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這篇文章? ?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誰有《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這篇文章?

是這個嗎blog.sina.com.cn/...k.html

《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餘華

估計很不能接受吧,不過感覺誰都有錯誤,餘華的《石破天驚逗秋雨》沒看過,不過金文明先生寫的我看過兩遍,寫的雖然個別字句有待斟酌,但整體上對於我這樣一個餘秋雨迷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裡面收錄的餘秋雨朋友的文章寫的更是中肯,令人耳目一新。不過估計餘老師不會看的,這跟氣量沒有太大的關係,有些人就是不在乎外界的評價的,做自己的事。我支援餘老師,但也深知他還不能稱為大師,大家。所以只停留在欣賞他對待文明的態度。自己的一點看法

餘秋雨的名聲為何那樣臭?

古人說: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這話應在餘秋雨身上,實在是再適合不過。

1992年,< <文化苦旅> >橫空出世。哇,散文還可以這麼寫?酷斃了。帥呆了。一時間,人們喜悅之情不可名狀,對作者更是驚為天人。

掌聲響起。餘秋雨也一下子由一個默默無聞研究戲劇的學者,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文化大師”兼暢銷書作家,名利雙收。這倒真是頗具戲劇性。端的是爽煞人也麼哥。

餘氏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每過一段時間,就有新作問世,而且象迷信某種采頭一樣,絕大多數都是四字書名。雖然南風不競、每況愈下之勢早已彰明較著,但印數和動靜卻兀自老大不小。猶如一隻熊市牛股,雖然創出新高已然有心無力,卻還可以勉勉強強維持高位上的橫盤震盪。這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樹大招風。慢慢地,對他的批評也多起來、尖銳起來。撮其要點,約有兩端:

1.文*革期間有歷史汙點,表現不佳,是臭名昭著的“石一*歌”御用寫作小組的核*心成員,屁股上有人中黃,不乾不淨。務必反思、懺悔。

代表者餘*傑。小余有兩篇批判老餘的長文:< <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 >和< <我們有罪,我們懺悔> >。傳誦一時。

2.文史硬傷太多。膚淺浮躁,誤人子弟。

可以金文明為代表。金氏甚至出了一部專著:< <石破天驚逗秋雨> >,考辨出餘秋雨作品中的文史差錯多達120餘處。據說銷量也還可以。

以上兩點批評意見,其來有自,並非人家無事生非。但我更多持保留態度,比較同情自感“被侮辱與損害的”餘先生。

原因何在?

其一,餘秋雨被人指控為“文*革餘孽”。有不少實證。從習見的< <南方週末> >到幾本評論餘秋雨的書中都不難找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餘氏則辯稱他豈止比馬俊仁冤,簡直比金聖嘆還常,甚至比竇娥還冤。不惟屁股乾淨,就連臉上也是滿光彩的。餘強調自己本是“一直被造反派批判的人”,受了不少磨難。沒準還險些成了遇*羅*克第二呢。

除了一般性辯護,餘秋雨有一個他自以為非常有力的反證。他說:“其實稍作常識推斷就可以明白事情大概的,例如我是在上海經歷整整三年文*革大清查後擔任高校領導幹部的(指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這樣的情況可能是‘文*革餘孽’嗎?”他迴應餘*傑時嗓門很大,底氣很足,正氣凜然。儼然一副“我非餘孽我怕誰”的模樣。

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于光遠出場了。於老曾參與中心密勿,德高望重。據他說,當時的清查工作實際上草草收兵,不了了之;很多存在種種問題的人結果並未遭到認真清算,矇混過關的所在多多,有的還被委以重任。我相信於老的話。記得華國*鋒下臺後,還高票連任過好幾屆中央委員呢。此於擺起老資格來,彼餘就做聲不得,只能受教惟謹。一個重要的護身符遂被輕鬆化解於無形。

