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喜歡月亮?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古人為什麼喜歡用月亮寄託情感

月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豐富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時間飛逝,是美的煙波,是人生悲歡離合的演繹,是情愛的寄寓和沐浴。也正因為月具有這鮮明豐富的語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國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為什麼那麼多古人喜歡月亮

月亮寄託美好情思

古人為什麼喜歡吟誦月亮 5分

大晚上的除了蠟燭就剩下星星月亮發光了,而且月亮看著最大。。。

古人為何如此鍾情於月亮?月亮代表了詩人那些情懷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

“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悽楚悲涼”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請問:為什麼古人喜歡‘明月’?

同一輪明月,在今人和古人眼裡卻大異其趣。 在古人眼裡,一輪明月,詩意盎然。你就看古人賦予月亮的美稱吧——玉免、夜光、素娥、嫦娥、冰輪、冰鏡、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菟、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廣寒宮、玉羊……真是不勝枚舉。古時候沒有現在的光汙染,在晴朗的夜晚,皓月當空,夜色溶溶。面對清澄、柔美的銀色月光,天性浪漫的騷人墨客自然會詩興大發,操觚賦詩,摛藻詠月。 明月最令古人傾心的,自然是她的美麗明亮。漢代無名氏之《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這樣感嘆:“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我們似乎看到,皎潔的清輝灑入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古人。三國時的曹丕想必非常喜歡這種意境,索性在《燕歌行》裡化用前人詩句為“明月皎皎照我床”。到了唐代,詩人們對明月更是情有獨鍾,而且意象更豐富,辭藻更華麗。王維在《山居秋暝》裡描摹:“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麼幽美的圖畫啊!李白在《上樂雲》裡形容:“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半藏身”三個字道盡了一彎新月的羞澀。李賀在《夢天》裡吟詠:“玉輪軋露溼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玉輪竟軋碎露珠、弄溼團光!多麼奇妙、多麼綺麗的想象啊。 古人眼裡的明月,又不僅僅美麗明亮,她還是一懷愁緒,一派蒼茫,一片相思,一縷惆悵。比起今人來,古人是多愁善感的。月亮的陰晴圓缺更引發了古人的傷感、增添了古人的愁緒。三國時,曹操的一首《短歌行》已經開了明月與惆悵相聯屬的先河,他沉鬱地吟哦:“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那種無所適從、無所依傍的彷徨溢於言表。嗣後,月亮幾乎成了愁思的標識。及至唐朝,此類詩句俯拾即是,譬如“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漢》),那孤懸天際的明月,彷彿和自己一樣孤獨;再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人對月懷遠,那茫茫的秋思表現得那麼含蓄蘊藉,那麼委婉動人;又如“思君如滿月,夜夜減青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古人對明月是愛恨交織,你看,“隴禽有意猶能說,江月無心也解圓”(吳融《浙東筵上有寄》),那無心的江月比不懂團圓的人還可愛;但“微波有恨終歸海,明月無情卻上天”(薛逢《九華觀廢月池》),卻惱恨無情的明月竟能上天!此中情思,頗堪玩味。到了宋元明清,失卻了唐朝的恢弘氣象之後,詩人詞人更是望月興嘆、與月同愁,慨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抱怨“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儘管古人望月時似乎總是愁腸千結,但那輪明月畢竟是詩意的棲居地,痴迷的古人對她還有很多想望、很多寄託、很多希冀。往古之時,人們往往不自覺地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加以形象化,從而編織種種充滿神奇幻想的神話故事。關於月亮的神話故事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應該在文字形成之前,就出現了口頭流傳的月神故事。 最早見諸文字的關於月亮的神話故事,載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該書記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此處提及的生月的帝俊妻之常羲,後來漸漸變為《呂氏春秋·勿躬》中佔月的尚儀(常儀),最後又演變為《淮南子·覽冥訓》中奔月的姮娥(嫦娥),其身份也從由帝俊之妻而變成了帝俊屬神后羿之妻。這大約是關於嫦娥的最早的傳說了。這裡的常羲、常儀、嫦娥,在民間被稱做月姑或月姑娘,是民間祭奉的月神。其實,帝俊之妻常羲在《山海經·大荒南經》裡又叫做羲和,原本就是主日月之神。嫦娥生月、佔月的故事後來湮滅不傳,奔月的故事漸漸廣為人知。嫦娥是如何奔月的呢?民間相傳,帝俊手下的神射手后羿因射落九日而受到百姓尊崇,他的妻子就是美麗善良的嫦娥。后羿向......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為什麼喜歡月亮?
男人為什麼喜歡抽菸?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攀比?
年輕人為什麼喜歡刺激?
女人為什麼喜歡渣男?
女人為什麼喜歡吃香蕉?
男人為什麼喜歡大胸?
陝西人為什麼喜歡蹲著?
女人為什麼喜歡叼陰莖?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