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冠禮是幾歲?

General 更新 2024-12-31

古代男子多少歲行加冠禮

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漢劉向 《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觸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

古代的時候,多少歲開始行冠禮?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女子十五則及笄

古代冠禮到底是多少歲舉行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沒呢麼囉嗦複雜

一句話 就是(在儀式中請長輩給剛成年的男性)梳上髮髻 戴上帽子 算成人了

什麼叫冠禮,多大年齡才能舉行

冠禮,是漢族嘉禮的一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冠禮基本上在此時舉行;同時也考慮到現實情況——由於我們現在大多數高中生畢業的年齡在18歲,這基本是一個人生的分界點,“18歲成人”不僅符合時代特點和法律要求,也結合了當代青年人身體發育成長的規律,因此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時間,最好在行禮者18歲生日前後。當然,一些已過18歲的年輕同胞,出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冠禮的實踐願望,雖然已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成人儀式”,但也可礌參加冠禮活動。不過,宜在20歲之前而不宜過晚。

古代男子多少歲行加冠禮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古代舉行成人禮的時候是多少歲啊?

冠禮和笄禮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禮記》雲:“夫禮,始於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對於冠禮非行不可,《禮記》的解釋是:“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這麼說,不懂禮義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髮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儲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與男子的冠禮相對,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也叫加笄,在15歲時舉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長替她把頭髮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改變髮式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

從最早的《禮記》記載看,男子成人禮是20歲,女子成人禮是15歲。

古代男子冠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具體流程是什麼樣的?

從二十歲開始

儀式總是通過語言與身體的程式化動作來完成的,冠禮主要由給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徵意義的儀節、禮辭以及身體的程序化動作所組成。根據《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20歲時,家庭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冠禮的具體程序和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賓、筮賓、宿(請)賓及贊冠者。

冠禮是古代社會的“****禮”,是古代貴族青年必經的重要生命禮儀,只有行過冠禮後的人才被社會承認,古人對它非常重視。凡是重要事情,古人都先要卜問吉凶,然後根據占卜結果行事,所以行冠禮之前,要用占筮來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及來賓。《禮記·冠義》雲:“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主人(冠者之父)請筮人在廟門前占筮,筮人通過蓍草莖占筮來決定行冠禮的日期,這叫“筮日”。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後,冠者之父或兄到賓家(主人的僚友)邀請並告知行冠禮的日期,稱為“戒賓”。在舉行冠禮前的第三天通過占筮選定為冠者加冠的主賓,主賓選定後,主人前往邀請,稱為“宿賓”。最後主人再用同樣的禮儀為主賓選擇一位助手,即幫助主賓行冠禮的人,稱為“贊冠者”。加冠地點選在祖廟。這一切都表明冠禮是一項極為隆重的儀式活動。

2.為期。為期,就是約定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參加冠禮的主要人員確定後,在舉行冠禮的前一天黃昏,主人集合將冠者的眾兄弟在廟門外與有司及擯者(有司中佐助主人行禮事的人)約定翌日舉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3.冠日陳設服器、主人及以下即位。加冠的當日清早,主人要陳設冠禮過程中所需要的盥洗之器、冠服、梳妝用具和盛酒禮器等。陳設完畢後,主人、加冠者的兄弟、擯者和冠者都各即各位。

4.迎賓及贊冠者入。擯者向主人報告主賓及其助手的到來,主人從大門左側出來迎接,導引他們進廟。在這個過程中,每走到拐彎處,主人與賓都要互行揖禮,走到廟門前,主賓要互相揖讓後再進廟門。

進入廟門後,主賓在行進中要相互揖讓三次,在升階時,主賓又三揖三讓後升階升堂。不厭其煩的揖讓體現了傳統禮儀所蘊含的敬讓精神。

5.始加、再加、三加。此儀式為冠禮的主要部分,主要是三“加冠”、三“易服”和三“祝辭”。主賓依次將三種不同的冠給冠者戴上,冠者隨之要更換與冠相匹配的三套禮服,這稱為“三加”。冠者即席入坐,贊冠者(助手)用櫛為他梳頭、挽髻、加笄,用緇(黑繒)纏住髮髻。主賓從有司手裡接過緇布冠,向冠者致祝辭然後為之加上緇布冠,冠者起身回到房中換上玄端服,繫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出房面南站立,此為初加。再加和三加與初加的禮儀一樣,只是冠服不同。再加加皮弁,冠者回房換白色而腰間有褶皺的裳,系白色蔽膝;三加加爵弁,冠者回房換薰裳,繫上赤黃色的蔽膝。在這個過程中,主賓每次加冠時都要向冠者致不同的祝辭,皆為勸勉與祝願之意。 6.賓醴(向冠者敬酒的儀式)冠者。三加後,主人與贊者(助手)設筵席於室門西邊、堂正中,冠者將首次得到****的禮遇。賓揖請冠者即席,面朝北向冠者授觶(飲酒器),賓贊者向冠者進上脯醢(乾肉和肉醬),冠者祭食、祭酒,以感恩的心祭祀先人,表示不忘本。賓則以****之禮與冠者相互拜揖,表示冠者已****。

7.冠者見母。冠者帶上乾肉從西階下堂,到東牆那邊,從北頭的闈門出來,面朝北拜見母親,並獻上乾肉,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

8.賓字冠者。取字是冠禮重要而特殊的儀節,因為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之後,名只用於自稱,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以示尊敬。冠......

古代男子幾歲成年

男子弱冠,女子及笄。也就是男子20成年,女子15成年。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順便送你一些關於年齡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古代男子幾歲成年

弱冠成年是在二十歲 要舉行典禮的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古代幾歲算成年?

男子弱冠,女子及笄。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弱冠頂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順便送你一些關於年齡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歲樂期頤。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冠禮是幾歲?
古代通判是幾品官?
古代總督是幾品官?
古代女子多少歲行笄禮?
古代束髮是多少歲?
古代一升是多少斤?
古代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古代震卦是什麼意思?
古代于謙是什麼家?
古代前鋒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