但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不能證實餘秋雨乾淨,並不等於說他一定就很髒。

依我看,餘秋雨決非大奸大惡之徒。相反,當年,他應該是一個對黨和政府非常忠誠,對自己也很有信心,才華橫溢,筆頭出眾,積極向上的好青年。現在,再怎麼著,也不失為是一個有一定成就的知名作家,一個尊紀守法、堅決與盜版集團作鬥爭的好公民吧?他容或說過錯話,做過錯事,寫過現在後悔甚至不願承認的少作,但這都不算什麼了不得、見不得人的事情,更談不上有什麼罪惡。那是什麼歲月,什麼年代?周公尚且違心。小*平也寫保證。羅長子跳樓致殘,葉帥賦詞調侃:將軍一跳聲名裂。林總折戟沉沙,主席作詩悲嘆:生長林彪尚有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如趨狂瀾,如飲狂藥。不就是為人所賞識,寫過一些自己注......

中國為什麼會有餘秋雨這樣噁心的文人

本來我是沒資格談文化散文大家餘秋雨的。可是今年的青年歌手大賽他又鑽進了我的視野。也奇怪,我和他遠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我怎麼就如此噁心他呢?其實在餘傑批鬥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的時候(ps,餘傑也不是好東西),我已經厭煩這個人了。高中語文讀本的《道士塔》和《老屋視窗》讓我不得不噁心。可就是這麼個人,一直擔當著中國文化的衛道士。還在所謂大眾文化的商業浪潮中左右逢源。

大賽現場, 他對歐洲代表隊的女選手沒有答上“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下句時,他說,世界上的人民中間幾千年來紀念一個詩人(屈原)是絕無僅有的!我沒有理由推翻這個說法,但不表示我認同。世界人民的話語都被他剝奪了。無所不知的他還是那麼賣弄著,招搖著,大有“千年一嘆”的架勢,真不知道他對自己在前幾屆把契訶夫讀成契KE夫做何評價呢?

有人說的好:餘秋雨代表了中國文人在現實世界中左右逢源、如膽得水的典型品格。在任何時代,他都是時代的寵兒。從《學習與批判》時代到市場經濟和民族主義氾濫的時代,餘總是能恰當地撓到主流文化的癢處,他實際上是接過了楊朔的接力棒,他用虛誇的民族主義熱情,替換了楊朔散文中的“革命”意志。另一方面,與楊文的赤裸裸的高亢謳歌不同,余文用竊竊私語和交頭接耳向主流暗送秋波。歷史和文化的燦爛碎屑,掩蓋了這一切,因而顯得更為隱祕和曖昧。

通過他的散文,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他在歷史迷霧所籠罩的深閨中,向現實發出迷人的媚笑。這種迷人的笑容,很容易被一般讀者理解為文化本身的光芒,他們甚至感謝餘用虛偽的文化光芒照亮了自己矇昧的雙眼。正是在這種曖昧不明的狀態下,餘贏得了市場。在文體上,余文則代表了這個時代文化之最惡俗和浮誇的一面。有人把這種文體稱作“娓語”的當代復活,但這種變異了的、用來向主流和市場雙重獻媚的“娓語”,不如直截了當地叫做“媚語”。

大家好,我想知道為什麼餘秋雨會被人罵?他在文革中做了什麼壞事嗎?

據我所知(當然是可靠的,咳咳),最近餘秋雨被批“文化首騙”

①“假捐門”,不曉得你知道不,《北京文學》雜誌編輯蕭夏林在其部落格上指出,餘在汶川地震後承諾的20萬元捐助“純屬虛構”,其所在的九久讀書人公司捐出56萬善款乃至他的妻子馬蘭赴災區做義工等事亦為子虛烏有。

餘秋雨深陷“假捐門”卻拒不正面迴應,與其二十年來對待質疑和批評的態度如出一轍。從一個備受尊崇的文人,淪為公眾譏諷和抨擊的“大師”,或許最大的禍根,不在於爭論背後的真相,而在於他的“態度”。

