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如何提高誠信?
如何做到誠信於人?
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係。處理這種關係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運行之規。
誠信,是公民道德的一個基本規範。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廣為流傳。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誠信是道德範疇和制度範疇的統一,
誠信是全體公民都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誠信可以是對社會、對他人的期望,但首先應該是對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誠信不能以他人的誠信為前提。對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來說,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身體力行,影響周圍,而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樹立誠信意識要從每個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誠信,才能要求別人也這樣做。社會由個體組成,每個人都以誠信要求自己,社會就會成為一個誠信社會。自己的誠信與贏得他人的誠信成正比,自己越誠信,就越會贏得他人的誠信回報。人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誠信無欺的環境中,誠信環境的形成取決於每個人對誠信所持的態度。誠信建設是每個人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這就需要大家積極參與,添磚加瓦,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會雞誠信水平,人人有責,人人有利,個個出力,個個受惠。如果你騙我一下,我騙你一下,騙來騙去,只能落個“兩敗俱傷”。如果等全社會所有的人都講誠信之後自己再講誠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於為自己的不講誠信尋找藉口,無異於推卸自己作為社會的主人在誠信建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
誠信的養成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只有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覺的行動。良好的教育猶如春風化雨,一個社會,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高度重視對公民的教育引導,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
“言必信,諾必誠”,“小信誠,大信立”。誠信教育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娃娃抓起,從日常生活抓起。要在全社會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氣和強有力的輿論氛圍。
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積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去小惡而從善,積小善成大德,這是提高公民誠信水平的必由之路.
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誠信的人?謝謝!
誠信,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基礎道德規範,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行為規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全社會各個單元都要堅持以誠為本,以誠立信。黨和國家強調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重,具體落實到高等學校就是要堅持依法辦學與以德治校並舉。我們呼喚建立規範、科學、操作性強的大學生誠信度評價體系。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誠信也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恪守誠信是每個大學生每個人應當有的生存和發展理念之一。誠信的人必將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從而享有做人的尊嚴和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的機遇。每一個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都應該認真地分析評價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樹立包括誠信在內的健康的價值觀,把誠信這兩個字刻進我們心靈的深處,用一生的言行去實踐它。只有當我們對於誠信的修養提高了,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個寶貴的人生際遇,讓自己真正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
如何提高自己誠信度的高招
這是看你個人的,如果你是個值得信賴的人,就算你說謊,別人都會認為是真的;反之,你是個不值得信賴的人,那麼你說的再怎麼真是,別人也是不會相信的
人要腳踏實地,說到做到,做為男人,更是應該這樣,不要吹噓自己,不要把自己誇大或者怎麼樣
認真做自己!!!
如何加強當前社會個人的道德誠信建設
個人品德建設的當前意義
個人品德建設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個人品德問題一直是歷代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並且有諸多論述。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個人品德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黨中央明確地把個人品德建設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對於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品德建設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如何加強當前社會個人的道德誠信建設
一是堅持科學執政。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即誠信,科學執政即誠信執政。必須提高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按科學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與水平;堅持求實創新,妥善處理改革發展中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實施科學決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堅持民主執政。民主和誠信相輔相成。應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決策程序,不斷提高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信任度,以民主政治建設推進誠信社會建設。
三是堅持依法執政。誠信是道德的底線和法治的基礎。堅持依法執政與以德執政相結合,進一步強化法制觀念,讓法律公正儘可能地貼近道德公正,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背信、失信者和腐敗、不公正的製造者,維護政府誠信和社會公正,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從個人角度如何推動社會誠信建設
建設誠實信用的社會,需要從制度建設入手。這個制度建設就是使人願意誠信待人做事,使這樣的人有保障,比如一旦因為信任別人吃了虧,他能得到補償
