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
怎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方法一: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
很多父母總是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全面發展造成很壞的影響。明智的父母不僅重視孩子學習成績,更重視孩子的能力發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改變以考分來判斷孩子的標準,因為孩子的素質不是單純由成績來表現的。在一個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爭取高分是遠遠不夠的,其他方面的素質也需要父母的培養,尤其是孩子的動手能力。現在社會越來越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這是很多終日埋頭苦讀的孩子所欠缺的。
愛迪生小時候成績特別差,被老師譏笑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親並不這樣認為,也沒有因此對孩子失去信心,在母親的精心引導和教育下,愛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試驗室,每天動手做各種科學實驗,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也曾因為學習成績差被老師認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相對論,為世界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現代社會,是講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社會,成績只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面素質和能力。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視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父母要重視發掘孩子的潛力和能力,衝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孩子的動手能力教育列為重要的教子課題。
方法二: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理論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財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為天才。
實踐的過程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檢驗,孩子在實踐中才會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敢嘗試或害怕失敗,父母不要對此冷嘲熱諷,而是要鼓勵和支援孩子,讓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勵下,孩子的素質會不斷提高。因此,要想培養出知識和能力兼備的孩子,父母就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獨到之處。他對小海明威的教育既嚴格又靈活,他會隨時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認為,事事依賴別人,會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為。
於是,在小海明威4歲的時候,父親嚴肅地對他說:孩子,別老是跟著我,自己玩去吧!說著,就給小海明威一根魚竿,鼓勵他說:你能行,自己去吧。後來,父親又給他一枝獵槍。小海明威在父親的指點和鼓勵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
最終,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長大,並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了小說創作中,在豐富的人生體驗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多部傑出的作品。
孩子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培養出獨立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父母把信任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樹立我能行的心態,並在實踐中不斷印證這種感覺,最終幹成一番大事業。
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用在現實生活中,成為自己立足於社會的基礎和資本。所以,空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將知識具體為實際可操作的實踐。這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夠客觀和準確,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對自己的積極評價。
因此,父母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就顯得格外關鍵。當孩子信心不足時,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信任,告訴孩子:你能行。
方法三: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孩子如果對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賴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情也推脫給父母,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惰性,難以自覺地動手實踐,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願動手。
父母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衝動,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
怎麼樣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
