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麼造兵馬俑?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秦朝當時為什麼要建造兵馬俑?

說法諸多: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併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叉不一致。

一種觀點認為,秦桶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秦桶坑大批兵馬桶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

一種觀點認為,秦兵馬桶坑象徵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兵馬桶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桶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桶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徵著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一種觀點認為,不存在四號坑的問題,秦俑軍陣是由正、奇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從而否定了三軍說。

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桶軍陣乃一項未竟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桶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申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秦俑軍陣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陣法來配置兵力的。

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徵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徵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為什麼要建設兵馬俑

歷史上秦始皇為什麼會建設兵馬俑?

當然是陪葬所用。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 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58年之久。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

秦始皇陵不僅在中國陵寢史上首設陵邑、建設寢殿便殿,並首開大規模修建陪葬坑的風氣。

秦代以前,對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進行,秦始皇首次將祭巳用的寢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園內有,兩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於內城垣中偏南側。陵丘的西北50米處建有寢殿,現可見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附近還有其他建築遺址。在寢殿中,對秦始皇像進行供奉和祭祖。這種陵寢制度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後歷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這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發展。

現今為什麼要開發建設兵馬俑?

兵馬俑作為人類最重要的考古遺存之一,其考古進程一直為世人所矚目。從兵馬俑的發現到如今,兵馬俑已經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其面貌越來越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眼中。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8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令全中國人自豪,令全世界人驚歎!

秦始皇為什麼要搞那麼多的兵馬俑?

中國西北地區1974年3月進入了持續的旱年,秦始皇陵東側西楊村的村民不得不打井取水。當年那口挖了一半的廢井,它有一邊觸及到一個神祕的地下王國之中,如果當時打井的位置稍稍偏離,2000多年前的歷史將依然混沌。

這是一種人們從未參拜過的神像,他的造型奇特,似人非神,從來沒有出現在中國的那一座寺廟之中。從外形上看,與其說是神像,不如說是身披甲冑的戰士。然而,考古人員關心的是,這些距秦始皇陵1.5公里處發現的陶像會不會與傳說中的秦始皇陵墓有某種關係呢?

不久後,考古隊進駐西楊村,有誰能夠想到,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後震驚了全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它們是以個體形象呈現的整體塑造藝術,這8000兵馬造型各異,絕不雷同,是2000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巔峰之做。然而,秦始皇為什麼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塑造兵馬俑呢?

視死如生中國自古以來講究“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後會有一個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帶到地下,他在陰世間的生活會與生前一樣。

於是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陶製兵馬俑是秦始皇陰間的護衛者,始皇帝並沒有採用活人活馬的生祭,他的護衛軍,是出於能工巧匠的製造。這些秦俑,是秦陵的最後證據麼?

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兵馬俑的製造年代,大約在秦統一全國的公元前221年動工,至公元前209年結束,前後大約歷時10年,需要幾萬工匠共同勞作。

如果說秦始皇帝陵的佈局是模擬當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咸陽的形制而建造的話,那麼兵馬俑坑則象徵著秦陵的地下王國的軍隊,即一支冥軍!

繼1974年發現一號兵馬俑坑之後,1975年上半年,又先後發現了秦俑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達20000多平方米,內埋陶質兵馬俑7000餘件,木質戰車100餘輛。三個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它們既相互分割,自成單元,又緊密相關,渾然一體,共同構成龐大嚴密的地下軍事營壘。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現了銅車馬坑,它與兵馬俑坑東西輝映,成為中國考古界又一個重大的發現。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

除了三個坑外,還有一個只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兵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面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般很少提及,但它並非可有可無,因為這四個坑統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編列體系。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歷史缺憾。

埋藏著這支冥軍的三個坑各不相同:兵馬俑一號坑似為步兵部隊;二號坑為一個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駕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三號坑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三個坑共有70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秦陵兵馬陶俑的發現,被國際上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自1975年開始,國家已先後在三個坑上建造展覽大廳,對外公開展出,其中二號坑是邊發掘邊展出。一號坑中的兵馬俑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中,排列著挎箭執矛的銷甲俑和6輛戰車相間的38路面東的縱隊,構成軍陣主體的主力部隊。在主力部隊前面,橫列著三排橫隊,每列有70個戰袍俑,手執管機弓箭,個個氣宇軒昂,組成全陣的前鋒。其他三面,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別面向南、北、西,似是側翼和後衛,以防止敵人從兩翼和背後襲擊。(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大小皆仿真人、真馬製成。武士俑高1.8米......