全面推進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等在內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府要以身作則,帶頭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以政務誠信示範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加強基礎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採集和分類管理標準,推動地方、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及互聯互通,逐步消除“信息孤島”,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在保護涉及公共安全、商業祕密、個人隱私等信用信息的基礎上,依法使各類社會主體的信用狀況透明、可核查,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
用好社會力量。企業要把誠信經營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切實做到重合同、守信用。發揮行業組織自律和市場機制作用,培育和規範信用服務市場,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的合力。
加快推動立法。把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作為重要基礎性工作,列入立法規劃儘快推進實施,使信用體系建設有法可依。
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個人怎樣加強誠信建設
積極參加相關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文化環境與文化活動。
以模範為榜樣,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接受誠信道德教育,先進的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健全人格,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從小事做起,付諸實踐。
以如何提高個人誠信水平,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為主題,撰寫論文2000字
撰寫2000字的文章是要耗費很大腦力和很長時間的,估計沒人願意免費為你寫這篇文章的,建議你適當增加懸賞分,這樣你才能得到熱心好友們的關注和幫助的。
如何踐行“誠信”與“友善”
請在此輸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基本規範和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這些道德規範和要求具有什麼樣的內涵?如何在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得到落實和踐行?本報今日刊發一組筆談,對此進行探討。
愛國: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
愛國是人們對於祖國的一種深厚的依戀、愛護,以及與此相應的實際行動。愛國是每個公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幾千年來,中華兒女一直高舉愛國旗幟,湧現出無數愛國英雄、仁人志士,傳誦著數不清的愛國詩篇,愛國主義精神早已融入億萬人民的心裡。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各民族、各階層團結一致的強大動力,支撐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偉大實踐。
我們愛國,因為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地大物博,因為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因為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祖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雖歷經磨難,但中國人民始終英勇不屈、艱苦奮鬥,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經濟、政治、文化成果。這一切在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鑄造了中國心。正如《我的中國心》歌中所唱的那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在中華民族成長和發展的歷史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懂得國家的重要和愛國的必要,懂得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命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沒有國,就沒有家,也就沒有個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沒有個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國家獨立富強,個人才能自由、富裕與幸福。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國家者載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風濤,當同心互助,以謀共濟。”正是從這種個人與國家的密切關係中,以及對這種關係的深刻認識中,中國人民產生了對祖國濃厚強烈的道德情感,並把這種強烈的愛國情感轉化為行動和實踐。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應當怎樣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呢?
愛國就要熱愛人民。我們要尊敬我們的先輩,是他們創造了中國的今天;愛同自己一樣生長在中華大地上的父老鄉親、師長朋友,他們與我們血肉相連,共同支撐和發展著今天的社會。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為人民服務,努力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回報人民,讓人民生活得更富裕、更美好。愛國愛民應從孝老愛親做起,尤其要關心愛護鰥寡孤獨等特殊社會群體,熱心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之中的人。特別是當國家發生突發事件和巨大災害之時,一定要高度關注,挺身而出,不畏艱險,不計報酬,盡力貢獻;堅決反對國內外一切敵對勢力對我們的分裂瓦解,同一切損害祖國利益和榮譽的行為進行堅決鬥爭。
愛國就要熱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愛惜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創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認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強調“天人合一”、“民胞物與”,注意愛護生態;中華傳統文化一直強調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些遠見卓識,已被今天世界的人口膨脹和工業化所帶來的環境危機、霧霾和水系汙染所證實。保護環境再也不能等待,再也無法推託。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優良傳統,立即行動起來,發揚中華民族樸素節儉的好傳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天藍氣清,推動和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愛國就要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豐富的寶庫,既有文史哲學,又有科技藝術,尤其值得珍視的是蘊含其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精神,“崇德向善、團結友愛”精神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支撐,......