【導語】: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腦並用”的理論,他提倡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口、眼、手,在親自感知、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強調了手指的運動,有利於幼兒智力的發展。 培養寶寶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人的手指是大腦的“駐外”器官,大腦內部有與每一個手指相對應的“運動區”,幼兒手指的每一個運動都在刺激大腦中的手指運動中樞;反過來,大腦的運動中樞調動了手指的運動。正是大腦活動中樞和手指動作反覆作用,形成了手腦互相促進的迴圈。動手訓練不僅能有效促進幼兒手部肌肉的靈活。而且還能促進幼兒智力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在,一是動手訓練能夠增強幼兒記憶能力。人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大腦的支配,各種各樣的動作,能使相應的腦細胞得到鍛鍊。二是動手訓練有利於幼兒思維敏捷性、靈活性的發展。西方學者克洛韋爾曾說過:“動作是智力大廈的磚瓦”。幼兒在動手拼拼、搭搭、拆拆活動中,能根據問題的變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條件及時地改變思維方法,並會用創造性的方法抓住問題的本質。 除此之外,動手與非智力因素髮展也關係密切。一是動手活動能有效發展注意力。對幼兒來說,讓他認識一個物體,掌握一種技能或明白一個道理,光靠家長的說教或直觀演示是不行的,必須讓幼兒親自感知動手來實現,只有直接施於動作,被認識的物件才能進入意識中。二是動手活動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意志力和獨立性。其一是動手能力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意志力。家長在訓練幼兒動手能力時,可有意識地設定一些困難來磨鍊幼兒,培養幼兒專心致志,堅持到底的毅力。教育他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多動腦筋、想辦法,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加以克服困難。其二是動手能力有利於培養幼兒的獨立性。一般健康幼兒在三歲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能初步藉助語言來支配自己的行動,出現獨立行走的願望,如:“我要———”“我自己——— ”因此家長除應有意識地讓幼兒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還可以讓幼兒練習一些複雜的活動內容,如縫釦子,給布娃娃和玩具小動物縫製簡單的服裝,幫著大人擇菜、包餃子、洗刷碗筷、到不遠的地方買東西等,以此來訓練幼兒獨立完成任務的良好生活習慣。 那麼如何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呢? 日常生活中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 楊振寧博士在對中美學生的調查比較中,很中肯地指出,中國孩子動手能力差,膽小,怕出錯,不善於選擇和剔除,不善於提出問題,崇拜權威。所以我們做家長的應更加滿足孩子的動手動腦的需要,在動手動腦探索活動中,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動手,養成愛動腦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動手技能,如抓、握、倒、擠、夾、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脫和整理衣服、梳頭、洗臉、洗手帕等;照顧環境能力,比如掃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澆花等,既能鍛鍊動手能力,又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動手能力應從嬰幼兒開始,三歲幼兒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已比較自如,還能夠掌握一些精細動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練習要在此時抓緊培養。同時還要利用幼兒好模仿的特點,鼓勵支援幼兒模仿大人的生活。 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 家長應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條件,利用簡易的工具材料,指導幼兒進行有興趣的、活潑的操作活動。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操作材料時,不但要符合幼兒好動的年齡特點,而且要有利於培養幼兒動手能力,開發幼兒智力。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不斷購買高檔的新玩具,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開啟孩子的智慧。其實複雜新奇的玩具大部分只能給孩子短暫的刺激,時間一長,孩子就會索然無味。而各種積木等看......
怎樣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讓他報名小愛迪生科學實驗班
它的課程特色有五點:
1、一人一套實驗材料,親自動手做實驗。
2、中外教材,國際同步學習。
3、實驗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學。自然科學等各類綜合性課程。
4、課堂採取互動教學,從兒童興趣出發,使兒童能夠了解物理、化學、生物等的基本概念。
5、每節課每位兒童人手一套實驗材料,親自動手做實驗;保證每節課讓孩子帶一個完整的作品回家,實現家園共育,增強兒童的學習興趣、自信心與成就感。
家長如何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
前幾天,薛老師因教學需要,讓孩子們每人帶一個小風車。望著孩子們手裡拿著一個個漂亮小風車,我忍不住地問寶貝們,你們能告訴李老師,小風車是誰做的嗎?孩子們爭先恐後說:“是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有的說“是爸爸給我做的”……真可惜呀!!!這是一次多麼好地親子活動,又是一次多麼好地能讓寶貝們動手自做機會啊。因此,我寫得《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生理科學研究也告訴我們:“人腦中與手指相聯絡的神經所佔面積較大,經常刺激這部分神經細胞就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手的動作與人腦的發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重要關係,對視覺、聽覺、觸覺、語言等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助益。對於嬰幼兒來說,手指的活動,是大腦的體操。活動的是手,得到鍛鍊的是大腦。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年輕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不願放手讓孩子鍛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他們越俎代庖,吃飯喂,走路抱,衣服幫著穿,玩具代整理。事事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孩子失去許多鍛鍊的好機會,也失去獲取成功的樂趣。事實上,孩子十分喜歡獨立完成任務,他們會為此感到自豪。獨立做事是培養幼兒獨立性、意志力、自信心、成功感的有效途徑。因此,父母要轉變觀念,讓孩子早動手,多動手,這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其思維能力,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養成積極主動、認真細緻、不怕困難的個性品質。