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e61d1c8236426?
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的800字論文?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處處充滿科技的社會.現在,學習知識成了社會生活的頭等大事.顯然,沒有知識,在社會上是寸步難行,很難立足於這個社會,更不要說服務於社會,對社會有所作為了.
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種無價之寶.
在社會中,一個國家的發展,要靠人類用學來的知識去改變它;一個正確理論的產生,也要靠人類用學來的知識去總結;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類用知識來改造.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把學習放在一生中的重要位置上,那麼我們的社會每天就會有許許多多在學習的人,那麼,我們還會愁社會不進步?還會愁我們的國家不強大?
為了祖國的強盛,我們要學習;為了人類的進步,我們更應該學習.
不學習,人類很可能會退化為野人;不學習,人類便會失去今天動霸主的地位,使之與其它普通動物”平起平坐”,甚至落後.
為了社會的繁榮,國家的強大,民族的興旺,為了科技的進步和發展,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不知疲倦地學習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博覽群書;讓我們的社會充滿了
朗朗書聲;讓我們每一個城市都籠罩著一股濃濃的學習氣氛;讓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學習型社會”.這樣,人們便不會將學習作為一種負擔,而是把它
作為一種有益的活動,人們不僅在學習中得到知識,而且從中也感到學習的樂趣.那麼我們的科技便會突飛猛進,我們的國家會一天天的強大起來,人民的生活也會
一天天好起來.知識使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生活已經向我們展示過了讀大學的客觀現實:
【1】很多人都可以讀大學;
【2】讀大學需要4年時間,還要很多錢;
【3】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沒學到知識,不是大學的責任;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作文800字
星期四,我踏著矯健的步伐,帶著興奮激動的神情來到了這兩所神聖的大學學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參觀。在這兩個大學中,令我印象最難忘的是屬清華大學。
進入清華大學的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則是碧綠的一片。大樹長得枝葉茂盛,葉子嫩綠嫩綠的,再看看樓房,哇,碧綠碧綠的爬山虎攀上了每個屋子的視窗,一陣風吹來,它們搖來擺去,像是在向我們招手致意呢!你若是走進了這個美麗的地方,看到了這處景色,肯定會被這裡所迷住,遲遲不肯離開。
繼續走進建築,樓房裡傳來了學生們抑揚頓挫並且朗朗的讀書聲。在這些房子中,有的非常嶄新,有的已經很古老,跟昔日的校舍相比變化已經很大了。其實,最值得一看的還是那座已經很古老但有許多歷史文化可以滲透的清華學堂,它是以前清華學堂建校時大學生們學習、讀書的地方,後來,由於面積的擴大,漸漸的,學校建了許多新的教學樓,人們就把它永久鎖了起來,作為紀念。
過了一會兒,許多大學生下課了。他們有的邊走便說笑,有的在騎自行車,有的正在教室回顧課堂上講的內容,還有的直接跑到操場玩起了各類運動專案。
最有趣的還屬發錄取通知書的辦公室。辦公室的旁邊站著一隻假老虎,老虎的手上拿著一張清華大學的通知書。看到了這一幕的遊客都咧開嘴巴笑了起來,紛紛跑過去與這隻老虎合了影。
臨近中午了,我們依依不捨地走出了大學校門。通過參觀清華大學,我心中充滿了豪情壯志,我要發奮讀書,好好學習,認真聽講、複習、完成作業,將來爭取考上這所學習環境好而又有名的大學--清華大學!
高三第一次期中考試剛剛落幕,我們就踏上了參觀大學城的旅程。全年級分兩批參觀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
在車上,我們享受這難能可貴的閒暇時光,一路歡聲笑語就沒停過。首先來到的復旦大學,不愧是有百年校史的大學,建築都透露著歷史的滄桑感。在報告大廳,見到了專門來迎接我們的學長學姐,有些學長為了彰顯自己是延安的一份子還特地穿上了校服。接著,復旦的老師,也是我們的學長就復旦的歷史、四大校區五大學院和他們的辦學理念進行了交流,那本介紹復旦各大院系的書也幫助我們對復旦有了更清晰的瞭解。我的鄰座正是看著那本書、聽著介紹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比較明確的選擇。
之後學長帶著我們遊走於校園,越是向復旦的深處走去,越來越濃厚的學術人文氣息包圍了我們。物理實驗室裡,老師讓我們看到了平時只在題目中出現的物理現象,在文物與博物館系的大樓裡我們也目睹了各式各樣的漢唐陶俑,即使是走在路上,一陣風吹過,樹葉紛紛從頭頂遮天蔽日的大樹上飄落,那意境引發同學們聲聲感嘆。
享用過了復旦的午餐,我們來到了另一個目的地——同濟大學,上海土木工程系第一果然是名不虛傳,還沒等我們下車,那一棟棟極具現代感的建築就吸引著同學們舉起手中相機。下了車,立即感受到一種與復旦截然不同的氛圍。如果說復旦是個成熟穩重的學者,那同濟給我的感受就像是個穿著一身潮牌的活力少年。我們到時正好是體育課時間,有人在踢足球,有人在打網球,更有一群男生在打太極。只在去大廳的路上,我們就路過了兩個餐廳,其中一個咖啡館還給人一種在巴黎街頭的小資風情。“吃在同濟”果然名不虛傳。在隨後的介紹會上,同濟的老師也帶著一絲驕傲的口吻說到“同濟總共可是有著七個餐廳!”引來臺下吃貨同學的一陣驚呼。隨後,一位笑點很低的學長講了他從高三摸底英語53到高考英語132的神奇逆襲故事,在鼓勵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同時也勸告了其中那些還沒為自己的未來有打算的同學要及時做好自己人生的規劃。
這一天的大學城參觀對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收穫,也許有同學因為這次的參觀而被......
