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十歲被稱為什麼? ?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古代六十歲被稱為什麼?

花甲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

古人對六十歲老人的稱呼是?

男女有分別的

不滿週歲——襁褓; 頂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古人對“六十歲”年齡的人的稱呼是什麼?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

古代20歲稱為什麼?

以下是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 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 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古代為什麼要把六十歲作為年齡階段的劃分

古代年齡段的劃分: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1、髫年(齠年):髫(tiáo),幼童時期。古兒童尚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故稱之,也稱作“垂髮”。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2、總角: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3、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4、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歲期間. 根據 <禮記> 的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孔穎達疏:"舞勺者熊氏雲:'勺鑰也。'言十三之時學此舞勺之文舞也。"後以指幼年。

5、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6、金釵之年:女子12歲。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女孩到了十二歲要帶釵.

7、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處女。指女子十三四歲時。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8、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9、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10、志學之年:為15歲。語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11、破瓜年華: 破瓜年華(碧玉年華),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瓜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出處:《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12、桃李年華:只能指女子的20......

古代人六十五歲怎麼稱呼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稱六十歲年齡的人是什麼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六十歲被稱為什麼? ?
古代詩人各被譽為什麼?
蘿蔔在古代被稱為什麼天涯明月刀 ?
馬爾代夫被稱為什麼?
內蒙古又被稱為什麼?
在旅館裡我被稱為什麼?
湄公河被稱為什麼?
駱賓王被稱為什麼?
在列車上我被稱為什麼?
杜甫和李白被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