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所在秦國與秦始皇的秦國有何區別 5分?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蘇秦所在秦國與秦始皇的秦國有何區別 5分

您好。秦始皇的秦國是前期,而蘇秦所在秦國是末期,這樣說很明顯了吧。

蘇秦和張儀的關係是怎樣的

蘇秦比張儀整整晚一代人。兩人並不是什麼師兄弟。兩人的活動軌跡也全無交錯之處。 張儀活動於秦惠文王時期,他在國際上的對手是公孫衍(號犀首)。公孫衍也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是魏國人。他曾在秦國為大良造,伐魏斬首8萬。張儀至秦得為相邦(這一職位當時大致相當於外交部長,後來演化為丞相),公孫衍受到排擠,就跑回魏國去作了大將。張儀的外交政策是連橫韓魏,使秦韓魏三國互相支援對方稱王,秦惠文君也升級為秦王了。公孫衍的對策是韓魏趙燕和中山國,五國合縱,互相支援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開始時,張儀的主張佔了上風,魏國請他去作了三年相國,秦魏相安無事。秦國贏得了時間鞏固改革成果。後來張儀頭腦發熱,讓秦國向魏國借道去打齊國。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齊秦兩個超級強國東西爭霸,好像冷戰時候的美蘇爭霸。夾在當中的是趙韓魏楚,這幾個二流強國,其中的楚國稍強些,處於坐二望一的位置。戰國初年的超級大國魏國經過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和商鞅伐魏,已經衰落了,在第二世界裡。再下來是燕、宋、中山等三流國家。最後是魯、鄒、衛等末流國家。齊秦國力相當,秦國此次行千里越魏伐齊,結果慘敗。魏惠王一看,秦國也不怎麼樣麼,於是公孫衍的主張佔了上風,出任相國。張儀還回秦國去作相邦。 張儀欺騙楚國之後,楚懷王把秦齊兩個超級大國都給得罪了。結果被兩家輪流痛扁,韓魏也來趁火打劫,最後自己被騙去了秦國。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從坐二望一的位置上掉了下來,還好地大物博,底子厚,總算繼續呆在第二世界裡,沒有掉到第三世界去。 接下來的世界局勢,基本上被秦齊爭霸所主宰。齊秦連橫,滅了其他國家,平分天下,然後再一決雌雄,這是當時中國的一種可能走向。對第二世界的國家來說,設法保持齊秦的均勢,並阻止其連橫才最有利。這些國家互相博弈,謀取對自己最有利的形勢。 秦惠文王和張儀當政時,奉行連橫韓魏,對付齊國的政策。隨著伐齊戰爭的慘敗,這一政策基本上是破產了。秦武王繼位後,重用公孫衍和魏人甘茂,實行連橫齊國,征伐韓國的政策,張儀被迫離開了秦國,去魏國做官。甘茂排擠了公孫衍後為秦相,統軍攻克韓國重兵把守的宜陽,進窺周室。秦武王得以去朝見周天子,但卻由於意外,舉鼎絕臏而死。短暫的混亂後,武王的一個庶弟繼位,是為秦昭襄王。秦國的外交政策又一次急轉彎,連橫韓魏,與齊國為敵。親韓魏的樗裡疾為相,甘茂被迫逃往齊國避難。 由於走得太急,甘茂把家眷全扔在秦國了。幸好在去齊國的路上,他遇見了蘇代,蘇秦的大哥,正在去秦國的路上。蘇代答應了甘茂的請託,到秦國後順便說服秦王饒了甘茂的家眷。後來甘茂的孫子甘羅在秦王政時12歲就做了上卿。 蘇代和蘇厲哥倆都是靠嘴皮子混飯吃,可能是到大哥二哥的激勵,老三蘇秦也走上了這條道路。他先去秦國遊說秦昭王,失敗了。回家後發奮用功,頭懸梁錐刺股。正好這時,燕昭王築黃金臺招攬天下賢士。蘇秦就去應聘,錄取後被燕昭王派到齊國作了臥底戰略特務。 齊宣王時,齊國趁著燕國內亂,出兵滅了燕國,殺死了燕王噲。這一口咬得實在是太大了,列國受不了齊國的擴張速度,都來干涉,齊宣王只好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來。燕昭王一心報仇,問蘇秦有何辦法,蘇秦建儀,燕國太弱,沒法和齊國單挑,我們應該鼓勵齊國去吞併宋國,消耗齊國的國力;而齊國一旦滅了宋國,列國為了維持均勢都會進攻齊國,我們加入進去趁機報仇。那麼誰去齊國,實行齊燕和好,鼓勵齊滅宋的任務呢?只能是蘇秦自己了。 蘇秦去齊國遊說齊泯王滅宋,正中齊王下懷。此前,齊泯王結好秦國,以防秦國干涉齊滅宋。蘇秦卻出了新點子,他去遊說列國君王,組成了齊韓魏趙合縱伐秦,牽制秦國,齊軍主力卻去進攻宋國,這樣齊秦關係惡化......