為什麼當年秦始皇要修建兵馬俑

以前看過一則小故事,說是秦始皇的陰陽師與占星師選了一個風水寶地,說這有龍潛伏,埋那裡好,但一旦動工,那麼龍就會飛走,要殺士兵,用士兵的精血來鎮壓龍魂,但此舉過於殘忍,有士建議用石人代替,並用大鎖鎖住整個山脈,龍不得飛。 當然我並不知道這故事的真實性,但毫無疑問,兵馬俑要麼就是兵者的遺願或是迷信思想。 而所謂兵者遺願則是一些帶兵打仗的將領很多都有一種情結,想死後代謝兵甲長戟陪葬,秦皇掃六合,平宇內,有這樣的遺願也不足為奇! 不過關於兵馬俑據說是他的偽陵!始皇帝沒埋在那裡。以後可能會有結局出來,我們拭目以待吧!

兵馬俑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兵馬俑的製造: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

兵馬俑的製造原因:

是用做殉葬,中國在古代曾有過人殉的制度,但從西周後期開始,這種制度因不人道而漸漸被廢掉.到春秋時期,實行人殉的只有秦國一個了,所以東方儲國認為秦國是蠻夷之邦的主要原因.後來,秦國也廢止人殉,而改用陶俑代替活人.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漢代.漢代的兵馬俑也很有特色的.

秦始皇陵園有很多隨葬坑,兵馬俑是其中的一個。

秦始皇作為統一六國的君主,自己認為功勞很大,所以要建造的陵墓也要超過前代。

秦始皇主要靠武力征戰六國,所以秦始皇希望在死後將起軍隊帶到地下,一方面來保護自己的陵墓,一方面來宣揚自己的軍威,最重要的是一種陵墓制度!

為什麼當年秦始皇要修建兵馬俑

我以前看過一則小故事,說是秦始皇的陰陽師與占星師選了一個風水寶地,說這有龍潛伏,埋那裡好,但一旦動工,那麼龍就會飛走,要殺士兵,用士兵的精血來鎮壓龍魂,但此舉過於殘忍,有士建議用石人代替,並用大鎖鎖住整個山脈,龍不得飛。當然我並不知道這故事的真實性,但毫無疑問,兵馬俑要麼就是兵者的遺願或是迷信思想。而所謂兵者遺願則是一些帶兵打仗的將領很多都有一種情結,想死後代謝兵甲長戟陪葬,秦皇掃六合,平宇內,有這樣的遺願也不足為奇!不過關於兵馬俑據說是他的偽陵!始皇帝沒埋在那裡。以後可能會有結局出來,我們拭目以待吧!

