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選北京為首都? ?
為什麼要選北京為首都?
定都問題,毛澤東與王稼祥在西柏坡有過一次談話。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談話。 這是一次定都的基調談話。 1949年元旦剛過,冬天的太陽照耀著西柏坡,整個村莊呈現出暖融融的氣氛。從各個根據地來的人不斷地到此看望毛澤東,毛澤東也十分樂意接待這些客人,他認為這是瞭解情況,推動全國工作的大好機會。 於是,毛澤東那座土牆圍成的小院裡客人絡繹不絕。 剛送走了徐向前,小院裡又走來了文質彬彬的王稼祥和夫人朱仲麗。 王稼祥當時是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他與毛澤東的個人交情很深。漫漫長征路上,王稼祥與毛澤東共論革命發展前景,共同研究紅軍脫困的策略方針,並與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一起,擁護毛澤東出來指揮紅軍,他本人也成為遵義會議後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的一員,成為毛澤東的得力助手。 王稼祥夫婦一進屋,毛澤東立刻起身相迎,十分熱情地說:“稼祥,來來來,快坐下,今日我有件大事要向你討教。” 說完遞上一支菸,解釋道:“這是正宗美國貨,駱駝牌,陳毅同志送來的,是戰利品。陳毅同志說,美國人不遠萬里,飄洋過海送到中國,又承蔣介石轉送給我們,盛情難卻,不抽對不起人嘍。” 二人同時開懷大笑。 王稼祥給毛澤東點上煙,接著點燃自己的煙。 王稼祥是位知識分子型的革命家,一雙聰慧的大眼睛在鏡片後一閃一閃,漾出一絲笑意,他專注地望著毛澤東。 “稼祥呀,我現在總在考慮,今後我軍作戰,奪取敵人的大城市已成為重要的目的,我主張能和平解放的,儘量和平解放,這可是一個大問題呀。” 王稼祥當即說:“主席考慮得很對,和平解放大城市,意義很重大,不僅能迅速瓦解國民黨政權,而且能保護大量工商業,為我們建國後經濟建設做準備。” 毛澤東點點頭說:“還有一層意義,就是避免中國人流更多的血,中國人民為自己的解放事業流的血實在太多了。” 毛澤東接著說:“我剛才同徐向前同志談山西作戰問題,看看能不能找到和平解放太原的辦法,徐向前同志說,閻錫山很頑固,我們曾採取多種方式爭取和平解放太原,還動員閻錫山的老師進太原做說服工作,結果閻錫山竟不顧師生情誼,把這位八十多歲的老秀才殺了。” 說到此,毛澤東的臉色沉了下來。 “閻錫山這麼頑固,看來太原不打不行了。” 王稼祥的聲調也有些沉重。 在中國大勢已定的情況下,和平、兵不血刃地保留大城市確實至關重要,中國需要建設、需要發展,大城市打爛了,建設發展就沒了依託。因此,毛澤東此時十分關注和平問題。 毛澤東說:“我想如果全國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城市和地區能夠和平解放,那就會大大減少犧牲,就會為建國後的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就會……好了,今天我們先不談這個問題。剛才我說了,正有一件大事要向你討教呢。” 說完,毛澤東又點燃一支菸。 毛澤東的謙虛,使王稼祥有些不自然,他笑著連說“不敢當”。 毛澤東彈一下菸灰,很鄭重地說:“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何處?” 不等王稼祥回答,毛澤東又說:“歷史上,歷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裡合適呢?中央雖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後定案。” 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王稼祥的神情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 王稼祥曾經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還是試探地說:“是不是定在北平?” 毛澤東大感興趣說:“噢,談談你的理由。” 王稼祥頗似學者,侃侃而談:“依我看,現在國民黨的首都南京,雖然自古稱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是隻要翻開歷史就會知道,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包括國民黨都是短命的。這樣講,帶有歷史宿命論的色彩,我們是人,當然不相信這一套。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
中國首都為什麼選擇北京
當初選擇北京為新礌國的首都,有以下幾點考慮:
1.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這是它的很大缺陷;
2.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秦漢隋唐時代的狀況了,那時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臥於中國的腹地,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特別從經濟的角度看,東部沿海和江南相對西北內陸具有明顯的優勢,這樣一來,選西安為都也不適合;
3.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等古都,因中原經濟落後,而且這種局面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觀的,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失去了作為京都的地位;
4.北京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靠近蘇蒙,當時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北京震動。
5.此外,北京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鑑於以上諸多原因,政府將首都定在了北京。
新中國為什麼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新中國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據說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定都問題上,曾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還是定都北京。北京,古都。在這裡的兩個王朝都坐了將近300年的天下。迷信也好,事實也好,北京確實有王氣。北京與哈爾濱相比,也是比較靠近蘇聯的,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這裡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再者,一個個人原因,毛主席十分喜歡北京的四合院。不能不說或多或少的左右了毛澤東甚至中央的決定。另外,北京和平解放,這裡沒有經過戰爭的摧殘,儲存完整,在一個完好無損的城市上建設首都,將節省了一大筆開支。這對於一個共產黨來說,再省心不過了。當時中央指揮中心還設在河北的西柏坡,定都時考慮的城市都是經前的都城,共包括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洛陽和開封。主席首先淘汰的是南京,因為它是國民黨的首都。接著淘汰的是杭州,因為選杭州做國都的朝代,統治時間短。