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組織有效課堂教學論文[整理] ?
如何組織有效課堂教學論文[整理]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而能否有效利用課上的教學時間則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不能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只讓學生坐而受教,而應主動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也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即要教學合一。”筆者認為,一節有效的課堂不僅要教學合一,還要活動合一,即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活與動的結合呢?首先,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準確、生動
如何有效組織低年級課堂教學論文
課堂學習需要一定的規範與秩序,這與低年級兒童的天性存在著矛盾,教師要調節自己的心態,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從符合低年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設計教學程式,從而化解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低年級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關鍵詞:低年級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低年級兒童在公開課上學習井然有序,教師的教學預設密度雖然大,一般也能按時保量完成。這與他們常態課上的表現差別很大,。班額在60人左右的低年級班級,在生源不是較好的情況下,教師組織教學的難度是相當大的,筆者接觸了不少低年級教師,多數是大嗓門,在交流中他們都承認這是多年工作習慣造成的。許多教師都會這樣形容任教的班級:亂得時候像“開了鍋”一樣。學齡初期,兒童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般是大聲思維,教師要想使喧鬧的課堂平靜下來,有時候需要三四分鐘的時間組織教學,在課中還要不斷地組織教學,以保證教學能夠順利進行。而這些在公開課上一般是看不到的,因為在公開課上幾乎不需要教師維持教學秩序,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是在眾目注視之下,這在客觀上已經起到了維持課堂教學紀律的作用。而我們平時多是通過公開課的形式來研究課堂教學,這在無形中出現了“失真”的現象。對於低年級教師來講,課堂學習活動的如何有效組織是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筆者想從數學教學的角度談一談這個話題。
1、提高教師的課堂紀律容忍度,學會調節個人情緒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適當降低對於課堂紀律的忍受度,當學生不舉手就發言,大聲喧譁,隨意下位,與相鄰的學生打鬧,這是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正常表現,並不是明知故犯。他們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安靜,聚精會神地聽課、學習,作為低年級教師千萬不能大動肝火,應多些寬容心、耐心與平常心,理性地對待。剛從高年級轉入低年級教學的教師往往不能容忍吵鬧的課堂。低年級學生的自制力與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逐漸的、漫長的過程,低年級學生不可能很快就達到教師所希望的理想狀態。不少低年級教師之所以會體罰學生,主要是對於課堂紀律的容忍度過低,學生輕度違反課堂紀律,教師就進行責罰,時間長了也就形成了習慣,習成了“手癢之患”,見到學生違反紀律本能就想動手“卡學生的脖子、扭學生的耳朵、刮學生的臉皮”。據筆者觀察不少教師有這種體罰學生的習慣,他在做出這些舉動之前沒有去思考其實完全有溫和的、藝術的、有效的解決方法。體罰是一把雙刃劍,給師生都帶來傷害。在體罰學生的過程中,受傷的雖然是學生,但教師的身心也倍受煎熬,一是深受良心的譴責,再者擔心家長來“質問”,害怕造成嚴重的後果,這個過程是讓人非常難受的,相信有此經歷的教師都會有這種體會。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道:“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教師應反思自己在自然狀態下地教育教學行為是否科學、藝術、有效。在教學中,低年級教師要適當提高容忍度,避免怒氣上升失去理性,做出傷害學生身心,也傷害自己的舉動。當然,提高容忍度絕不是要放縱學生,而是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形成和諧課堂學習文化過程中的理性選擇。
低年級教師要做到適當提高容忍度,最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教師如果心情舒暢、情緒高昂、心態良好,在教學中就能淋漓盡致地揮灑自己的教育智慧,耐心而熱情地對待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如果教師受瑣事困擾而心情鬱悶、情緒低沉、心態不佳時,教學前不能進行很好的自我調節,教學中就會喪失教學激情,造成課堂氣氛緊張壓抑,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而且他很可能會在不良情緒的驅使下做......