②我只曉得點點關於他在文革的事:1975年,“文革”後期,“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盛行,患病的餘秋雨在其老師盛鍾健的幫助下,“潛入山林以示抗拒”。在浙江奉化某廢棄封閉的“中正圖書館”,餘秋雨開始研讀《四部備要》、《四部叢刊》、《萬有文庫》等經典書籍。

“出山”後的餘秋雨,自稱至1986年之前,花了8年時間,將西方哲人的思想梳理了一遍,隨後23次提交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一職的辭呈,拋棄作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以及文化系統中最年輕的正廳級幹部,獨赴甘肅高原,開始了此後的“文化苦旅”。

③大師——還是虛偽: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餘秋雨的大歷史散文《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一紙風行。他的輝煌持續了十年,直到1999年,文化評論家朱大可跳出來了。

在朱大可看來,批判餘的散文是“歷史利用文學獲得‘美麗外觀’,而文學利用歷史獲得了‘精神深度’”的最好例證,就是圈中相傳甚廣的一個趣聞:在上海某次“掃黃”行動中,警方從妓女的手袋裡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紅、避孕套和《文化苦旅》。朱大可認為這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文化苦旅》與口紅、避孕套一樣是“日用消費品”,餘秋雨的作品就是點綴生活的“文化口紅”,並且還是規避道德病毒的“文化避孕套”。

④還是關於文革:

1999年底,北大中文系一位青年作家發表《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聲稱餘秋雨在“文革”期間是上海“石一歌”寫作組的主要成員,是“文革餘孽”、“才子加流氓”。該作家在文中質問餘秋雨:“假如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懺悔,那麼中國的自由和正義只存在於‘過去’和‘將來’。假如我們都像餘秋雨先生那樣失去了對苦難的記憶、對罪惡的記憶、對責任的記憶,那麼我們所期盼的幸福和祥和的生活便永遠沒有保障。”

文章在全國引起轟動,而彼時如日中天的餘秋雨,也破天荒地做了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針對批評的迴應。他表示,“文革”中他蒙受大難,僅在林彪事件後,參加過大學全面復課時的教材編寫,所謂“石一歌”是“復旦大學、上海師大教材編寫組”的一個筆名。而且,在“石一歌”變質之前,他就已經離開了寫作組,如前所述,“潛入山林以示抗拒”。

然後我就不曉得了,你自己判斷。唉,寫暈了。

餘秋雨發生了什麼

主要是四川地震時的事,形成了新成語“秋雨含淚”

“含淚”的餘秋雨為何又捱了罵

餘秋雨又遭到很多人的高聲責罵,罵他什麼呢?睜眼說瞎話,寫馬屁文章糊弄老百姓。我先是看了罵文之後,才找來原文端詳的。原文如次,我逐段做一些閱讀理解,看能不能“同情性的理解”我素來尊重的餘先生:

……

校舍建造的質量,當然必須追究,那些偷工減料的建築承包商和其他責任者,必須受到法律嚴懲。我現在想不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還會有什麼機構膽敢包錠這些人。你們請願所說的話,其實早已是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的決心。但是,這需要有一個過程。

閱讀理解:這段話的邏輯顯然已經有些問題了,太過跳脫和輕浮了。首先,十三億人的哀悼並不是家長必須放棄追問校舍質量問題的理由,全民性的普遍慰藉,也不能代替個體無窮無盡的喪子之痛;其次,家長們計較的是政府部門應該追究責任者,而不是空泛的嚴懲之類的說辭,什麼叫“有什麼機構膽敢包庇這些人”?包庇惡人,只打黑不打保護傘的事情發生的還少嗎?再次,面對一個個受侵害個體的痛苦,空洞的全稱判斷只能招致反感,“早已是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的決心”,誰能代表這麼龐大的機構和民眾發言?餘秋雨嗎?代言而不得體,自然會得到馬屁的惡諡。)

因為,無論怎麼說,這次大災難主要還是天災。當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倖存的學校,但這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僅僅從一個角度來論定。已經有好幾位國際地震專家說,地震到了七點八級,理論上一切房屋都會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這次四川,是八級!

