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時候到底要想什麼才叫冥想 ?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冥想的時候到底要想什麼才叫冥想

那與想到什麼時候無關。所有能使大腦發出α波和θ波(關於這兩種波的資料可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都叫冥想,甚至包括聽好的音樂、繪畫等等。如果你說的是類似靜禪的那種冥想,我可以告訴你一些關於它的知識。當你感覺身體的所有部位都儘可能放鬆下來時,你會感覺一股能量流在你的脊背甚至全身流淌(那是情感體被觸發時產生的電反應)那時你可以算是真正進入了冥想狀態。冥想並不僅僅是安靜地坐著,也不是什麼都不想,你可以想一些和諧的、具有高能量、高頻率的事物或一些真理等。冥想中有接收和發出能量兩種。記住,思想也是能量,它們起源於以太層面,並對你的物質身體也有影響。冥想時只有阻塞性的思想才會阻礙它。冥想時請儘量保持脊背挺直。

所謂的冥想到底是怎麼回事?

冥想和打坐入靜是一個意思。平時只要我們一睜開眼,大腦的活動就會隨之開始,這麼想想那麼想想,十分無序又思緒萬千。 冥想,簡言之就是什麼也不想,頭腦空空,一念不起。這是人除了睡覺與清醒之外的第三種腦狀態。冥想彷彿比睡眠還要安靜,比思考還要深入……

冥想到底是想什麼,到底怎麼冥想

冥想是一種獨處之道,你一個人靜坐的時候,如果注意力一時難以集中,你就先閉上眼睛,向上去觀看自己的眉心。靜靜的看著眉心。不要在意你身體之外的事情,也不要隨著你頭腦中的念頭而思考什麼。一切做到了了分明,知而勿隨!如果今天只能靜坐五分鐘,那麼明天就六分鐘。就這樣循序漸進的進行。

冥想到底是什麼,怎麼冥想能細說說嗎

冥想是瑜伽中最珍貴的一項技法,是實現入定的途徑。一切真實無訛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修習瑜伽者通過瑜伽冥想來制服心靈(心思意念),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The Original Cause萬源之源)直接溝通。瑜伽冥想的真義是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冥想

為了更多的認識克服物質慾念的瑜伽冥想方法,你就必須很好地掌握古代瑜伽關於物質自然界三種狀態的傳統概念即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

神經學家發現,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壓力、剋制衝動和自我認識的能力。

摺疊編輯本段三種狀態

根據瑜伽師們的說法,自我,即人,由於受到自然界三種狀態的矇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個人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就會希望獲得某一特定型別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如果一個人處於激情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園或農村度過和平寧靜的一天。因此,所有這些情況,是人的慾念的性質由自然界中哪一種影響支配著他的狀態來決定的。

按瑜伽師的看法,只要一個人仍然是受到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即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還沒有從物質慾念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要從物質慾念中解脫出來,他就必須超脫自然界這三種狀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被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所矇蔽著。可是,在任何特定時刻這三者中總有一種佔著主要地位。

愚昧無知是最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結果是瘋狂、幻覺妄想、怠惰等。

激情狀態優於愚昧無知狀態,但它意味著重大執著、不可控制的慾念、追求和緊張的努力等等特徵。

而善良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純潔,光輝四射。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培育、發展智慧,但是他們卻受到幸福這一概念的制約。

處於善良狀態的人仍然只是對自己的幸福感興趣。換言之,雖然他的慾念,要比處於愚昧無知或激情狀態的人的慾念更純潔些、更微妙些,但他仍然是以私己為中心的。當愚昧無知狀態或激情狀態開始影響他的身心,從而剝奪了他從善良狀態所獲得的幸福時,這樣的人就會感到非常難過和沮喪。他還沒有超脫所有這三者的影響——對於這三種影響的自然活動,他不能夠保持作為一個不受影響的、超脫的見證人的地位。他還沒有達到對整體作出愛心服務的那個高度上——因此,他並沒有真正獲得解脫。只有當這個被禁錮在肉體中的生靈能夠超越這三種狀態時,他才能從出生、死亡、衰老和此三者的痛苦中解脫,而在今生也能享受甘露。

只有對自身幸福不感興趣的人才能夠真正幸福,這個見解,在愚昧無知的人看來,似乎是怪論,令人糊塗——但是,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則是合乎邏輯和容易理解的。

實現瑜伽至善境界的人就是這樣的人:當愚昧無知、激情或善良狀態在他的身心發揮著作用時,他意識到這種情況、但卻體會到自己超脫這種影響或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既不對這些影響唯命是從(即不對自己的身心唯命是從)也不因為這些影響正在發揮作用而感到憎惡。他是作為一個超脫的見證人來體驗這一切的。如果說,他既不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影響的命令要求上,也不對這些影響唯命是從,那麼,他又注意什麼,聽命於什麼事物呢?回答是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對整體的服務上,因為他受到精神之愛的力量的鼓舞或推動,而這種力量是超越愚昧無知、激情或善良等狀態而與它們迥然不同的。這樣一個解脫了的瑜伽士可以比喻為一個專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而對天氣不太在意的人。可能是陽光普照的晴天(這可以比擬為善良狀態〕,或者雲霾密佈......