那麼作為父母如何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一、創造條件,訓練孩子及早動手觀察發現,三四個月的孩子就常常喜歡看自己的小手,一會兒五指分開,一會兒轉動著手心、手背,欣賞自己手的活動。這時家長可以在搖籃上方、孩子伸手可以摸到的地方懸掛一個光滑的、彩色的、消過毒的球鈴,讓孩子碰撞或撫摸。玩具被孩子碰到時,會發出悅耳的音響,這讓孩子非常高興。孩子會抓、會爬之後,可以在他周圍放些小手鼓、球、積木等簡易玩具,讓他爬著去抓,以培養他的動手能力,訓練他的動作協調性。需要注意的是嬰兒的衣袖不宜過長過小,即使在冬天也要讓他的小手露出袖口,好讓他的雙手自由自在地活動,去觸控玩弄各種使他感到有趣的東西。二、滿足願望,服務自己及他人幼兒生性好奇,什麼事情都想親自試一試。兩三歲的幼兒大多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如走路時不要父母攙、吃飯不要成人喂、衣服要自己穿……此時父母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地給予適當的幫助。例如,為訓練幼兒自己穿鞋、脫鞋,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稍大些的鞋子,使孩子在容易穿、脫嘗試中體驗到自己動手的甜頭。當然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難免會“闖禍”,對此,家長要寬厚地予以諒解,不要過分責備他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可以讓孩子學樂器、學科技小製作、模型等等。要及時教孩子扣鈕釦、繫鞋帶、洗手帕、使用筷子等,讓他儘早學會自我服務。還可以讓他給爸爸、媽媽拿拖鞋,吃飯時擺擺碗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兒階段,孩子感覺器官功能正在快速發展,家長應儘量給孩子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並從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如剛買回的桔子、豆子、花生等,不但要讓他們親自看、聞,還要讓他們摸一摸、剝一剝、嘗一嘗。在包餃子或搓元宵時讓孩子感受麵粉、糖、鹽的區別。當孩子吃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時,會感到格外高興。所有這些不僅能促進幼兒手部的小肌肉的發展及動作的靈敏性、準確性,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自信心,同時也能使他們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三、因地制宜,鼓勵孩子動手操作動手能夠促進孩子手腦並用,刺激幼兒的大腦,鍛鍊幼兒的思維。家長應讓孩子多動手。為讓幼兒在動手操縱活動中有更大收益,家長應努力為孩子創造條件。在材料方面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廢舊材料,如各種包裝盒、紙筒、舊掛......
怎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1)為孩子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比如,引導孩子自制玩具,讓孩子綜合運用折、剪、畫、編、扎、釘、粘等方法做科學小試驗,為孩子準備紙、布、線、膠水、
磁鐵、各種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2)給孩子提供各種材料。為孩子提供諸如積木、插塑、拼裝玩具、橡皮泥、沙石等用具,同時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廢紙讓他撕,買一些蠟筆教他畫,準備積木、
拼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
(3)開展各種動手操作活動。比如,用筷子夾玻璃球、撕紙屑做圖案,用毛線穿鈕釦ABAB的形勢來穿,等遊戲,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這些遊戲不但
孩子感興趣,同時能促進他的小肌肉發展。
(4)指導孩子製作手工。父母可從教孩子玩摺紙和剪貼開始,指導孩子製作手工。如,對2—3歲的孩子,可從簡單的一步摺紙學起;3—4歲的孩子,可學2至3步的摺紙,
並開始學拿剪刀,(安全剪刀)先學剪紙條,後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還可貼成花籃;4—5歲的孩子,可學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製作汽車、輪船、大炮、飛機、小鳥等。
(5)讓孩子的小作品變得有意義。父母可將孩子的小作品變成大作品,如將孩子的剪紙放在房子裡裝飾,把孩子的手工作品擺放裝飾,把孩子的繪畫塗鴉做成衣服,公仔等。不要太大的花費,網上很多平臺可以做到,類似塗圖鴉這些,就能讓孩子的動手做的小作品變得更有意義,引發他們的動手興趣。
總之,孩子天生是動手的行家,只要給他足夠的空間,他就能玩出無窮的花樣。因此,父母要從單一的價值觀中走出來,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想、多玩,關鍵是多動手,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自信、樂觀、有創意的人。
如何在手工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俗話說,“心靈手巧”“十指連心”,這說明了手和大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我們認為“兒童的智慧在於他的手指上”,所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注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培養幼兒動手能力有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手的活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智力活動)是大腦的機能。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創造能力的強弱都取決於其大腦的機能是否成熟與發達。讓幼兒多動手就能促進大腦很大一塊區域的發展,當幼兒雙手活動時,指頭上的神經細胞會隨時將資訊傳到大腦,因而加強幼兒手的活動是開發大腦潛在機能,培養創造性的重要環節。 第二、手的活動能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我們曾經教過一位名叫華華的小朋友,他本來具有很好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只是他不善於表達自己,沒辦法用語言流暢地表現他的創造力,給人一種愚笨的印象。針對華華這樣的表現,我們訓練他用自己的巧手來表達他的思維與想象,讓他動手做一些手工,這樣就可以避免其言語能力差帶來的缺陷,他的創造力可以充分的發揮,從而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賞識,並能不斷的發展。 