歷史上張儀和蘇秦的關係是什麼 揭張儀為什麼離開秦國

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蘇秦學的是合縱,就是聯合六國對抗秦國;而張儀學的是連橫,就是破壞六國盟約,使其相互對抗。之所以離開秦國是為了到六國遊說,當時的外交家全靠嘴,他要去各個國家說服君王,達到他的目的。

蘇秦認為秦國可以一統天下的理由是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和秦朝的歷史地位應從客觀上的需要和可能兩方面探索秦統一的原因。   (l)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絡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區域性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族間聯絡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區域性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備完成統一的主客觀條件。 戰國時期,各國通過改革,社會經濟都發展較快,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可是這種發展趨勢與當時的政治局面發生了嚴重的矛盾。諸侯割據,相互之間森嚴壁壘,關卡林立,交通受阻,貨幣不一。而且長期的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嚴重的破壞。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正是這種現實的寫照。因此,削除封建割據,結束混戰狀態,實現全國的大統一,既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需要。秦的統一正是符合了這種歷史發展趨勢。 其次,秦國的商鞅變法較東方六國徹底,政治方面,政權鞏固,效率較高,社會穩定。經濟方面,重農抑商、農業發展、國力增強。軍事方面,軍功授爵,軍隊戰鬥力較強。到秦昭王時,秦國的國土面積已超過了東方六國所剩領土的總和。相比之下,東方各國誰都不如秦國強盛,這一點決定了由秦來實現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再次,秦始皇促進了統一的到來,秦始皇即位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了嫪毒叛亂,接著整頓內政,對外繼續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繚、蒙恬、王翦等人在秦滅六國、統一全國過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

蘇秦和張儀兩個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野史據說是師兄弟,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但兩人都處於不同時代,蘇秦早於仗義,蘇秦提出合縱,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廢帝號,張儀提出了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且促使齊國滅掉了宋國;但蘇秦的主要目標是齊國,他使齊國攻滅宋國,但也使齊國因此大傷元氣,後燕將樂毅聯合五國大舉攻齊,他的間諜身份暴露被處死,兩人都是歷史上傑出的縱橫家

蘇秦要要張儀去秦國是失算嗎? 5分

張儀去秦國本來就是蘇秦的計謀。(激將法)

計謀很成功,張儀對蘇秦很感激。在蘇秦活著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跟蘇秦作對。還幫助蘇秦穩定了在趙國的地位。

蘇秦死後,張儀才開始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華。他聽到蘇秦的死訊嘆聲道:“現在我可以隨心所欲的說話了。”