每天做冥想的時候,應該想些什麼?

似想非想,似空非空。心平則氣順。心靜則智高。化慾望為平和,化煩躁為安靜。融入自然。心清如水。就是最高境界。

麻煩採納,謝謝!

打坐和冥想,究竟“想”什麼,怎麼“坐”

冥想就是儘量做到什麼都不想,什麼姿勢都行,只是打坐是最好的姿勢,能夠幫助進步而已,因此,中國人都叫打坐,不叫冥想,冥想只是現代西方的一些說法而已。

打坐與唸佛,是二種修行方式,可重疊,也可只選其一。

唸佛不分時間、不分地點,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地念就行了。可以參閱《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

打坐主要是以禪修為主,就是坐在那裡爭取做到什麼都不想。但剛開始的人,是無法做到什麼都不想的,怎麼辦呢?大德聖賢們都主張以一念代萬念。多數都是以唸佛來排除雜念。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地念,但這是以心念的形式比較多。如果做不到一心念佛的話,那就最好從基礎的修行開始了,可以考慮選一個長一點的佛咒來念,如果一心念咒語還是做不到的話,就要考慮選一部長一點的經書來念,比如地藏經等,平常還要多做善事:放生、佈施等。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了。打坐修禪是修心,要通過修行來達到修心的目的。

打坐冥想究竟是想什麼

「佛法」中的「打坐」稱為「坐禪」,「冥想」有二種,一者「止觀」,二者「迴光返照,直照自心本性」。遠高於「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世間」的「四禪八定」能之相提並論。

何謂「坐禪」?「內」心如如不動,名為「坐」;「外」不取六塵境相,名為「禪」;是絕對的「心法」,道由「心悟」,非關「身坐」。

「佛法」中的「坐禪」的目的:修達「禪定的功夫」。

何謂「禪定」?能於「日常的行住坐臥」中,達「內如如不動,外不取於境」的「禪定功夫」。外不取相,名為「禪」。內不動心,名為「定」。

何謂「迴光返照,直照自心本性」?即「禪宗」之「直指人心,令迴光返照,直截明心見性,頓見法身」之法門。

何謂「止觀」?即「天台宗」之「修學悟道」之「空假中三止三觀」法門。止觀雙運,亦名「定慧等持」。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止,止息妄念也;觀,微密觀察思維諸法實相也。止觀,是修學「定慧等持」的一種法門。「定慧等持」即是「禪定」。

修學「止觀」的「終極目的」:亦是「明心見性,頓見法身」。

能觀智,是「自心的作用」;所觀境,亦是「自心的作用」。

「能觀智」有三種:空觀智、假觀智、中觀實相智。「所觀境」亦有三種:空觀境、假觀境、中道實相觀境。

空觀: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法,皆無自性,似有非有,當體「即空」。

假觀:一切法雖然皆無自性,但不無如夢如幻之幻相,非有似有,當體「即假」。

中道實相觀: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皆無自性,但不無假相;似有非有、非有似有,當體「即空、即假、即中道實相」。

何謂「中道實相」?「諸法實相」也。亦即是吾人「本來面目、自性、真心、真如、法身、法界、佛性、如來藏、本覺性等等」。

能觀達「中道實相」,即是達「禪宗」的「明心見性」的境界,即是「佛法」修習「禪定」的目的。

阿彌陀佛!

冥想時到底怎麼想的? 看教學也還是沒聽懂。

其實就是深思。

深思。如:獨自冥想,渾然忘我。

冥想 míngxiǎng: 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刻、連續的思考。

如:冥想是艱苦的工作。

例:

苦思冥想了很久,電燈光一閃,張珏頓開茅塞,想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

靈感從不光顧懶惰的客人。它總是在無頭緒的苦思冥想後悄然而來。

立好了志向,還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要時刻冥想自己的人生願景為之奮鬥,否則,今天一個願景明天一個理想,一個接一個,時光流過,後悔莫及。

夜晚的靜謐正好可以讓我好好的冥想。我也曾輸過無數次,可卻每次都在失敗的陰影中掙扎,最後站起來。可是這次的失敗,讓我被濃濃的挫敗感籠罩,什麼時候那樣的掙扎才能顯得有意義?我內心不斷的問自己。

冥想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

與萬物為一體,獨立而堅強,空靈而靜美。

相關問題答案
冥想的時候到底要想什麼才叫冥想 ?
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才能賺錢 ?
人的一生到底為了什麼?
佔中到底要幹什麼?
我到底要做什麼工作?
小時代到底在講什麼?
為什麼失戀的時候會心痛,是什麼原因導致會有心痛的感覺? ?
談戀愛的時候都該做些什麼啊? ?
拍證件照的時候都說要看鏡頭 可是鏡頭在哪呀? ?
為什麼蔡康永主持康熙的時候肩上要放一隻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