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
我在大學畢業多年後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人活著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生存,就是吃飽肚子,有 衣服穿,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居所。。。這是人生的第一境界,自然境界;第二件事情就是在生存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去生存,追求心中的理想,讓自己短暫的一生活得更好,這是人生的第二境界,功利境界;第三種境界就是道德境界,讓他人活得更好。為什麼要去上大學,那是屬於第二種境界,更或者是第三種境界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想一般人都在第二種境界裡面吧,那就是功利境界。上大學是人生的一種體驗,讓你接觸到更多的東西,從而引發自己的思考,也是給予你充足的時間在思考將來應該做什麼,但如果只是解決溫飽問題,完全沒必要上大學,在這個社會上只要不懶惰,還不至於捱餓,沒上過大學,有的人也成了小老闆 大富翁,也有的人有自己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快樂,完全達到自己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大學分三六九等,同一所大學的人又同樣分三六九等,現在只是覺得人生靠一個大學文憑決定不了什麼,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才最終決定了自己的位置,你能思考這個問題,你可以選擇不上大學來證明你想證明的東西,或是不上大學去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可是人生沒有回頭路,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選擇 ...至少在你還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的時候,上大學是最正確的選擇
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人為什麼要上大學,與為什麼要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是一樣的道理。這要從人為什麼要上學講起。要說清人為什麼要上學,先說人為什麼要學習,或者為什麼要學知識。
人為什麼要學知識呢?因為人是文明動物,是高階動物,人是有思想的。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不同於其它的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在這裡。人之所以為人,還因為他是社會的動物,是人類社會的一員,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於社會之外。譬如狼孩,在嚴格意義上講,在他被解救之前是不能算是人的,只能說他具有人的外形。而人如果要成為社會的一員,成為人類的一員,就必須首先被人類社會的文明所接納、所改造,必須首先把自己融入人類社會的文明之中,否則是不能稱其為社會的人的。同時人類社會要延續,要發展,就必須一代一代傳承它的文明成果,否則人類只能返回到茹毛飲血的動物時代。
文明成果亦即知識。知識可以自己在實踐中得到,但太慢,並且一個人不可能、也不必要經歷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向長輩、向其它人學習。學習的方式,可以在家庭中也可以在社會中,這即是所謂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或叫社會環境的影響。可以師徒相授,沒有學校之前就是以這種方式為主。私塾是學校教育的一種方式,在現代學校教育產生以前就是這種教育方式。這些方式的侷限性很多,比如不規範、效率不高等。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的學校教育產生了,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最為有效,最為高效的人類文明亦即知識的傳承方式。
學校教育與過去師徒相傳相比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大的進步。人能夠大從小學到中學十二三年的時間裡學到這麼多的知識,與這種學習方式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學校教育,一個人在十幾年的時間學會人類幾千年積累的這麼多知識,可能要更長的時間才行。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學校,也就是為什麼要上學的道理。
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人為什麼上了小學還要上初中呢?因為人類發展到今天,積累的經驗、技能、瞭解的知識、或者說它的文明成果,不僅僅是小學學到的那一點,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那這些成果或知識又如何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至於失傳呢?人就只有再上初中、再上高中,以至於再上大學。
那麼,人是不是非上大學不可呢?也不是,正如人不一定要非讀博士、不一定非讀研究生一樣。不讀博、研也是能活人的。但正如你讀了小學,認識了幾個字,認識了幾個數,會讀文章,會算數,你一定比沒讀過小學、不識字、不會算數的人生活要方便---方便也是好,所以你的生活比沒上過小學了要好。那麼上了大學就比不上大學,就會知道更多的知識亦即人類社會文明的成果。那你生活就更方便了,更自由了。這是要加一句,為什麼說更自由了呢,因為你知道的更多了,那麼由於無知帶給你的種種限制就少了,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即為了人類更自由。
是不是不上大學就一定生活不好麼?也不是,正如一個人上了小學不一定比不上小學生活就好一樣,人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學的人生活就好。但上大學一定是為你更好抑或叫更自由的生活創造了一個條件。再說人不上大學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學到很多知識,比如自學成才。但正如前邊所說的,學校教育是目前為止最為高效的教育方式,所以還是上大學比較好。
可能有些家長對孩子說的是很功利化的東西,這樣的東西講給孩子對孩子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很大的,不可能是有力有利的,也不可能是持久的。要知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要面臨好多好多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必須要有內心的動力或者叫內在的動力。動力的產生緣於對學習目的的正確的認識。不正確的認識,比如過上好生活、收入高等,也會產生動力,但這種動力不可能強大、也不可能持久。比如你說上大學為了過上好日子,為了創造財富,但明顯有一些人不上大學也過上了好日子......