然後又淘汰了洛陽和開封,都是因為古時曾經輝煌過的國都,但其在歷史上的影響都不如北京和西安。最後留下了西安和北京,據說這讓主席很頭疼,論歷史,西安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兩個朝代(漢和唐)的國都,而北京則是最近的三個朝代(元、明和清)的國都(注:以上所註明朝代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不代表所有的);除元朝外,這些朝代都是統治時間很長,而且較為繁盛。論地理位置,西安無疑佔盡優勢,因此位於中國的中心地帶,有利於戰略防守。但北京雖然地處偏東,離海較近,但由於渤海灣的保護,戰略上雖沒有西安有利,但也是易守難攻。最後註定北京成為國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的和平解放,北京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現在現代建築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最終北京成為了首都。北京地理位置佳(俗稱風水好)。她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此其一。其二,政治軍事方面。其實她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地位也多是由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她先是燕薊古城,後是隋唐時期的涿郡和幽州,再又成為大遼國的陪都──稱南京。這時她已由隋唐的北方軍事重鎮逐漸向全國的政治中心過渡了。北京地區真正成為政治中心首都,是女真族政權的大金國遷都後的金中都時期。此後的元、明、清朝就一直以北京為首都。 看來選擇北京做為首都,是順應歷史定都北平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從國際安全和國際政治格局作出的一個必要的選擇。 1949年年初,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抵達西柏坡的當日,就與夫
為何元朝,明朝,清朝,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把北京定為首都?
幫你找到了當時毛主席定都北京的文章:
北京,中國歷史的落腳點和歸宿。
北京,是華夏文化的北端地帶,“一牆之外,逼近大虜”,它背
靠南部廣闊的漢文化區域,北視北狄,西拒西戎,東抗東夷。
北京,是華夏文明的出擊站,從這裡,中華文明走向全國;北京,
又是華夏文明的凝聚場,全國各地的精英文化匯聚於此,在此碰撞、
融匯。
北京有北京的優勢。歷朝都有自己的北京優勢論。金元明清定都
北京都是依據了各自的北京優勢說。
金人認定,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中原,若坐堂隍,俯
視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環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確獨特,它
為中原北方門戶,有人講它是中國的“龍眼”所在。它面平陸,負重
山,南通江淮,北連溯漠,可稱得上是“財貨駢集,天險地利”,實
為汴(開封)、洛(洛陽)、關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帶)皆不
及也。
元代在遼金的基礎上建立大都,這是蒙古貴族認識到北京位於東
西地勢的交匯點上,又君臨南方,進可以扼控全國(事實也是如此,
從北京南進的軍事、政治行動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鐵騎的南下,
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凱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託故
地漠北,捲起首飾,騎上馬,一溜煙就會遁入故地,這是以地利人和
的建都原則為依據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傳說中是件有神祕色彩的事,徐達
在劉伯溫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傳說,彷彿說明北京之成為首都是很
偶然的。其實,明代遷都北京,有極為充分的歷史、文化、政治、軍
事、經濟、個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國文明從西向東遷移變動的結果。
明開國定都南京,賴以推動全國,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則的,但蒙古
勢力返回並峙持於漠北,隨時可以捲土重來,如不全力守衛邊疆,可
能出現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緣位置屬交通要衝,佔住北京,就挾制了
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條關口(這是四條生命線),北京城外
有太行山、軍都山、燕山,地勢高峻,明代人認為“以燕京而視中原,
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形勝甲天下,層山帶河,有金湯之固,
誠萬古帝王之都”。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於彈壓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懷和眼光,也
是出於退可出關的戰略考慮。以多爾袞為首的清廷的遠見卓識者,認
為要“以圖進取”,必遷北京。皇太極的遷都北京是要佔據這個關口
從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1644年8月20日開始,清朝大
遷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三百多年以後,當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和
毛澤東同志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決定把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選定北京,這裡邊有著太多的理由和依據。而且一代偉人毛澤東
以其見微知著的遠見卓識,對新中國首都的選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統一全國的作用,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
共領導人所考慮定都的歷史背景。毛澤東熟悉中國的歷史,熟悉北京
的歷史,從歷史的作用來看,定都北京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北京在中國革命程序中所起的先導作用,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
領導人考慮定都的現實背景。1919年在天安門前爆發的“五·四運動”
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第一頁。這場革命取得了勝利,人
民和人民領袖自然忘不了革命的發祥地。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進北
平城,由涿縣乘火車到北平清華園。火車經過北平城牆時,毛澤東看
了看窗外蕭條的景象,對身邊的同志說:“你們來過北平嗎?我來過,
......