張儀和蘇秦什麼關係

蘇秦比張儀整整晚一代人。兩人並不是什麼師兄弟。兩人的活動軌跡也全無交錯之處。

張儀活動於秦惠文王時期,他在國際上的對手是公孫衍(號犀首)。公孫衍也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是魏國人。他曾在秦國為大良造,伐魏斬首8萬。張儀至秦得為相邦(這一職位當時大致相當於外交部長,後來演化為丞相),公孫衍受到排擠,就跑回魏國去作了大將。張儀的外交政策是連橫韓魏,使秦韓魏三國互相支援對方稱王,秦惠文君也升級為秦王了。公孫衍的對策是韓魏趙燕和中山國,五國合縱,互相支援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在蘇秦以連橫說秦中蘇秦認為秦國可以一統天下的理由是什麼

合縱論是戰國時代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戰國中後期七雄紛爭導致當時“國際關係”(華夏文明圈內諸國)出現重大變化的產物。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併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 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蘇秦提出合縱戰略的宗旨在於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通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

蘇秦的合縱說首先是基於一種地緣政治的分析。他深諳天下山川形勝,熟知各國力量現狀,他每到一國即首先向當局者詳陳該國的地緣環境形勢,蘇秦提醒山東六國首先應明確各自的安全狀況,他反覆告誡六國的君主,要明白這一形勢,即他們共同的危險來自西方側翼的秦國。由於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形地勢優勢、體制優勢,將來必定是一種能夠凌駕於六國實力之上的強權力量。因此,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絕對不能與秦國單獨媾和以求苟安一時,更不能與秦結為同盟,那不啻是與虎謀皮。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六國從親”,併力西向以抗秦。

蘇秦的合縱理論極其注重地緣因素的重要性,並充分論證了六國結盟與其地緣政治因素的內在關聯。蘇秦認為,山東六國在區位上相互關聯,有著表裡相屬、脣齒相依的利害關係,應視為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戰略整體。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整體性,以求在戰略上相互依託、相互策應、互為犄角,從而在對秦作戰中造成有利的態勢。他反覆向六國的當政者陳述這一關係。[68]

蘇秦的合縱理論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體系,而且是一套行動綱領。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國、維持均勢的方法,即以聯盟戰略、憑藉山東六國的合力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以此挽救和維護原有的均勢。行動方案有兩個,其一是以攻為守,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突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其二是當六國中任何一國遭到秦國攻擊時,其他五國絕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群起救助。 這無疑是一個卓越的協同作戰方案,它充分利用了山東六國地緣上的相關性,使六國彼此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策應諸方面協調動作、密切配合,從而使秦國東向攻擊任何一個國家時都將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窘境,進而遏止其逐步蠶食六國以進一步壯大自己的企圖。

蘇秦睿智地看到,如果一國遭到秦國的攻擊而其他國家坐視不救,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倒下,其餘的將依次倒塌!戰國後期的歷史發展證明,蘇秦的分析是極具預見性的,山東六國在一段時間內採取了合縱戰略,即便是三心二意的,也確乎有效地遏制了秦國東向擴張的勢頭達到15年。後來六國雖未免於逐個被秦國吞滅的命運,但這非但不能歸咎於合縱之策,而恰恰說明山東六國沒有始終如一地貫徹實施合縱之策,以及六國政治家們偏狹的一己之私、低劣的戰略目光,加以彼此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等因素所致。

合縱是圍繞著戰國七雄間地緣政治關係而產生的大戰略,更是一種處理國際間政治軍事關係的原則和方法。合縱以維護均勢為宗旨,以地緣政治論為認知基礎,以聯盟戰略為應對手段。立論周密、視野巨集闊、分析精湛、旨意高遠,稱之為地緣政治論的先驅是毫不為過的。蘇秦以地緣政治因素作為研判國際形勢、制定應對策略的主要依據,這種分析方法無疑具有現代的意義。