如何淺談低年級課堂組織教學部落格論文
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紀律常識幾乎為零,學生性格各異,心理需求不同,如果一旦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表現出種種不守紀律的行為,影響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甚至還會出現一些事先無法預料的事件
如何有效地進行議論文課堂教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得加富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會識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該怎樣去學習的人”。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從課堂教學入手,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有利於學生會學的教學行為.我們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借鑑洋思中學經驗(由於我縣正在積極學習洋思中學提出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大力推行新模式課堂教學改革),新課伊始出示學習目標,能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知道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許多教師卻忽視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新課開始就盲目地出示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有些目標過於抽象,學生很難理解。而且大多數教師只是引導學生草草一讀,純屬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有位教師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提出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從多個角度觀察物體,能正確分辨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2.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空間想象力。
如何 開展精準課堂教學 王玉秀
精準教學的要義及課堂標準
“精準教學”,是基於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而提出的,主張學習即操作條件作用,以流暢度(Fluency)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發展的指標,而資訊科技的發展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精準”:非常準確、精確。時間感念中精準,空間位置上的準確。反映在課堂教學上,“精準”是課堂存在的必要條件。它是精華與價值所在,是效率的象徵,是教與學、知識與技能、思維與習慣、內容與形式、目標與結果的“合拍”、“匹配”和“對位”。課堂教學不精準就不是優質的教學、高境界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收穫、進步和增值。
一、 精準教學的要義及理論架構
(一)精準教學的要義
精準教學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科書和學生髮展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科教學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聚焦課堂教學價值,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構建科學教學結構,細化教學流程,促進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實現預期目標和完美教學結果的活動過程。具體講就是教師通過對課堂各要素的分析研究,使課堂教學各要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支撐,有效整合,從而達成教學目標之科學高效的現代教學模式。並且使教育者通過“業務素養精深發展,教育物件精透研究,教學管理精細操作”,把平凡的教學工作做得出色,把出色的教學工作變成一以貫之的常態化行為。
(二)學習即操作性條件反射
學習即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緊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出現這種反應的概率)就增加。精準教學在課堂上強調行為目標和及時反饋,主張教學就是提出學生應達到的目標並對學習過程進行控制,以訓練、反饋和糾正性補救等措施,形成所要求的行為即達到目標並立即給予強化,對於那些偏離目標或未達到目標的行為,則在不強化的前提下進行糾正。
(三)以流暢度為指標衡量學習表現
精準教學使用流暢度(Fluency)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它涵蓋“準確度”與“速度”兩方面的指標,從五個層面分析學生的行為:一是在沒有額外練習的情況下,能否根據需求執行任務;二是必要時能否在長時間內持續執行任務;三是在碰到干擾時,能否繼續實施一項技能;四是知識或技能是否可以容易地應用於新的情境;五是在沒有明顯的指導下,會否出現複雜行為技能。
精準教學要求學生日常練習並測量學習表現,測量的是學習行為的頻率。頻率就是單位時間內學生表現行為的正確或錯誤次數,比如一節課內,學生做對10道、做錯5道代數題,在特定的計數表中將它們記錄下來,就可以同時體現流暢度“準確度”和“速度”。學習表現的頻率隨時間的增長而變化,通過分析得到的頻率資料,可以輔助教師和學生判定教學方法的有效與否。
二、 精準教學的要求及問題分析
(一) 精準教學的要求
精準教學在常規課堂上要體現五點要求,做到五個優化,處理好五種關係,注重五個“向”。
五點要求:
1、在內容上,目標定位精準;
2、在時間上,機會把握精明;
3、在位置上,結構安排精巧;
4、在方法上,手段選擇精緻;
5、在感受上,配合對位精確。
五個優化:
1、優化教學環境;
2、優化教學內容;
3、優化教學結構;
4、優化過程與方法;
5、優化練習與作業。
五種關係:
1、主體與主導的關係;
2、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3、過程與方法的關係;
4、互動與調控的關係;
5、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五個“向”:
1、精選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向;
2、把握時機,為學生理清學習取向;
3、適度評價,為學生形成學習導向;
4、明確目標,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
5、正確引導,為學生確立學習志向。
(二) 當前教學......
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論文
課堂氛圍是一種空氣氛圍,也是一種“人氣”味。在場的每個人都能聞到,感到這種味兒。良好的氛圍使人精神愉悅,沉悶的氛圍使人壓抑乏味。課堂上“人氣”的旺與否,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比如,天氣的好壞、光線的強弱、氣溫的高低、教室的環境、班級的班風、學生自己的身心狀態…,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任課教師。“教師是學生頭頂的一片天空。”教師是課堂的管理者,是教學計劃的實施者、調控者。教師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主導者。
1、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於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誇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鬆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是有備而來。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
2、遊戲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生天生愛動,興趣廣泛、注意不集中,形象思維佔優勢,這是此階段學生的共同點。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學生處於資訊時代,男孩大多喜歡電腦、上網、籃球NBA、乒乓球;女孩子喜歡看書、旅遊、上網聊天。教師要趕上時代的步伐走向電腦的世界,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後改變自己的興趣,喜歡學生所喜歡的,談學生喜歡談的話題,和學生“擁有”共同的話題。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將學與遊戲結合,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學得就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遊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
遊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教師不是用說教去教育學生,學生不再用死記硬背來學習。通過遊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親身體驗,寓教於樂,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
教師在課堂創設遊戲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常採用的遊戲有以下幾種:①找朋友。教師用卡片製作成相對的正反義詞、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著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學生說:“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裡,誰是我的好朋友。”與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說:“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錯了就說:“錯錯錯,趕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師讓學生把蒐集到的標有漢字的商標、廣告和......
