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顧茅廬,現在用來比喻什麼? ?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成語三顧茅廬,現在用來比喻什麼?

現在,人們也用"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結構】動賓式。

【用法】用作褒義。有時可用於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

【辨形】廬;不能寫作“蘆”。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例句】

(1)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2)新任廠長~;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英譯】call on sb。 repeatedly

【成語故事】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成語後來是用來比喻什麼的?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成語,三顧茅廬,現在用來比喻什麼?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褒義

出 處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例 句

1. 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禮賢下士

反義詞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三顧茅廬什麼意思?

三顧茅廬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發 音】

sān gù máo lú

【釋 義】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出 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示 例】

1. 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2. 劉備~才請出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就必須學劉備。

【近義詞】

禮賢下士、草廬三顧

【反義詞】

拒人千里

【典 故】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三國演義》原文】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後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聞徐元直在此,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

三顧茅廬的意思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褒義

三顧茅廬的茅廬是什麼意思

茅廬:草屋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基本釋義: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褒義

出 處: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什麼意思??

三顧茅廬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相關問題答案
成語三顧茅廬,現在用來比喻什麼? ?
三顧茅廬現在形容什麼?
現在用車能做什麼買賣?
三顧茅廬是第幾集?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縮寫?
三顧茅廬選自哪本書?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哪部書中的?
誰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