張儀和蘇秦是不是同一時代的人物

蘇秦和張儀他們兩人不是同時代的人。蘇秦活動的時間大概在秦昭襄王時期。張儀活動在秦惠文王時期。蘇秦是有名的縱橫家,縱橫家也是順應歷史形勢產生的。所謂“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就是誇的縱橫家的威力。蘇秦活躍於公元前三世紀早期,最大的成就就是幫助燕國削弱了齊國,也因此被齊緡王殺死,即《史記》所謂“蘇秦被反間而死,天下共笑之。”《戰國策》裡講蘇秦起先以連衡術去說秦惠文王,可是現在學者以為多誤,以為當是秦昭王。秦惠文王卒於前310年,秦惠文王於前325年稱王,第二年因此改元。張儀才活動在這一時期,秦惠文王死後沒兩年,張儀也死掉了。而蘇秦活動的時間大概在秦昭襄王時期,到前284年才被齊緡王殺死,《史記》裡記載是為刺客所殺,帶有濃厚的小說色彩。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據說也是一個貴族的後代,年少時讀書多了,可能有點不忿做農民,老想通過遊說人主發一把,重溫一把貴族的美夢。雖然開始並不順利,後來竟也成功了,得意洋洋地吹噓道:“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意思是說如果自己甘心做個農民,這輩子也就別想出頭天了。他聲勢最盛時據說佩六國相印,這個是謠傳,據考,他頂多同時兼有趙、燕、齊三國的相印,並同被三國封為武安君。但是他一生殫精竭慮,幫助燕王消弱以前的死敵齊國,攻滅宋國,影響了當時的戰略平衡,也確實形成了很大聲勢。所以一時成為當時不想當農民的知識分子的榜樣。大家把所有縱橫家創造的奇蹟都歸功於他,甚至超過了對前世縱橫大師張儀的崇拜。雖然司馬遷說張儀搞縱橫的陰損程度還要超過蘇秦。但是《漢書藝文志》裡《蘇子》有31篇,是縱橫家裡著述最多的,《張子》才10篇,可見張儀遠不如蘇秦的聲勢。 補充: 根據《史記》的記載,張儀與蘇秦在鬼谷子處完成學業之後,意氣風發,準備到各諸侯國中一展才學。蘇秦率先出道成為燕國國相,在聯合各個弱國、合縱局面還未完全建立起來之時,他想到要找一個人到秦國去影響秦國的外交政策。之後就用激將法迫使被羞辱、怠慢的張儀前往秦國並暗中資助其在秦功成名就。這也是《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中關於“合縱連橫”的講敘。張儀與蘇秦的關係自《史記》之後成為2000年來最流行的說法,雖多有懷疑者卻未有實據,直到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考古發現,表明張儀死於燕昭王三年,而蘇秦則是在燕昭王四年即張死後第二年才當上燕國國相。姜安由此得出,兩人不在同一年代,合縱連橫也不是同一年代的外交戰略。那麼誰是張儀的對手呢,姜安認為是公孫衍。《孟子·滕文公下》有記載,一個叫景春的人與孟子有對話,他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個對話也反映出“《史記》、《戰國策》與事實不符,張儀蘇秦兩人之間並沒有那麼多離奇故事”,否則蘇秦與張儀都是說客中旗幟性的人物為何不相提並論?“《戰國策》在《史記》之前,受其影響,《史記》將蘇秦出生提前了30年”。 追問: 史記和戰國策與百家講壇上的一個叫姜安得教授講的不一樣。現在歷史學界沒有定論嗎。 回答: 當然歷史還需要更多的證據相互佐證。

關於蘇秦此人的疑問

按照《史記》記載,蘇秦和張儀是同時代人。但是當代出土的地下文物文獻資料,卻顯示兩人相隔百年。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信地下而否認地上文獻?地下文獻的可信度是否一定高於地上文獻?我以為不能如此武斷!

陳寅恪先生以為研究金石學必須通經研史。畢竟金石資料只是吉光片羽,沒有把它們放在具體的經學、史學大框架內,是無法辨其真偽、斷定其價值並將其有效利用。

還是要講求王國維的二重考據法!判斷地下地上文獻可信度誰高,誰底?然後再做進一步論斷!這事馬虎不得!

