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叫“中國”?“中”字怎麼來的? ?
中國為什麼要叫“中國”?“中”字怎麼來的?
中是怎麼來的?
其實,中國,是中國人自己稱自己的國家叫中國。
在英語中,叫 China,意思是礌瓷器”,因為中國的瓷器很有名,傳到了西方,是以瓷器文明的地方,就叫做China。
義大利語中叫 Cina,
港澳臺地區,把我們這叫做 大陸
“中”字,在我看來,有2層含義
1)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2)中央的大國,是世界的中央。在古代,特別是唐朝,中國是出於鼎盛時期,周邊的國家都要像中國的皇帝進貢,把好的珠寶或者珍品送給皇帝,中國把自己的國家視作是中央之國,而其他的國家都是落後的,蠻夷之地。
華夏,就是中原地區的。
為什麼中國叫中華?
你問反了,應該是為什麼中華叫中國。我們國名是中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中華是中央華夏的意思,意為據世界之中央的華夏。
為什麼我們國家叫中國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籤署的國名是“大清”。
直到辛亥革命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為什麼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後,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那麼,原擬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號,又是怎樣改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正式國名的呢?這裡有一段故事,它凝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各位代表鄭重的商討和審慎的思慮。
當時,關於新中國的國體,已確定為工人階段(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確定新中國的政體,為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不採取西方那種三權分立的議會制。這些有關建國的基本問題,經向新政協籌備會各方面代表宣傳和解釋而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只是對於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還沒有一個正式名稱。中共中央、毛澤東一般習慣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與此相應,新政協籌備會提出議定和起草的組織條例中,就有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指定由董必武領導的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在新政協籌備會起草各項檔案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對這個原擬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雷潔瓊發言說,如果國名太長,用時不用全稱即得註明是簡稱。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的意見被整理成書面報告,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先生對原擬國名提出質疑,發表了第三種意見。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
第四小組把關於國名的意見歸納了三種名稱,留待政府組織法起草委員會去斟酌。經8月17日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為組織法的初步草案。在這個初步草案裡,新的國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草擬經過及其基本內容》的報告。報告對組織法草案的總綱作了幾點說明,第一點就是關於國家名稱的問題。董必武說:本來過去許多人寫文章或作演講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寫過一個節略,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國。在第四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張奚若先生以為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不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現在採用了最後這個名稱。因為共和國說明了我們的國體,“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指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及愛國民主分子,它有確定的解釋,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複一次了。這個意見,為政協全體會議所接受。
向大會提交的幾個檔案中,原來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均改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為什麼叫大陸
中國大陸(又稱大陸地區),簡稱大陸,是華人普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區域或其政府的一種簡稱,此地區不包括香港、澳門。中國大陸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理名稱,實際上是亞洲大陸的中國領土部分,但不含海洋及海島領土部分。海南島是海島,由於政治因素,港澳人士仍將海南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各項官方統計及紀錄中,均只以中國大陸的數值作為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時,香港、澳門仍分屬英國、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地理來說,香港、澳門應屬於中國大陸的一部分。1990年代後期,香港與澳門先後迴歸中國,兩地的法律、政治和經濟均可完全保留,所以中國大陸在總體上應包括港澳,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的“一國兩制”之下,港澳為中國的二個特別行政區。現在國際場合上埂絕少國家稱呼中國為“中國大陸”,而多以“中國”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直接統治地區。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
因為叫中國,所以都叫中國
記得采納啊
為什麼中國叫China
說法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製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併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說法二:與瓷器無關——中國為什麼叫China?
新民晚報2004年8月3日16版介紹景德鎮瓷文化。其文說,宋元兩代景德鎮的制瓷技術已經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又說,明清兩代瓷器大量出口,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這些史實,我無異議。唯可疑者,其說china由來,文雲:“民間歷來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china系根據秦字讀音轉化而來。但在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是china是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的音譯。隨著景德鎮精白瓷大量流傳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說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譯音,我覺得很新鮮。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起)改名景德鎮。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鎮最為流行的說法”推論,其後本鎮瓷器外銷朝鮮、日本、越南,又其後經阿拉伯遠銷到歐洲,皆以產地昌南作為商品名稱。昌南兩音,口碑遠播,寫成法文便是chine,寫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譯成漢文瓷器。瓷器名聲響遍全球,歐洲人就把中國也叫作瓷器,而大寫其字頭,成了China。這個推論亦能自圓其說。
然有極大障礙,景德鎮人難以克服。就是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孃胎裡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請容詳說支那由來。唐代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他顯然不同意China與昌南瓷器或與秦朝掛鉤。隋代慧苑法師《華嚴經音義》雲:“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他則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義。兩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時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穎出。
二十世紀之初,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
為什麼中國叫九州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一。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 在《尚書》的《梓材》一篇中,也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皇天既會中國民越厥疆於先王”。由於《尚書》中不少內容是出於後人的追記,又經過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參半。有了何尊銘文這件物證,《梓材》上的話就完全得到了證實。可見在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時的確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了。 關於周武王滅商的確切年代,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這樣看來,“中國”一詞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當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經有人用過,或者已經出現了,但即使有,也不會太久,因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過“國”或“或”(與國字相通)二字。 “中國”的本意是什麼呢?這還得從“國”字說起。“國”與“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當先民因農業的發展而定居下來以後,以部落首領的居住地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初期的居民點和城市,城裡稱為國,城外近處就叫做郊人。開始時,國的差別並不大,但以後有的國發展較快,有的則已經擴充套件到原來幾個國的範圍。於是大的單位就被稱為“邦”,小的單位還稱國。再行後,由於一位首領或一個宗族已經擁有不止一個城、邑,即不止一個“國”,因而就將其主要的、或首領居住的城邑稱為“國”;這也就是以後將都城稱為“國”的來歷。 正因為一個“國”不過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範圍很小,大的也不過相當於今天一個小縣城,小的大概只等於一個“三家村”。由於絕大部分國人也得從事農耕,國中也包括大片農田,所以一個國的範圍比單純的居民點還是要大些。可以想像,這樣的國的數量必定很多。相傳大禹召集各國在塗山(今地說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說較早)聚會,據說參加並表示接受大禹領導的有“萬國”之多。當然,“萬”並不是實數,但數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湯的時代,已經減少到3000多個。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紂王,到達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黃河上)時,原來歸屬於商的國(史稱諸侯,實際是用了以後的名稱)有八百個投向周王。到周武王滅商後,分封諸侯,據說還有1773個。 西周時,周王被稱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認的國稱為諸侯;但無論天子還是諸侯,他們居住的城邑都是“國”。既然同時存在那麼多的國,在名稱上就漸漸產生了區別。天子所住的“國”(京師)處於中心、中樞地位,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中國”。前面提到,周武王在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就是因為已經佔有了商的京師。《詩經.大雅》中的《民勞》篇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詩句,很清楚地說明,所謂“中國”就是指京師。 最初的“中國”只指周王所在的豐(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和鎬(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豐鎬村一帶)及其周圍地區。滅商以後,依據周人的習慣,將原來商的京師(殷,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也黍“中國”。到周成王時,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擴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一帶),稱成周,將商的遺民遷來集中居住於此,又在附近築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遷來周人居住,作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東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於“天下之中”的交通樞紐......
我國為什麼要叫中國?
"中國”的由來 -----------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