為什麼秦始皇修建兵馬俑

為了他死後做準備

兵馬俑就是他的地下軍隊,古人認為.人死了就是換個地方繼續生活

所以他才大肆建造兵馬俑等等

為什麼秦朝能夠建造出如此規模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其恢宏大度、氣壯山河的磅礴氣勢吸引著今天的藝術家、藝術史家及廣大的群眾。它的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使人不得不敬佩古代那些天才的藝術設計家和技藝精湛的工匠藝術家們。 兵馬俑的規模空前,令人驚歎不已。這些俑被埋在地下兩千多年,過去它們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陪葬的近衛軍,直到1974年才被發現。之後,1976年又再次發掘。目前發掘的有一、二、三號坑。一號坑是規模最大的,它深5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0米,是一個位於陝西臨潼秦如皇陵東側1.5公里向東延伸的坑穴。在一萬三千餘平方米的範圍內,隔牆與巷道互相間隔,陶俑整齊有序地排列成一個面向東方的龐大軍陣。軍陣東端為三列橫隊,第列有武士俑六十八件,總計二百零四件,似是軍陣的前鋒。後面是排成三十八路縱隊的步兵,中間還夾有馬拉的戰車,是軍陣的主體部分。主體的左、右、後三面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西面的橫隊,是軍陣的兩翼和後衛。陶俑陶馬總計有六千餘件。二號坑為弩兵、戰車、騎兵穿插組織的混合編隊。三號坑似是統領一、二號坑的軍事指揮部。兩坑規模都較小,但陶俑仍有近千餘件。 俑的高度一般為,1.8米,最高的有2米,與真人等身或稍高。從其衣著冠戴和姿態看,全部是武士,只是年齡、身份有所不同,沒有文職官員。大部分武士頭部都束髮勒帶,穿交領右衽過膝短襖,下穿短褲,裹腿,腳穿方口齊頭翹尖鞋。一部分武士身披鎧甲,有的穿前後護胸甲,有的加披肩甲。有年長的,頭戴長冠,身穿兩件短襖,外面披甲,似是久戰沙場的軍官,也有年輕剛剛入伍的戰士。這些俑都攜帶著實用的武器,如佩劍、弓弩、戈、矛、戟等都是金屬的,甚至裝箭的矢箙也是實物。 陶馬通高1.72米,身長2米,與真馬相似。四腿直立,張口昂首,直豎雙耳,兩眼圓睜。威風凜凜。 陶塑的六千兵馬組成的肅穆嚴整的軍陣,顯示了秦軍千軍萬馬橫掃六合勇不可擋的氣勢。在整體的動靜和諧統一中,蘊含著無窮的威力,流露出藝術設計者對秦王軍威的仰慕和崇敬。作為雕塑個體,形象的具體化,尤其是面部個性化的特點增加了軍陣的勃勃生氣。陶俑在製做上採用模製和手捏結合的方法。工匠藝術家們在捏塑過程中運用貼塑、刻、劃等技法,根據長期對不同人物的觀察盡情地發揮個人的想象。俑的臉型、神情多種多樣:有的臉長方、寬額,有的圓渾、兩顴隆起;有的驃悍,有的清秀;有的憨厚朴實,有的精明幹練。鬚髮的樣式也別具一格。蓄鬚的有呈牛犄角上翹,面頰濃髭相連,有的幾縷長鬚;有的只留短髭。髮型也奇異多變:長髮綰髭,髭有錐形有圓型,位置有偏有正。腦後髮辮或盤成十字形、大字形,或盤成枝丫形。姿態除少數立射、跪射俑和馭手外,大部都呈立勢,右手握武器,左手下垂,身體多為模製。軍陣這一主題要求武士姿態挺直,整齊劃一的排列自然形成軍陣整體肅穆的佈局。藝術家在有限的自由創作中,塑造著一個個武士,傾心灌注了他們對普通人家子弟的愛。在整體和個體的統一變化的和諧中,完成了巨大的藝術構想,它既體現了統治者的所要的軍威,又表現了普通人的活力。 陶俑最初是著色的,如鎧甲俑身穿綠色或紅色短襖、領口袖口鑲紫色或粉藍色花邊,深藍色短褲,黑鞋,鎧甲有黑色、褐色兩種,甲釘及連甲線都色劃得很具體。可以想象六千兵馬俑,一片鮮麗奪目的色彩,今天,雖然不能再睹當年的絢麗,但膚色的灰黑陶俑軍陣更加富有歷史的氣氛。 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地下七米深處又發挖出兩乘銅車馬。兩乘都是四馬駕馭的單轅車。前一乘,車為傘蓋,馭手站立;後一乘為蓬蓋,馭手跪坐。兩車鑄造極為精緻,通體彩繪,華麗異常。在蓬蓋車的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二字,可能是仿秦皇出巡的御乘設計的。車通......

兵馬俑為什麼這麼晚才發現?這麼大的事件為什麼古人沒有一一流傳?

1、當時建造兵馬俑的工匠,幾乎全部被殺死在皇陵內滅口,沒有知情者。即使有個別倖存者,因為皇陵工程極為浩大,也不可能知曉工程的全貌,最多知道其中某一部分而已。

2、項羽攻入咸陽後,火焚宮室及皇陵,兵馬俑的兵器被奪走,身體被損壞。當時的兵馬俑只不過是一片遍佈陶片的廢墟而已,甚至比不上阿房宮的廢墟吸引人。

3、太史公的史書上對兵馬俑有過記載。寥寥幾筆而已。加之坑中除陶俑外,無其他珍貴之物,很難吸引史學家和盜墓者的興趣和注意。

以上幾點,機緣巧合的將世界第八奇蹟留存到了現在。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人為什麼造兵馬俑?
為什麼說兵馬俑是奇蹟?
古代人吃什麼主食?
古代人用什麼擦屁股?
古代人用什麼當衛生巾?
古代人用什麼洗衣服?
古代人吃什麼蔬菜?
上學在古代稱為什麼?
現代人為什麼學禮儀?
現代人為什麼壓力大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