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要採艾草? ?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為什麼端午節要採艾草?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耿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去採艾蒿的習俗從何而來?

端午這天的艾蒿要在太陽出來前採回來,把整棵的艾蒿插在門上,可以避邪,擋住妖魔鬼怪進來,保佑人們平安健康。

傳說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道,弄的民不聊生,官逼民反,182年黃巾起義爆發,張角要去攻打朝廷的城池,一切都部署好以後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攻城,還有一段路程,為了向朝廷示威,一路之上我見人殺人,見物毀物,並吩咐手下人把告示釋出出去,以免傷害無辜的老百姓,幾日後就起程了。這一 天行軍中看見前方來了一群人,由於太遠看不清,張角吩咐前去看看,騎快馬一會就回來了,說前面是逃難的老百姓,張角聽完心說:我的告示已經發出去挺長時間了,為什麼他們不躲呢?唉~~這就不能怪我了。想到這拔出刀就過來了,走在難民隊伍最前面的是個婦女,30多歲,衣衫襤褸,步履蹣跚,右手抱著一個大一點孩子,左手領著一個小一點的孩子。張角看著奇怪,就過來想問問,這女的看著張角來了,嚇的急忙跪下說:大人饒命,我是那邊村子的人,進幾年打仗,又得知義軍要路過,所以才逃難到某地,不是沒有看到告示,是因為身上的糧食有限才走次路,我死了沒什麼,可憐這兩個孩子.....說著話就哭了。張角聽到這心裡也不太好受,說:你起來說話,你為什麼抱著大一點的孩子,而領著一個小一點的孩子呀?這婦女說:哦~~大人您有所不知,這大一點的孩子是我嫂子家的,這個小一點的是我自己的,因為打仗哥哥、嫂子和我的丈夫已經不在了,所以我帶著這孩子一起逃難,嫂子和哥哥在世的時候對我不薄,我才抱著嫂子家的孩子,讓我自己的孩子走路。張角聽了之後說:天底下居然還有這麼好的人,我殺了你豈不成罪人了嗎?!一擺手說:你走吧!婦人跪倒謝恩,起來以後沒走。張角說:你怎麼不走啊?我都說不殺你了,一定做到!婦人說:您是不殺我了,可您是手下不認識我,以後我不還得死嗎?張角說:也是啊,這怎麼辦呢?他低頭這麼一想。哎~~有了!伸手摘了一棵艾蒿說:以後不管在哪住下,你把這艾蒿插到門上就沒事了,我會告訴手下人的,民女還有一事請大人答應! 說吧! 後面這些人都是和我一個村的,他們都是本分的種地人,請大人放過他們!張角說:走吧!

這女的走了以後就把這事告訴身邊的人了,一傳十,十傳百。端午節採艾蒿也就流傳到今天。端午節也叫中元節,古人把一年中的一月到八月(陰曆)平均分成三份,分別是上元、中元、下元,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上元節是元宵節,中秋節就是下元節,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屈原,而在門上插艾蒿是為了祈求平安。

端午節採割艾蒿為什麼選在午時

端午節的俗最初是為了用艾蒿祛惡辟邪。

端午節,原為初民的巫節。農曆五月五,在遠古民俗中是個惡日。《風俗通》雲:“俗說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蓋屋,令人頭禿。”為了禳解,去邪避災,民間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可見,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為什麼端午節早晨要去採艾蒿

據說端午這天的艾蒿要在太陽出來前採回來才好,於是,天還沒亮,我們便會踏著露水去林子裡,草坡上採艾蒿。回來後,用艾葉泡水洗臉,把整棵的艾蒿插在門上,還要掐下一段插在鬢間,餘下的編成繩索用來驅蚊。

要把艾蒿掛在門前,可以避邪.

避邪就是不讓鬼怪啊壞東西進來,保佑人們平安健康快樂

參考資料:www.tlwy.org/...D=4239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蒿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閥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稜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採藥,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在端午設定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除採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註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採艾蒿

這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罰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關於端午節插艾草這個習俗有兩種傳說

1、話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甚多。老百姓對黃巢有很多誤解,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有一天,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批批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的軍隊就要攻進鄧州了。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這根獨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訊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陽節,黃巢的軍隊果然攻下了鄧州城,只見城裡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地領兵離去,因而全城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從河南一直傳到各地,幾乎傳遍整個中國。

2、

從前有個孝子,這天和他老孃去趕集,老孃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孝子彎下腰揹著老孃就走,這情景被路過的一士匪看見了,士匪很感動。因為端午節這天士匪們要下山搶劫,土匪不想傷了這個孝子,於是土匪告訴孝子,端午這天在門上插艾蒿可保平安。孝子回去後就告訴全村的人,讓他們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插上艾蒿可保平安。全村人都照做了。端午節這天,土匪果然來搶劫,出發前土匪頭子有命,不許碰門上插艾蒿的人家。當他們來到孝子所在的村莊時,見每戶人家門上都插有艾蒿,想起頭頭的吩咐。所以他們就沒有搶那個村莊。從此端午節門上插艾蒿防土匪的事不徑而走。到後來雖然已經沒有土匪了,但人們還是保留個這個習慣據說可以驅邪。

個人認為主要是人們迷信,認為艾草驅鬼避邪。其二,艾草本身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把它插到門、窗上可以驅除蚊蟲。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蒿只說一句話

說是為了避邪

請問哪個是端午節採的艾蒿

上面那個吧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端午節要採艾草? ?
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
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鹹鴨蛋 ?
為什麼端午節要在門上掛艾草?有什麼寓意呢? ?
為什麼端午節吃雞蛋?
畫彩蛋是為什麼端午節?
為什麼端午要吃鹹鴨蛋 ?
為什麼感恩節要吃火雞?
問什麼端午節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