維。小班化教學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學生在課堂上開展熱烈的討論甚至激列的爭論,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培養了創造性思維:由於學生額少,教師不用擔心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每堂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具體實施:
(1) 會預習。具體包括:會藉助教材、工具書以及聯繫實際自學,會將感覺精彩或有疑問的標註在書上,會利用各種媒體收集資料。
(2)會提問。一是質疑,對不理解(思想內容)、不瞭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知識)的詞句質疑,對老師、同學的觀點質疑;二是以提出問題的形式自己制訂學習目標,可以圍繞課題、圍繞課文內容、圍繞中心、圍繞藝術技巧、圍繞思路等展開,以疑促思、促學。
(3)會討論。從自主學習的策略來看,這是指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具體包括:會積極主動地發言,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觀點,會吸取同伴的有益觀點及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4)會一些具體的、針對性強的學習方法。如怎樣記、算.說.寫等等。具體的學習方法是很多的,教師不僅可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也可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尊重學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學習方法,因為只有當學習方法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習慣時,才能發揮其作用。
(5)會反思。會總結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學習上尚存的不足,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合作化互動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動。
互動教學策略,在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班級群體效應,使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獨自站講臺,讓學生也有上臺講解的機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使學生有成功的體驗,有提高學習成績的成效。促進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