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紅軍長征?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紅軍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徐佔權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但國民黨蔣介石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中央蘇區。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如果繼續採取毛澤東為紅軍制訂的戰略戰術原則,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大規模‘圍剿’是有可能的。”徐佔權解釋說,一方面,蔣介石雖然調集了50萬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但同時也面臨著財政拮据、抗日反蔣運動日益興起、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在華利益不同與蔣的衝突不斷加劇等嚴重問題。另一方面,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的人民群眾經過多次反“圍剿”鬥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蘇區得到鞏固和擴大,經濟迅速發展,紅軍和地方武裝迅速壯大,為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然而,“左”傾冒險主義斷送了這樣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一味命令紅軍和地方武裝“以革命的進攻來粉碎反革命的進攻”,竭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進攻路線。

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徐佔權認為,這種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反對實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博古、李德等人無視敵強我弱的現實,照搬外國經驗,反對人民戰爭,主張純粹依靠主力兵團的所謂“正規”戰爭。黎川戰鬥中,紅軍防守兵力薄弱,毛澤東認為應放棄黎川、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要部隊死守黎川、不能喪失蘇區的一寸土地,命令紅軍主力在敵軍主力和堡壘之間連續尋戰近兩個月,結果不但未能收復黎川,反而使部隊遭受很大損失。

第二,反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主張實行“左”傾關門主義。正當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陷入被動之時,國民黨第19路軍將領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內反蔣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國民黨政府決裂。“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拒絕了毛澤東向敵人後方進攻的建議,並堅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絕支援19路軍。

第三,反對運動戰,主張實行陣地戰。李德提出的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理論,限制了紅軍的機動性,使得紅軍不能積極、主動地調動敵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敵人出碉堡而實行“短促突擊”。在歷時18天的廣昌保衛戰中,紅軍斃傷俘敵2000餘人,自身卻傷亡5000餘人,約佔參戰人數的五分之一。彭德懷曾批評說:“這種主觀主義,是圖上作業的戰術家。”

第四,沒有適時舉行戰略轉移,而是繼續主張同強敵拼消耗。廣昌保衛戰失敗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雖然討論過戰略轉移問題,但由於意見不一致,特別是共產國際模稜兩可的表態,致使軍委未能果斷作出決策,紅軍奉命展開分兵作戰、全線抵禦,結果為敵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

第五,倉促舉行戰略轉移,致使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在中央蘇區難以繼續支撐紅軍抗敵的情況下,“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才被迫放棄在蘇區內抵禦敵人的原計劃,決定於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紅6軍團前進的路線實行戰略轉移,準備到湘西北與紅3軍和紅6軍團會合,而後從外部實行反攻、恢復中央蘇區。然而,在敵人於9月底向蘇區中心區發起總攻......

當年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當時國民黨圍繳共產黨又由於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紅軍長征的目的地為什麼是陝北?

紅軍長征到陝北延安的歷史原因有7條。

1、當時渭南一帶有劉志丹的部隊,陝北延安有謝子長的部隊。這兩支紅軍已經在當地建立起非常穩固的革命根據地,紅軍北上就能與劉志丹、謝子長的部隊會師。從而佔領整個陝中和陝北地區。

2、紅軍開始是沒有打算去陝西的,後來被國民黨反動派追趕,在南方很難立足,因為南方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重點地區,紅軍到達甘肅後,應劉志丹同志和謝子長同志主動的聯繫,決定向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進軍。

3、國民黨反動派實質上是南方政權,陝中、陝北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蔣介石政權在陝中、陝北不存在。

4、從地理環境來看,陝西關中平原以北地區,到處是窮山惡水,高山大嶺,溝豁縱橫,連綿千里,易守難攻,誰也進不來,極其易於武裝割據。

5、陝北靠進蘇聯,便於取得蘇聯援助。

6、紅軍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而抗日的前線在北方。在南方還算抗日嗎?

7、延安南靠西安,東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樂窩,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戰勝南方,這是中國5000年的歷史規律。是鐵的規律。

毛主席率領紅軍挺進陝北,具有偉大的戰略眼光,是英明的歷史決策。

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

由於1934年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造成了中央蘇區被四面圍困。於是不得不逃離國民黨重兵包圍的江西,轉移到離南京千里之外的陝甘寧,來保存實力。而且途中湖南有薛嶽部,廣西有李宗仁和白崇禧部,四川有劉湘部的夾擊,只能到陝西,而且當時陝北有劉志丹的紅軍接應。

在紅軍長征過程中,黨的政策與策略也得到了適時的調整。長征開始後,黨中央逐漸排除了共產國際的影響,毅然實行與上層人物進行統一戰線的政策。紅軍長征過程中,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和國內複雜的階級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的大旗,正確處理長征與抗日、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關係,把紅軍的戰略退卻和北上抗日有機地結合起來。紅軍沿途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報》上發表。宣言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具有了上層統一戰線與下層統一戰線相結合的思想。1935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剛剛到達陝北,中共中央就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隨後,中共中央提出聯蔣抗日方針,併為此調整了各項具體政策。政策與策略的適時調整,表現出中國共產黨高超的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能力,為紅軍長征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紅軍長征是怎麼回事?