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
也許十七八歲的年齡,真的是應該做夢的年齡。在他們的眼裡,清華北大還稱得上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大學總是好的,總是高三生們日思夜想的地方,總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動力源泉;上了大學總是好的。從小到大,讓老師們教育著,讓家長們操心著,周圍的人都在教我們凡事該怎麼做,可當我們去吶喊:為什麼要這麼做?周圍卻不見了回聲,因為那些育人的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在我的記憶裡,已經有不知多少這樣的場面:老師們站在講臺上講著知識眉飛色舞,一輪到解決些師生間的矛盾,就不分青紅皁白殺一儆百,維護著年長者們的尊嚴;或者是都知道如今的學生難纏多了,於是就做個老好人,不近任何是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我也不知道,高三生們那恨不得月月一次家長會,究竟起到多少作用。因為如果你總是說,考不上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賺不著錢,討不著好老婆,這斷然是入不了孩子們的內心的。他們都還是夢裡人啊,他們怎麼知道我們大學生有的人畢業即失業,而連同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社會的深淺。固然家長是年紀大閱世多的人,又怎麼跟他們說得清楚呢?何況兩代人經歷的社會畢竟已經有很多的不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很多家長也未曾經歷過的,誰又能給誰保證幸福呢?上大學,尤其是上個名牌大學,總可以成為一家老小炫耀的資本,鄰里街坊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的。國人向來有爭先的心理特徵,這大概是緣於中國人口太多、資源有限,大家才養成了爭先恐後的習慣的。就拿劉翔來說吧,先前他沒破紀錄的時候也沒見國人如此得熱衷於田徑事業,自從拿了金牌後,劉翔一失利報紙上的口氣都變成了“惜得銀牌”,好像得個金牌是理所應當的。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家長們又會對自己的孩子提什麼樣的要求呢?我們最常見的關於為什麼要上大學的答案就是:現在社會對學歷要求高了,競爭激烈了,沒個大學文憑就根本找不到好工作,過不上好生活,將來怎麼養活你自己,養活你爹媽,就是不為你自己,你也要為爹媽想想吧?可誰知道這樣的說辭能夠有多長的保質期呢?現在的大學是一個動物園,什麼動物都有,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也基本上就在十八歲左右就定型了,所以當我們踏入大學校園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名牌學府也不例外。而且越是名牌大學,競爭就越激烈,就越得以見得人的品行。我不知道,如果一心想著掙錢奪勢的人,究竟能夠在大學這個染缸裡撐多久。其實最後我們變成什麼樣,都是按照我們當初的價值觀,當初的目標而成的。我倒認為,上大學應該有著更純潔的目的,這樣才不會逃課、應付考試、深陷情場不可自拔、薰得一身銅臭味、變得憤世嫉俗,四年韶光白白浪費,悔不當初。李開復說過,“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一紙文憑。在大學裡,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礎、學習如何學習、培養獨立思考學習、離開家庭獨立的機會、練習與人相處的技巧,這也是人生一次專注學習的機會。"讓大學對自己有用"是自己的責任。如果一個人感覺大學學的"沒用",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自己需要的、並且主動去追求。”現在的社會已經逐漸由工業社會過渡到知識經濟社會,21世紀的核心技術將是生物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技術,這就意味著社會對勞動力的素質的要求也大大加強。上大學的首要目的就是接受系統的高等教育,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所以,學習,仍然是大學生的第一要事。大學不是職業訓練場,不是一天到晚考證的地方。課堂上的那些知識也許陳舊過時,但是學習方法從沒有過時過。大學期間可以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果為了考證忽視了專業課的學習,真是丟了西瓜撿芝麻。除此之外,大學裡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學不向中學的管教那麼嚴......