第三、手的活動能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敢想敢幹的大無畏精神和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從小培養幼兒動手能力,不僅讓幼兒獲得表現自己的創造力的機會,還可以使他對自己的聰明才智產生足夠的信心,養成他敢說敢幹的精神和堅持到底的頑強意志,這些幼兒今後的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實驗證明,聰明的孩子與其從小酷愛手工活動不無關係,曾榮獲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尼爾斯 玻爾,他在科學研究中的表現出的敢思、敢說、敢幹精神和自信、頑強的態度與他在童年所受的家庭訓練以及他從小熱愛手工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需要提供各種結構材料,讓幼兒玩結構遊戲。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結構材料供幼兒遊戲,如硬紙板、卡紙剪出各種幾何圖形的小塊塊,讓幼兒做拼圖遊戲。幫助幼兒從事手工製作,進行摺紙、剪紙、穿珠子等手工製作,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滿足好動的心理需要,實現他們的某些創造性設想,培養他的動手能力。 總之,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不僅能使幼兒獲得一雙巧手,更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成熟,因而大家應注意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幼兒真正成為心靈手巧的人。
家長怎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和孩子一起玩積木,一起取出和收拾玩具,讓孩子幫忙取放沒有危險的東西。根據孩子的興趣,鼓勵和指導孩子摺紙、繪畫、雕塑(橡皮泥)。去野外挖“坑”修“渠”。指導孩子洗玩具、襪子、衣服等等。總之,孩子能做的讓自己做,做不好的一起做,有危險的事情不要著急讓孩子自己做,長大一些再說,不要急於求成。安全健康成長第一,能力培養第二。
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和創新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1、設計問題和方案討論。這是教師誘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 2、培養學生主體獨立意識。學生在面對專業知識和理論時,不僅要知道是什麼原理,而且要弄懂為什麼是這樣的原理,能應用在什麼場合,要注意如何調整和保養。 3、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讓學生主動到實踐生活中收集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進而去思考分析問題,從而理解理論知識進而應用於實踐。在這方面我鼓勵學生,家中的生活器具如和機械有關要注意觀察,如果壞了是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嘗試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去修復從而積累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強調學習上的獨立自主。在理論教學中要強調獨立,在實踐中要強調合作。 二、培養學生學會收集及獲取資訊的能力 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檢索、查閱書刊雜誌、上網、訪談、問卷等獲取專業資訊的能力,學會判斷資訊資料的真優、偽劣,識別對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料間的關聯,學會運用資源共享,指導學生運用各種通訊手段——如通訊、電話、網路、E-mail等向專家請教專業理論,使他們在理論上有更高的發展空間。 三、創新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作為職校的學生,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尤其重要。陶行知曾指出:中國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孩子的創造力。這說明,手腦並用,才能更有效地培養人的思維能力。腦指揮著手使用一種物質的手段去作用另一種物質,從而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而手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新問題、新情況,於是將其反饋於腦,推動人腦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最後又為手的動作導航。 四、提倡學生質疑注異,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思維能力是指善於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研究面臨的事實或問題,從而找到創造性解釋這些事實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結論的一種能力。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而是通過學習來認識科學本質,掌握學習方法,訓練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技校、職高學生由於受知識的侷限,存在一些思維弱點。如,大多數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方式懶惰,對知識的掌握主要靠死記硬背和粗淺的理解,不能進行舉一反三的運用並作進一步的發揮創造。因此,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提出質疑,引導學生通過多方面的思維解決問題,尤為重要。
如何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和動手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個人一生的任何階段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寶寶發展思維能力的早期,如果爸爸媽媽注意培養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那麼這對於寶寶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發散性的思維能力呢?】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問在座學生這是什麼?其中大學生回答很一致:“這是一個圓。”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則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太陽”、“皮球”、“鏡子”……可謂五花八門。或許大學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畫的圖形,但是比起幼兒園孩子來說他們的答案是不是顯得有些單調呆板呢?大家是不是更加喝彩這些小寶寶的多彩答案呢?
