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大戰會發生?. ?
為什麼世界大戰會發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世界大戰,
至今世界發生了兩次世界戰爭,那為什麼以前的
戰爭不叫世界大戰啊。
這需要從範圍,深度,廣度上說起。第一,交戰各國為了取勝,不惜任何手段,新研製的武器,
會馬上應用到戰場。第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不平衡的力量加劇,後起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 的野心膨脹。第三,戰場遍及世界各地,達到了新的高度。第四,各國實行兵役制,
士兵總數佔各國總人口的比例達到20%-30%。
世界經濟連為一體,當經濟危機到來時,各國
協調不一致,相互提高關稅,貿易摩擦增強。第五 和諧的國際政治新秩序,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現在也沒有,可是我們一直在努力,世界多極化就是證明。第五,當戰爭到來,各國將
真個社會納入戰爭軌道,一切為戰爭服務,這才
是戰爭的可怕之處。戰爭一旦開始,結束有時很難。
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人不也是這樣嘛,
也會為財爭鬥啊。要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
也很難,我建議你去讀些一戰二戰的書,
戰爭的原因往往都是多方面的,
就但拿二戰來說啊,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是列強的分贓會,不公平的,它極易被
推翻。1929年經濟危機又使二戰撒扒鹽。德國的
擴張政策,英法的綏靖政策,蘇德的互不侵犯條約。至於日本,你知道,列強無暇東顧,日本就趁機侵佔東南亞各國,。在太平洋上,日本與美國的利益嚴重衝突,於是就,,。
戰爭是場藝術。
為什麼叫做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是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是帝國主義的產物。它是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帝國主義時代初期,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導致的。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鬥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搏鬥,戰爭規模、消耗與危害,都是史無前例的,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時就預測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其爭霸世界的鬥爭中,必然會導致“空前規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戰爭”,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戰爭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備。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從 1898年到 1914中先後在歐、美、亞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權和掠奪為政治內容和目的的帝國主義政策的繼續和鬥爭,終於在1914年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預測是正確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團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突出的特點是:
①戰爭的政治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這是由帝國主義的本質決定的。帝國主義的政治內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權。幾個大國都想爭奪世界霸權,這種鬥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導致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例證。
②戰爭規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亞、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開,33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動員軍隊 6500萬----7000萬人,軍隊損失 3750萬人,其中亡 853萬人,居民死亡 664萬人,直接經濟損失l863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個國家約 20億人口捲入戰爭,動員軍隊 1.1億人,軍民傷亡l億餘人,其中亡 5000萬人,財產損失 4萬億美元。
③戰爭引起了革命。世界戰爭奴役性、掠奪性強,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導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引起的革命,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一系列國家相繼獨立,擺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
④戰爭中聯盟鬥爭激烈。帝國主義發動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大戰,戰爭規模和戰略目標龐大,這決定著必須擁有強大的戰爭力量。所以,必須由列強組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才能進行世界大戰。處於防禦的一方,也必須組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才能對付強敵。這是自古以來爭霸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到了帝國主義時代,發動的世界大戰,這個特點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後糾集義大利(大戰爆發後退出同盟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共同作戰;以英、法、俄三國為核心組成協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聯盟,展開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大搏鬥。在戰爭程序中,美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25個國家先後參加了協約國。這場大戰,以同盟國各國先後投降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日、意軸心國組成的法西斯集團,為了進行以稱霸全球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脅迫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等加入其集團作戰。為了戰勝法西斯集團,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從1936年到1941年,屢次呼籲、倡議組織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並率先在延安組織了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在中國共產黨推動和中國政府的倡議下,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慶召開了東亞軍事聯合會議,通過了《遠東聯合行動初步計劃》、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美、英三國在重慶正式成立軍事會議,以加強......
為什麼第一次的世界大戰會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域性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幹半島和
世界為什麼要世界大戰?