閱讀理解:“天災”之說過於武斷,作為一名治學嚴謹的學者,在沒有親自實地踏勘、沒有掌握權威資料、沒有進行定量分析之前,貿然做出宣傳味道十足的判斷,十分荒謬。“好幾位國際地震專家”,則透露出論據的粗疏以及變形了的世界視野。)

有了這個主因,再要論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煩得多了,需要有較長時間的科學檢測和辯論,而且要經得起國際同等級的災測比照。我希望有關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遺體之後盡力保護校舍倒塌的實物證據,以便今後進行司法技術調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為還有更危急的事。

閱讀理解:從自我設定的“主因”出發,只能推斷出這樣的“麻煩”的維權過程。而這些“麻煩”背後,基本上等同於勸說民眾拉倒完事,不要再在追究責任上做什麼文章了。因為,餘先生說了,還有更危急的事情。)

堰塞湖的問題是懸在幾十萬人頭上的凶劍,衛生防疫問題也急不可待,災區上上下下所有的力量還在氣喘吁吁地忙於救災,人口大幅度流動,一切都處於臨時狀態,因此,確實很難快速騰出手來處理已經倒塌的校舍建築質量的法律問題。我想,你們一定是識大體、明大理的人,先讓大家把最危急的關及幾十萬、幾百萬活著的人的安全問題解決了,怎麼樣?

閱讀理解:什麼事情?堰塞湖、衛生防疫等等。這些都是急務,家長的關於房屋質量鑑定的要求,並非急務,最好不要影響大局。然後送上一頂高帽,讓大家識大體、明大理,自己家的孩子反正已經不能復活了,先讓別人活下去好不好?餘秋雨先生可能不明白,如果這些可憐的家長們此刻識了大體、明瞭大理,等到那些官員和建築商們回過神的時候,就不用考慮討回公道的問題了。因為如此大的劫難,自然有永遠忙不完、也不會忙完的急務等著各級政府去料理,你們那點事,何必提起!進一步講,這些家長們如果不再追究學校建築的質量問題,以後還會有類似的悲劇發生,我們這個民族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重複和迴圈。

你們受災以來的傑出表現,已經為整個中華民族贏來了最高尊嚴。你們一定不會否認,這些天來,無論是中國的各級政府、軍隊、武警、醫生,還是全國各地和世界......

有哪些批評餘秋雨的書

金文貳出版的《石破天驚逗秋雨》指出餘秋雨散文中的126處小錯誤; 還有一本《餘秋雨現象再批判》。 你可以看看!

餘秋雨 三峽 賞析 5分

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

餘傑

80年代的思想解放浪潮落潮以後,整個90年代淪為一個徹底平庸和徹底蒼白的年代。在這種平庸和蒼白中,餘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登上文壇,一時間洛陽紙貴,人人爭讀餘秋雨。緊接著,《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相繼問世,餘秋雨所倡導的“文化散文”被人們口耳相傳,而餘秋雨本人也儼然成為傳媒爭奪的驕子和時代文化的代言人。他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文化在當前的狀況以及在下個世紀的走向,扮演著無所不知的預言家的角色。他似乎成了一駕將把中國文化拉向復興的馬車。他完全有理由這樣做,因為最喜歡他作品的年輕人們早已經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了——他們至多知道他是研究戲曲的專家、知道他為了“自由”而棄“官”(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不做。所以,餘秋雨儘可以“放眼未來”,歡歡喜喜地踏上香港鳳凰衛視的“千禧年之旅”。