對於成人來說,對很多事物都已是習以為然了,並不會再去仔細推敲,由此造成了許多思維上的定勢,甚至是“誤勢”。有些時候,誰能克服這種生活的習慣和思維的定勢,誰就是強者。富蘭克林正是冒著生命的危險獲得了雷電的奧祕,伽利略也正是頂著亞里士多德傳統理論的巨大壓力證實了他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物理定論。同樣,在對嬰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如要揚棄傳統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積極的心態去認識和獲得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需要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又稱擴散性思維、輻射性思維、求異思維。它是指從多種角度去思考探索問題,尋找多樣性解決問題的思維。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是: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並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從小培養寶寶的發散性思維,有利於寶寶長大後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歲以前的寶寶還不具備深層思維的能力,在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孩子的動作協調起來,為今後的思維發展打下基礎。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創設一個輕鬆、有趣、愉快的遊戲環境,讓他萌發思考的興趣,並儘量讓他自己動手操作,使孩子經常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之中,在娛樂中幫助寶寶形成發散性思維的習慣。
1.一物多形的擴散。可以讓寶寶觀察水裝在圓形杯子裡和方形杯子裡形狀有什麼不同,想想冰塊放到熱水裡會發生什麼狀況?把手放到冒著熱氣的杯子上會有什麼結果,為什麼拿下來後手上有小水珠?
推薦遊戲:橫切蘋果平時我們習慣豎著切蘋果,蘋果核被切成兩隻小耳朵的形狀。這次就和寶寶一起橫著切蘋果,看看蘋果核的橫切面會是一個什麼形狀呢?實驗之前,問問寶寶這個問題,激發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後手把手地幫助寶寶把蘋果橫切開(刀子不要太大、太鋒利,千萬注意不要弄傷寶寶),讓寶寶觀察切好的蘋果核是什麼形狀。原來是個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寶寶再切幾隻蘋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呢?
2.一形多物的擴散。請幼兒儘可能地說出同一形狀的物品,如圓形的東西有哪些,正方形的東西有哪些等。這種練習可以結合家裡的器具和擺設進行,你可以先教寶寶認識一些簡單的形狀,比如圓形、三角形等,然後讓寶寶看看家裡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
推薦遊戲:這個像什麼?準備1支畫筆和1塊畫板,在畫板上任意畫一些圖形,讓寶寶說說每個圖形像什麼東西。比如畫一個橢圓形,寶寶或許說不出來這是一個橢圓形,但可以和具體的物品聯絡起來,比如:雞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讓寶寶信手塗鴉,然後由你根據寶寶“畫”的基本圖形進行加工,添改成為一個比較明顯的圖案,比如小兔、小鴨、帆船等。這樣不僅能讓寶寶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畫畫遊戲,可以鍛鍊寶寶的發散性思維。
3.一因多果的擴散。帶幼兒玩“如果……將會……”的遊戲。比如你可以讓寶寶想想:“如果世界......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心理策略:培養意識,形成動手參與定勢l. 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興趣激發的方法很多,我們依據現行美術教材體系,從中高段美術教材的挖掘入手。2. 以新激趣: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慾望,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鮮感。3. 以情激趣:在繪畫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學生的情感發展很快,教師要努力去撥響學生學習後的"情弦"。學生動了情,繼而就有了情趣,有了與教師、作品同頻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從而以情造像,圖情並茂。以美激趣:"美"是美術課具有的獨特的優越之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當中,我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需要和審美潛能,讓他們體驗到教材之美。如能使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4. 溝通情感: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有助於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1) 縮短師生距離。實驗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教師可採用主動在教室裡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後面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動手參與創造條件。(2) 給予學生安全感。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論好壞,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的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針對這點,多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各種活動,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鬆愉快的幽默,給學生安全感,那麼,即使沒把握,學生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其創造性也會大大增強。(3) 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完成一項任務,都會產生成就感。既對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勵自己繼續前進。但是教師如果把學習任務的難度定得過低,學生不費多大勁就能夠達到,那麼,完成了任務學生也感到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難度過高,學生可能會不願去完成它或對此失去信心。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如何控制這個度,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隨機調節難度。當難度小時,教師可設定一些"障礙";當難度過大時,教師要適當處理,分步進行。同時,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給予表揚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願意動手動腦、參與創造。二、行為策略:指導學法,賦予動手參與能力教學是教和學的活動的統一體。教學方法既包含教師的教法,又包含學生的學法。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是實現從教到學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應有系統地把學法指導與學習過程聯絡起來,使學生有願望也有能力動手動腦參與學習,進行創造。l. 加強技法訓練美術課對技法的要求很高,這是學生正確描繪製作物件,進行創作的基礎。技法訓練包含的內容較多。2. 拓展想象空間"想象是創作的源泉"世界上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可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拓展想象空間,在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創設一種"不協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