1埂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鑑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臺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臺。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氾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區域性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氾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臺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氾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
為什麼會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搐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
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準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打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援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援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世界大戰的起因是什麼
.原因: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大國之間的爭霸鬥爭,進而引起了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一戰爆發前,主要是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和世界霸權而產生的尖銳矛盾;導火線:奧匈帝國的皇太子斐迪南在塞爾維亞被刺殺。(薩拉熱窩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戰爭的禍根。二戰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也是列強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反而隱含著戰勝國之間、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是“建在火山口上的和平”。 (2)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戰爭的溫床。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3)法西斯在國際上出現,並發動了戰爭。面對經濟危機引起的嚴重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在資本主義世界分化組合的過程中,法西斯侵略同盟形成。 (4)綏靖政策是戰爭的催化劑。英法美長期推行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達到了頂峰,造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鬆懈與渙散,縱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5)反法西斯同盟沒有及時建立,有利於法西斯擴大戰爭。蘇聯在構築集體安全的努力失敗後,為自保而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6)區域性戰爭發生並逐漸升級,最終演變成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德國不服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新老帝國主義為爭奪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隨著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而加劇了。當時,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在世界的地位發生劇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退居第三,新興的美國躍居第一,後起的德國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實力與所佔殖民地倒掛的狀況。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已經瓜分完畢,於是在歐洲形成了新興的德國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俄爭奪霸權,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仍然是帝國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近二十年,資本主義發展極不平衡,德國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強烈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不滿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結果德意日首先發難,挑起了戰火。
其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勢力是戰爭的製造者。另外,一些大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採取的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世界各國人民雖然也進行了反法西斯戰爭,但沒有配合起來,不能制止戰爭的爆發,從而使區域性戰爭走向了世界大戰
人類社會為什麼發展到20世紀才出現世界大戰
論述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客觀條件
1、古代通訊聯絡手段匱乏,部隊後勤補給、征服能力有限,機動性和戰鬥力不強,不可能形成世界性的國家聯盟,也不可能把戰場擴大到世界範圍內。一次遠征就可以耗費傾國之力,因此,不具備發動世界大戰的物質條件。
2、到20世紀,由於工業文明的出現和發展,使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大工業時代的分工和利益分配、資源佔有的不均衡,使得財富競爭空前加劇,宗教、民族之間的矛盾凸顯,具備了世界範圍內國家衝突的內因。
3,進入工業革命後,帶來的技術革新和武器技術的突飛猛進,軍事能力空前擴張到天空、大洋和內陸深處,奠定了發動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
二:現實分析
世界大戰,是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是帝國主義的產物。它是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帝國主義時代初期,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帝國主義列強為重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工業強國爭奪資源、重新分配話語權的爭奪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有其社會根源,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在各種利益的交織中,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導致的原因,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鬥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搏鬥,戰爭規模、消耗與危害,都是史無前例的,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三:社會歷史經驗總結
20世紀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為一個整體,市場協作、利益格局使得各國聯絡日益加強,盤根錯節,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一旦一處爆發火星,容易帶動全盤著火。
而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 用於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而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列強,爭奪殖民地的鬥爭或戰爭,其影響會擴張到其宗主國本土,進而影響整個世界。
政治方面,16世紀後,戰爭被歐洲大國用來作為處理它們之間政治關係的一種手段。各大國或大國集團力量對比的相對均衡狀態,以及一種相互牽制和維持現存局面的政治結構,是維繫世界穩定的重要特徵。 可以說,沒有世界性的大戰,就沒有世界性的和平。
為什麼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蔘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仍然是帝國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近二十年,資本主義發展極不平衡,德國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強烈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不滿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結果德意日首先發難,挑起了戰火。其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勢力是戰爭的製造者。
另外,一些大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採取的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世界各國人民雖然也進行了反法西斯戰爭,但沒有配合起來,不能制止戰爭的爆發,從而使區域性戰爭走向了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