高中議論文《論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600字
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讀了十幾年的書,這個問題在不同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高中以前,很多人大腦中幾乎就沒有大學這兩個字的概念,當時似乎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人生髮展的正道。
我是到了高中階段後才開始有了大學的概念,但除北大、清華、復旦、人大和華科大外基本不知道還有什麼大學。當然這個並不是什麼志向問題,而完全是資訊封閉之下矇昧狀態下的無知。高中畢業報考大學,一下子看到那麼多聞所未聞的大學名稱,完全不知如何選擇,直到填志願時才不無遺憾地匆匆確定。
我本人是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高考的,當時自認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初步形成,回頭看來的確是開始形成了,但所形成的只是一個初始狀態,是在書本上形成的,並非是生活體驗形成的。那個時候對社會沒有認識,對人生沒有什麼深入思考,對就讀大學的理解大概沒有超出安身立命這個範圍:為了吃飯,找個好工作。
事實上。有不少學生也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吃飯,謀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或者是因為周圍的人都上大學,自己也得上。其實,這樣理解上大學的真正內涵是不準確的、是片面的。如果是為了前者。恐怕很多人都會很失望。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時才發現面臨的選擇只是進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拿一份微不足道的工資,節衣縮食地還一份幾十年的房貸,或者咬著牙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壯士、烈士、聖鬥士等等(生生不息,願賭服輸),又或者乾脆找不到工作,只是“被就業”。
當然,雖然很多人讀完大學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就像那句坊間流傳很廣的話:我用一麻袋的錢去讀書,換來了一麻袋的書,我用一麻袋的書去賣掉。結果賣掉的錢還不能買一個麻袋!但是很多人還是會覺得比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更糟糕的事情是沒有被大學錄取。 因此,上大學依然是學生們的優先選擇。
在一般人眼裡,上大學有兩大目的:一是求知,為未來發展做準備;二是求職,為以後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通常情況下,好的職業都是建立在知識的底座上的,很顯然求知的作用尤其重要。
不過大學也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學生提升自我,增長智慧的場所。如果一個大學生到畢業的時候都沒有意會和做到這一點,那他的大學學費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識,在哪裡都可以學到,上不上大學都可以,甚至無需大學教師這個群體來教,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食堂的師傅都能教會我們很多知識。但是智慧的啟迪則要難得多,這需要一個好的場所和條件,通過各種方式,包括教、學,來挖掘,通過各種東西來啟迪。大學恰恰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場所,它至少給了你一個新的視野和空間,讓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當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後才意識到的。
為什麼要考大學?
考大學是人生的一個目標,是求學階段的終點,是步入社會的里程碑,是奮鬥的基礎,一旦成功,我們將會站在一個高起點上,今後的路也會輕鬆些,而若失敗,則註定我們在開始時就比別人慢一拍,只有比別人努力幾十倍幾百倍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得到這個勝利閒的尤為重要,現在的奮鬥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讀後感400字
大學最早的學科是醫學、神學,文學和法學,大學一開始就是呵護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鍛造人的靈魂,讓我們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趨於卓越,靈魂走向高貴的場所。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大學的經歷將孕育我們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勇敢之心。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大學的目的正是養成我們的傲骨,也即陳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為了自我人格的卓越,這正是我們來到大學的根本理由。
讀大學就是識讀大師。走進學院,幸運的時候,我們可以遇見一位意氣風發的長者,這位年近八旬卻依然可以站著講課3小時無絲毫懈怠的“年輕老人”,就是我們尊敬的老教授,迄今為止著有近百部著作,論文逾1000篇,全國各高校學術演講300多場,過著簡樸的生活,卻依然敏於思考、勤於寫作,每天著述都在1000字以上。先生常自喻為關不上的水龍頭,他的思想就像關不住的水龍頭源源不斷地流淌。想當初,先生原本可以選擇出任政府高官,但他卻選擇了作為校園的思想者。他的身上體現了大師的風範,那就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永不懈怠。站在講臺上,他就是大學!大學之大就是為大師所開啟的知識空間與人格理想。
在大學裡,課堂當然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聆聽與對話、探討與辯論,這是知識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學不只是課堂,更是“視野、志同道合的友誼和圖書館的書籍”。大學也要考試,大學也有分數,但真正的大學並非一張考卷,幾個分數,低層級的記誦之學不足以名之大學。大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活法,大學乃是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文化生活。你們來這裡,就是要學會過為文化所引領的積極的大學生活。大學作為生活方式,主要表現為三重生活,一是個人生活,主題詞是青春,彰顯青春的關鍵詞是健康、友誼、愛情;二是學習生活,主題詞是學問,追求學問的關鍵是知識、智慧與創造;三是社會生活,主題詞是責任,擴充套件責任的關鍵詞是視野、情懷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