長征剛開始時,紅軍的確可以說是在逃跑,因為當時中央根本沒有個目標,沒有計劃,沒有任何的考慮,只是為了躲避眼前的圍捕;但到遵義會議以後,確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地位後,軍事行動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戰術上也靈活多變,是積極的撤退,四渡赤水、飛奪盧定橋,的確是軍事上的經典之作,這是的紅軍就可以稱為戰略轉移了!

紅軍為什麼要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徵?

我認為紅軍進行長征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既是由於"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的直接原因而被迫的,更是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客觀條件的變化和共產黨內主觀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首先、主觀上,我軍領導存在指導思想和戰略方向上的錯誤,挫敗是必然的。經歷第5次反圍剿失敗之後,我方在人口、兵力銳減,經濟幾近崩潰,物資供應不上,根據地面積亦是銳減而沒有了迴旋的餘地。

其次、客觀方面,從中原軍閥混戰後蔣介石集團對南方根據地和紅軍的態度看,他們決心剿滅紅軍,因此紅軍難以再在南方存在和發展。

第三,“九一八”事變後,救亡圖存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民族鬥爭的需要決定了黨領導的南方紅軍必須實行戰略大轉移,從南方轉移到北方的抗日前線。

第四,從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來看,為了避免在不利時機與敵人決戰,紅軍必須實行戰略轉移,以免在敵人進攻時使自己在軍事上,政治上處於被動地位;從中國革命的特點看,紅軍長征順乎當時國內變化了的形勢,合乎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

因此,紅軍長征是繼大革命失敗後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農村第一次戰略大轉移後的又一次戰略大轉移,是從敵人力量比較大的南方農村轉移到敵人力量相對較弱的北方農村,這符合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

所以,長征有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與必要性,而在長征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得到革命戰爭實踐的檢驗、豐富和發展,證明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與偉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參考資料:hi.baidu.com/...c.html

抗日戰爭,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反受到,王明、博古的左傾錯誤的指導,導致紅軍被圍無法突圍。在生死存亡的關鍵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所以決定大長征。後來在著名的遵義會議肯定了,先前毛澤東的正確指導方針,否定了王明等一干人等的錯誤思想。是我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圍剿失敗,長征迂迴到安全的大後方。不得已的辦法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關於長征,現在通行的官方解釋是北上抗日,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其實真實的原因更多的應該是後者,當勝利者根據自己的意願粉飾曾經的歷史真相的時候,對於經歷那場長征的人來說,雖然他們享盡哀榮,但是長征並不是他們的的本意,他們也沒有想到過要經歷那些苦難和取得那樣的輝煌。

1927年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從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紅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標誌著共產黨人要建立一個以瑞金為核心基地並且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計劃的正式開始。但是,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一味命令紅軍和地方武裝“以革命的進攻來粉碎反革命的進攻”,竭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進攻路線,開始了中央蘇區的噩夢。於是,在第四次反圍剿僥倖成功之後,第五次反圍剿以紅軍的失敗和元氣大傷使得中央蘇區在劫難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央紅軍撤離蘇區,開始了沒有方向的戰略撤退,當時對於紅軍來說最重要的是生存下來的問題,直到1935年初的遵義會議,毛澤東重新奪回領導權,紅軍的為了生存的逃亡才開始活色生香,開始精彩起來。而即使在這個時候,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戰開始的七七事變還有六年半的時間。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假設,如果紅軍粉碎了第五次甚至後來的七七八八次反圍剿的勝利,所謂北上抗日就永遠不可能發生。以成敗論英雄是中國的現實,但是,對於長征的開始,誰能否認是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蘇區已經無法立足,只有出走去爭取紅軍生存這樣一個歷史現實呢。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為什麼要長征?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憨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紅軍長征?
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
為什麼紅軍當年要長征過草地? ?
紅軍長征被稱為什麼?
紅軍長征為什麼能勝利?
紅軍長征有什麼意義?
紅軍長征是什麼?
黑人為什麼不留長頭髮?
為什麼嘴邊長粉刺?
為什麼我會長白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