為什麼把北京設為首都?
當時將北京定為新中國的首都有各方面的原因,有地理因素、歷史文化因素和當時的政治局面因素等等。最主要的還是北京優越的地理環境佔了主導地位,當時的軍事狀況是海、空軍都還是一窮二白的時期,海防力量十分薄弱,雖然北京離渤海很近,但因有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的拱衛,渤海實屬內海,陸地又有天津做為屏障,北部是與我國當時十分友好的蘇聯,南面已兵臨長江,解放江南已是探囊取物之勢,西部大軍已橫擋陝,甘,寧,北京從四方綜合已屬大後方,大縱深,即使在當今時代北京在我國也佔有非常優越的軍事地理位置,這是其一,其二無論從周易學說及八卦經緯來推論北京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是我國幾大名都所無法比擬的,前面是廣闊的華北大平原,左邊是浩瀚的渤海灣,右邊與後面是雄偉的燕山山脈,完美的體現了前寬,背厚,左青龍,右白虎的最佳風水理念,歷史上又先後有元\明\清等王朝將國都從始至終設立與此肯定有其獨到的文化內涵,另外還有一個客觀的原因就是,北京也就是當時的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沒有經受戰火的摧殘,市容風貌都非常的完整,等等因素才讓共和國的開國領袖們將北京定為了新中國的首都.
中國為什麼選北京作為首都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定都問題上,曾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還是定都北京。上海,“冒險者的樂園”,工業基礎雄厚。但是,這裡是蔣家王朝的一箇中心,有許多特務藏於地下,對於新中國中央政府的安全十分不利。絕對不會被選中的。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並且在國民政府統治下,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是,由於這裡象徵著反動統治,所以支持者寥寥無幾。哈爾濱,老解放區,靠近蘇聯。曾有一度,政協會議都要準備在這召開。但是,也許是領導人都是南方人,無法適應東北的氣候,哈爾濱最終落選。北京,古都。在這裡的兩個王朝都坐了將近300年的天下。迷信也好,事實也好,北京確實有“王氣”。北京與哈爾濱相比,也是比較靠近蘇聯的,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這裡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再者,一個個人原因,毛主席十分喜歡北京的四合院。不能不說或多或少的左右了毛澤東甚至中央的決定。另外,北京和平解放,這裡沒有經過戰爭的摧殘,儲存完整,在一個完好無損的城市上建設首都,將節省了一大筆開支。這對於一個共產黨來說,再省心不過了。
新中國成立時,為什麼選北京作首都?
有好幾種選擇,主要的觀礎是找我國古代曾經的首都,例如南京,西安,北京等.但是南京因為南京大屠殺,整個城市的氣氛比較陰沉,不適合做首都;而西安的地理位置不如北京理想,而且北京就像是我國版圖大公雞的心臟,意義長遠.
毛澤東為什麼選北京為首都
因為北京市元明清的都城,建國的時候中國和蘇聯交好,北京城相比較別的城市距離蘇聯也近。定北京為首都,不是毛主席的選擇,是政治協商會議選定的。
為什麼中國設北京為首都?