然而,任何人的歷史都是無法抹殺的,正如餘秋雨先生深入中國的歷史長河進行一次輝煌的“苦旅”,我也想深入到餘秋雨本人所參與過的歷史程序中,跟餘秋雨先生進行一次真誠而艱難的靈魂對話和精神駁難。這對我本人、對餘秋雨先生、甚至對所有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都是必要的、無法迴避的。所以,儘管餘秋雨先生在許多場合宣稱,誰批評他,就是想自己出名;誰批評他,就是盜版書的書商僱請的“槍手”;但是我還是願意承受著這一“惡名”,來展開一場嚴肅而沉重的討論。

對我來說,“餘秋雨現象”僅僅是一個個案,它背後所蘊含的人文意義,早已經超越了餘秋雨這一具象的生命個體,而具有了一種普遍的“共性”。我希望通過對這一個案的分析,透視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缺席與獨立意識的淪喪,並尋找出一條精神重生之路。

歷史拷問與靈魂拷問

在餘秋雨的一系列“文化大散文”中,始終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這個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糾結而成的“沉澱物”。歷史是走向未來的階梯,忘卻了歷史,也就喪失了通往未來的立足點。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餘秋雨在90年代初這一特定的時刻,把“歷史”作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對歷史進行一場艱辛的“反芻”,無疑是一種相當明智的選擇。

90年代文化思想的平庸和蒼白,掩蓋不了社會現實巨大變革的可能性。半個多世紀以前,波蘭作家顯克微支敏銳地感受到自己民族面臨著一次十字路口選擇的機遇和危機,因此他寫下了一部偉大的作品《你往何處去?》。這部鉅著不涉及當下的現實,而是把對歷史的重新闡釋作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他提出的問題對整個波蘭民族來說是極其嚴峻的——“你往何處去?”其實,當今的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幾乎所有關注中國命運的知識分子都在思索中國將往何處去的問題。餘秋雨比大部分人先走了一步,他深知,如果沒有對歷史進行一場全新的拷問,將無法回答這個巨大的難題。他雖然沒有寫出像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這樣的作品來,但是他在《文化苦旅》等散文集中所作的思考,顯然是竭盡全力的,這一態度也讓人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感動並對作者產生某種程度的敬意。因此,學者張伯存先生評價說:“在求索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上,在反思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歷史命運上,餘秋雨是一個拷問者,他有著拷問者的焦灼、痛苦和憤激。”(張伯存《餘秋雨董橋合論》,《當代文壇》1998年第2期。)

既然是“苦旅”,那麼在餘秋雨的筆下,反覆出現了許多悲劇事件與悲劇人物。在悲劇人物當中,尤以讀書人為其關注的重心。餘秋雨在拷問歷史和歷史上的人物時,的確顯示出“下筆力透紙背”的功夫。然而,正是在這一面表現得太突出了,另一面就顯得失衡了......

餘秋雨《三峽》賞析

一、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裡“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問題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寫三峽的整體風貌,然後抓住三峽最有特點的時間——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悽婉美。

2.語言的運用。本文多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練習說明

一、背誦全文,並完成下列練習。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設題意圖:①使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脈絡;②抓住精彩寫景段落,深入領會畫龍點睛的詞語,使學生對文章的感知由整體到區域性;③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問答題提示了背誦的思路,適宜先解決問答題,再背誦課文。

參考答案:

1.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素”“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二、解釋下列詞語,並給線點的字註音。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風 素湍綠潭 絕巘 飛漱 清榮峻茂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

參考答案:

嶂(zhàng),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這裡指快跑的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沖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你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絡嗎?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早發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是遊記散文,本題的著眼點不在形式,只要學生能夠將內容對應起來就可以了。

參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教學建議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

相關問題答案
誰有《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這篇文章? ?
你為什麼不會成就偉業?
你為什麼不轉型?
你為什麼不愛我歌詞?
你為什麼不說話朱曉苒?
你為什麼不接電話英語?
你為什麼不問問?
你為什麼不上線簡譜?
你為什麼喜歡冬天英文?
你為什麼不結婚日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