怎樣結合自身解釋誠信? 100分
“信”,即人言也,《說文》曰:“信,誠也。”即人言必誠也,就是說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但現在,如果是人的言論,你信不信呢?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一般人理智的觀點:要觀察一下說話為何人、他(她)又說的是何種類的話,分析後才能得出結論。其實這樣“理智”的回答,仔細體會一下,它還是有問題——對於別人說的話要進行分析,就說明了此人此話不可信,即便是信,還是疑後之信,我這樣分析大家多不會反對。這充分說明現今社會“信”度之可想而之。所以我們要反思,為什麼人言本應誠信而今不能誠信呢?誠信,是當今中國社會在沒有很好繼承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同時,卻被外來文化所衝擊,需要進行認真反思的一個大課題。
佛教最強調“信”,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試想,如果其中有一句話具有欺騙性,那麼佛陀一生所說的法(道理)均可值得懷疑了。中國人人皆知的牧羊小孩子三遍“狼來了”的故事即是一個明證。
佛教的誠信取決於佛陀制定的戒律。戒律,就是守規矩、守法。佛制定了在家學佛人必須持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出家人的十戒、二百戒、三百多戒,其中多以防非止惡為宗旨,例如,五戒的不偷盜、不妄語即是取信,一個常偷別人東西、說謊話的人,有誰還能相信他呢?恐怕他自己對自己也不敢相信。只有守戒的人,人而信之,具有可信力,擴而廣之,只有守國家法律的人才可信,只有守公司制度、工作制度的人才可信,進而言之,只有守社會公德的人才可信。現在社會,人之信力越來越差,父不信子,子不信父,夫不信妻,妻不信夫,做生意出爾反爾,人不互信,社會公德越來越差,路見小孩、老人摔跤不敢扶,為什麼?就是不信人的原因。只有大家都守法、守規矩,才能提升社會道德,才能使人信人,才能人際祥順、家庭和睦、國家興旺、社會團結。
佛教的戒律戒的是自己,而不是戒別人的。前面只是說明守戒給人可信,究其原因,給人可信的源泉是自己的嚴持戒律。持戒律的目的不是僅僅給別人看,而是其內心真實要按照這個規則去行。往往守戒的人是最自覺的人,自覺持戒的人才是最可信的人。持戒的人靠的是自覺,我們持戒,不是要別人時時監督。佛陀制戒時也說到過,如果要舍戒不持,只需向另一個持戒的人當面說明自己要舍戒即可,可見佛教的戒律是自願自覺的行為。由是可知,取信於人也是自願自覺的事情。中國古代社會對此觀點,《孟子》早就提出有:“有諸已之謂信”之說,說明古人對信已有深刻的理解與運用。我並不是說古人什麼都好,但古人對“信”的持守的確值得我們今人仿效,古人云:“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那時候的人,對於自己所說的話,都認為必須要負責任,且敢於負責任。試看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凡說過的話,大可不必承認——除非有錄音錄像為證;談起生意來,非要籤一個叫什麼合同的東西,且還要公證,聽說,如果有本領,連合同都可以不認賬。這些人也許是少數,但正因為少數人起的作用,才使當今社會世風逐漸日下。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自我的反省——不可信的根源在哪裡?在別人,還是在自己?——你不相信別人的同時,你自己也犯過了這同樣的錯誤嗎?這就是我們不信別人的根源。
依之而言,提升社會道德在自己而在於別人。人往往看到的是別人的過失與自己的優點,大家都說這個社會不可信,其含義是別人不可信而自己可信。試推之:這個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人組成,如果每個人都是可信的,應該這個社會是可信的,但是每個人卻認為社會不可信,其錯誤在什麼地方呢?既然社會由人組成,原因應該還是在每個人。因此關鍵在於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如果每個人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敬父母,尊師愛幼,持仁義禮智信律己,做任何事不......
學生誠信意識的提高主要在於自我修身
所謂“誠信”,“誠”主要講的是誠懇、誠實,不弄虛作假,“信”是講信用、信任,不欺詐坑弱,做到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講信任。誠信是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是真善美的具體表現。“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是歷代品德高尚者的立身處世之道。是否誠信,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覺悟,反映了一個團體的信用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和發展。自古以來,誠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要求,不管各行各業或年幼老少,都應該遵守“誠信”二字。今天,在學生中進行這項教育,既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優良傳統美德,也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
生整體素質發展的需要。在目前班級授課制下,班級是學校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 承當著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培養誠信品質的重要任務。我們培養的學生誠信意識、
誠信品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質量,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下面結合本人近幾年的教育實踐,試就如何開展班級誠信教育活動提高學生誠信素養作一番初步的探索。
一、宣傳學習 營造氛圍 認知誠信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學生要養成良好誠信習慣,首先是以"知"為開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內在規律,最後以形成自覺、自主、自動的行為習慣為歸宿。知是行為的先導,是產生行為的思想基礎。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灌輸,教育學生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其中第十條“誠實謙虛,有錯就改”要落到實處,要求學生自覺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通過開設誠信知識講座,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誠信方面表現出來的不良傾向,是他們懂得講哥們義氣、不講原則、包庇同學等行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信,引導學生走出誠信認知中的誤區,並懂得怎樣去制止與抨擊不講文明誠信的行為。從而使學生初步瞭解誠信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和重要意義,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
其次優化教室環境,是養成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創立一個整潔、優美、文明的氛圍,給學生以一種良好的誠信環境,對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把誠信格言警句製成條幅張貼在學校走廊、班級牆壁上,讓智者偉人時刻同學生“對話”。
再次學習校本課程《與誠信同行 為人生奠基》。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從而形成誠信者人人誇,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班級道德氛圍。對班級發生的不誠信的人事要進行道德鞭達,輿論譴責,逐漸確立信奉誠實守信的良好的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