風雲窮酸秀才從明朝開始,北京作為了中國的首都。那個傳統是朱棣留下的。永樂皇帝是個好皇帝,因為當時北方戰亂嚴重,挨著蒙古。所以,“天子守國門”,對北方的政局穩定和安定團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過明清兩代的建設,北京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了。但是,但是的國民政府因為他的統治中心在南方,也因為南方的經濟較北方發達,所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但是,有人說,南京沒有“王氣”,歷代在南京定都的朝代都沒長久,蔣介石也證明了這個傳說。呵呵...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人民解放軍進入當時的北平城,中央軍委也隨之進入。
1949年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當時對於首都的提議很多:
1、延安。理由是延安是我黨的老根據地。
2、哈爾濱。這是我們解放的比較大的城市之一,有著相當好的工業基礎。李濟深等民主人士初到解放區就一直在哈爾濱。而且,與當時的蘇聯聯絡緊密。
3、西安。古都,有特色。
4、南京。這是一個政治形象的問題,考慮到安全因素,未得償多數人的贊同。
5、北平。這是大多數的意見。而且,很快就得到大多數代表的同意。於是,決定定都北平,並改名北京!
為什麼我們的首都是北京?
北京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可久遠的燕國對於現在來說可以說是無跡可尋,可北京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後期的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當初遼時,只把北京作為陪都,北京只不過是遼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這裡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於遼而是始於金。據《金史·海陵紀》記載說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金建都之後改稱中都。當時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將燕京定為首都。 不過我以為,說到北京城,還是要從遼代的燕京聊起。遼人,即契丹人,契丹族是世代生活於遼河上游的一個遊牧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建都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為“皇都”。隨後登基稱帝(遼太祖),改國號為“遼”。 同時期的中華大地的中原上正處在“五代十國”政權紛亂的時期。公元936年,即五代時期中的後唐清泰三年,後唐的節度使石敬瑭為篡奪政權,許諾割讓國土為條件,換取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發兵協助。石敬瑭篡位當上了後晉皇帝,隨之割讓北方國土幽、薊、雲、朔等十六個州(史稱“燕雲十六州”楊家將那裡面老說)送給遼國作為回報,並尊稱遼太宗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則做了現在著名的罵名千載“兒皇帝”。 當時割讓給遼國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國都“皇都”改名為“上京臨潢府”,定幽州為“南京析津府”,定遼陽(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其後於公元1006年定今內蒙古寧城為“中京大定府”,後又定雲州(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以上就是我所說的遼國的“五京”,一個國都和四個陪都。幽州被升格為遼國的陪都後,改稱為“南京析津府”,也稱“燕京”。北京城的別稱“燕京”的稱號即始於此。 後在遼國統治的塞北地區,世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逐漸強大。公元1112年的夏天,遼國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日叫松花江)漁獵,按慣例女真各部落首領都要前來朝拜。在宴會上,女真族完顏部落的首領完顏阿骨打不肯屈尊獻媚,險些被處死,由此引發完顏阿骨打決意反抗遼的統治的想法。次年,完顏部落聯合其他女真部落正式起兵反遼。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國,建都與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1123元金軍攻陷了遼國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1125年,金兵又俘獲了遼國皇帝天祚帝,遼國正式滅亡;1126年,即靖康之恥那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國都開封。隨後金國在燕京設立了“中書樞密院”和“行尚書省”,以便就近統治新徵服的北宋領土。 公元1149年,位居金國丞相的完顏亮(金太祖之孫)發動政變,殺死金熙宗。完顏亮即位後,為了鞏固帝位和有效地統治中原,下詔遷都燕京。 定下遷都大計之後,完顏亮派官員樑漢臣、張浩、蔡鬆年等徵調軍隊40萬人、工匠民夫80萬人去燕京,全力營建宮殿城池;另派畫工去北宋故都開封,測量和描繪北宋的宮殿園囿,依樣在燕京仿建。 公元1153年,金正式遷都燕京。完顏亮特意下詔改元,改新年號為“貞元”,升內外文武官員皆進級一等。為促使留戀故土的王公貴族們儘快搬遷,也為了防止親族中的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完顏亮又下令拆毀了會寧府的宮殿宅第以消除後患。 遷都後,完顏亮仿效遼國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為“中都大興府”,另外定四個陪都: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開封為“南京開封府”,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 遼國時期的燕......