怎樣組織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論文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係,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絡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絡,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準。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資訊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資訊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
怎樣組織"活"的英語課堂 論文
1,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
2,開拓進取,探求教學良方
3,精巧構思,豐富課堂活動
4,師生互動,幫助學生會學
怎樣讀懂學生,進行有效教學論文
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是極其重要的。課堂是師生每天交往、互動的場所,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探究知識、充分展現智慧的場所,也是師生生命價值得以彰顯的場所。“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經歷,是他們個體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教師應該認識到課堂教學質量對他們個體生命質量的意
義,“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學生
課堂是師生每天交往、互動的場所,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探究知識、充分展現智慧的場所,也是師生生命價值得以彰顯的場所。“課堂教學是
教師和學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經歷,是他們個體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教師應該認識到課堂教學質量對他們個體生命質量的意義,“課堂教學對他們而
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感
情得以溝通,價值得以實現。由於學生是思想、性格、身心發展特徵等差別都很大的一個群體,因而對學生的瞭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而讀懂學生則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自身價值、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那麼在課堂上教師怎樣去讀懂學生呢?
一、“備學生”,掌握生情
“生情”在這裡指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基礎差異、愛好特長等等。“備學生”也就是要在課前把學生的情況當作備課這一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備學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班裡大多數學生
都處於哪種認知發展水平,學生在學科學習上有多大的發展潛力,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學生應有的一般思維水平與學習發展階段,並據此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與
學習方案。”教師還要有一種積極主動的行動,針對學生特點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讓所實施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生情,才有可能在
課堂上讀懂學生,否則,不瞭解學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刀切”、“教師主宰課堂”。這樣的課堂不會有學生生命活力的體現,師生之間也難
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備自己”,更新觀念
“備自己”,其實就是教師要有一個很清醒的自我認識:我對學生了解嗎?我對教材熟悉嗎?能活用教材嗎?我在多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我能在學科教
學中滲透德育嗎?對自己的認識也包括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權威、霸權話語的釋出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
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
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教師要讀懂學生先要讀懂自己,沒有對自己
的深度“解剖”,要想真正讀懂學生其實也是不現實的。
三、“備教學過程”,勤於反思
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不
可缺失的三個基本元素。“備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在每結束一節課後,要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核心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教師的講解效度、學生
的應答方式、教師的提問方式、教學時間的分配等要素展開反思。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又有助於教師的自我發展,體現在課堂上,也讓教師讀懂學生
有了一種主動的意識。
四、“備教材”,因材施教
“備教材”主要體現在教師要“加強課前‘教學設計’的研究力度,使教師在設計中就有‘結構’......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學論文
一、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朗讀
所謂的朗讀,是一種作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翰墨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更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加入的龐大的頭腦活動歷程。
作為語文教師都明白,文字之真之美生成於朗讀教學之中,尤其生成於朗讀之中。朗讀是一種閱讀方式,也是一種閱讀的手段。即通過朗讀來疏通文字、理解和記憶文章要義。但有些老師還是會不自覺地講,並且講多於讀,這樣學生朗讀的時間就沒了保障,朗讀的質量,就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的一些表現有:有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經過若干遍的朗讀感悟之後,仍然讀不出課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讀效果乾巴巴;有時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普遍表現出空泛或應付的現狀,缺乏實效性的特點。教師的要求經常只是籠統的要讀出感情或把感情讀出來,而沒有就如何讀出這種感情提出具體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朗讀的評價只是大多泛泛地說,好,他讀得真有感情,或者讀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結果是,學生對於怎樣讀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隻能形成一些朦朧的感受;有時教師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結果,整個課堂果然是書聲琅琅,非常熱鬧。但學生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朗讀過程則很難說。往往到最後就從自由讀演變成了不規範的齊讀
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明確,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作為培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頭腦本事強了,他的概括本事、表達本事、構造語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本事作用於語言上,學生一定會說得趨於簡明、流通、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語言上,學生就能漸漸取得發音清楚、音量適中、薰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說來,朗讀本事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本事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本事前進這一點。
以下是我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範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鬆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2、讀悟結合, 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3、朗讀示範, 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範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