葛兆光先生說:在“敘述”一詞的涵蓋和指稱下,歷史與文學的界限開始消失在“敘述”一詞的涵蓋和指稱下,歷史與文學的界限開始消失。當然,在著名的《史記》裡我們能不費力地找到“文學虛構”的例子,像《項羽本紀》中關於“垓下之戰”的故事,儘管它已經成了後來文學藝術中如“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原型,但人們也還是看出它的想象,而《蘇秦張儀列傳》中富於戲劇性的合縱連橫,也在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發現的啟示下,被人們指出這可能是歷史敘述者的虛構,因為張、蘇兩人的時代差異決定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同臺演出《史記》屬於歷史與文學尚未徹底分化時期的作品,它那種強烈的個人意識,使它並不完全追求所謂的“真實”,而更看重敘述的力量。。不過,這種出自敘述者個人的好奇而編造故事的風氣,在後來的歷史著作中彷彿漸漸被驅趕出歷史學的門牆,歷史學開始習慣於用嚴肅的話語書寫著過去,它彷彿在宣稱自己不是“敘述”而是“紀實”,就像歷史學家願意相信《唐書》對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以及不得不信《宋史》中對於陳橋兵變的敘述一樣,後世對於唐太宗作為英主的讚揚強化了兄弟殘殺事件的合理性,而事件的合理性又強化了敘述的合理性關於這一段歷史,可以參看宋代人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七,49-53頁,中華書局,1983後世苦於無法搜尋更多的史料對權威正史的記載提出置疑,因而只能承認黃袍加身不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戲劇而是順天理得民心的舉動,儘管它也讓人想到欺負孤兒寡母的不正當。但是,正是在這種被認定為嚴肅和公正的敘述中,由於特定的視角、觀念、立場以及語言而有意無意地選擇、修正甚至扭曲歷史的敘述,卻用所謂的“真實”掩飾著它的“虛構”,用“洞見”掩飾著它的“不見”。

我查閱到一篇陳桐生先生的一篇論文。文章名為《20世紀史傳散文》,刊登在2003年第2期的《陝西師範學報·哲社版》上。文章中有關於樓主所需要的資訊。見同期雜誌P106頁。我轉抄如下:

文物考古也給史傳散文研究帶來難題。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就是一例。該書共27章,其中11章內容與《戰國策》及《史記》大體相同,另外16章為佚書,為司馬遷、劉向所未見。《戰國縱橫家書》中有13章涉及蘇秦,而帛書所載蘇秦事蹟與《戰國策》《史記·蘇秦列傳》相距甚大。由此引起學者爭議。一批學者根據出土的帛書否定《戰國策》及《史記》的真實性。唐蘭先生說:“(司馬遷)沒有見到關於蘇秦的第一手史料,因而把公元前三世紀初的蘇秦事蹟,推到世紀末,把張儀、蘇秦的時序改為蘇秦、張儀;五國伐秦成了六國合縱,還推早了45年(前333-228),時序既差,事蹟中既有弄錯的,又有假造的,他的《蘇秦傳》成了小說了。”楊寬、馬雍、鄭傑文也贊成上述意見。但趙生群卻認為,《戰國縱橫家書》與《戰國策》《史記》相關的11章,有的與《戰國策》《史記》分歧矛盾,有的與《戰國策》《史記》互有異同。司馬遷、劉向都見到過有關蘇秦的活動的不同史料,只不過他們在著述和校書時做出了決者,確認蘇秦合縱在前,張儀連橫在後,蘇秦為兄,蘇代為弟等重要史實。司馬遷寫戰......

相關問題答案
蘇秦所在秦國與秦始皇的秦國有何區別 5分?
拜阿司匹林與普通阿司匹林有何區別用藥知識 詳細?? ?
秦始皇的墓裡有什麼?
秦始皇的妃子有哪些?
“業務部門”與“職能部門”有何區別? ?
秦始皇的墓在什麼地方?
男主是秦始皇的小說?
秦始皇的名字叫什麼?
秦始皇的妃子是誰?
秦始皇的靈魂長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